政府语言中透析的投支和投机的机会



        政府语言中透析的投支和投机的机会

  <<我们成功地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避免了物价的过度上涨,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地运行,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宏观调控成果的基础还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困难增大,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固定投支极有可能反弹.......我们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就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第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说到底是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和经济体制问题,而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时间。综上所述,我想明确告诉大家,摆在政府面前的第一任务,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这些话是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在以上所说的经济发展的两难问题,在投支中实质表现为货币的投放量的问题,投放量大,可能会有快一点的经济增长,但这量将对基础产品的供给形成压力,造成因基础产品的供给短缺而形成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更何况中国的经济增长到这一两年是货币的投放量和得到的经济增长率之比在迅速加大,即货币投支仍能增进收益,但收益不再那么大,增加的货币量更多的在某一阶层中沉淀和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在现在中国或以前西方,都容易形成滞涨,在经济要上,就业压力和要增加财政收入下是一定要增发货币的,问题是在这一种社会机制下增加货币的发行得到的收获减小中而孕育的风险,于是政府不得不再说到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和经济体制问题,而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时间。显然在这样的表态中也即是在体制改革问题上最少在近期中不会有大的动作,想通过体制等改革来让管理水平提高以获得较高经济利益就还需要时间,既然这样,政府想在货币投放中得到较大收益的动力就更多只有通过投支方向来想获得,在上一两年中未完成的基础投支项目要投入,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项目要投入,农业要投入,然而在产生回报上除了基础工业,农业外,作为公共服务投支的就很难产生经济利润,但基础工业在投支中的完成时间和周期长,这使得投入的资金在市场上对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的冲击很大,这些原材料的上涨推动所有终极消费品的价格,至于农业,想以农业的增收而让农民购买力增加而稳定工业品消费,想以农业的增收而让农业品的价格下跌或平稳来让社会价格上涨指数平稳,但这又迏不到农业的增收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又让农业在这时如果产品价格不涨,则对于这已上涨的生产资料中就变成实际收入随国民经济增长反而下降,于是农业产品价格也得向上涨,在此情况下也就不难发现政府的两难问题了,不增发货币则国民经济又上不去,增发货币又引起通货膨胀,但增发货币能不能迏到预期的收益,如预期的收益迏不到,则货币的投入后在进一步积累对以后产品的冲击,市场未来的通货膨胀的力量就会更大,总体而言,政府为了经济增长肯定会在货币上再投放发行,只不过说是有保有压,但由于是投支和回报率之比在加大,且政府也还没确定在体制下有加大改革的动机,则在这情况下的货币发行中就肯定不会有过高的预期收益,于是这些投支更多只是沉淀在某一阶层或地域中,只要有货币发行,就肯定会有潜在的购买动力,至于这些购买潜力如何行动,商家和创业者是看到这一个机会的,这一机会对他们而言是以投支进入或投机进入的呢?每一个商家和创业者者心中有数,举个例,如房地产行业,政府说要宏观调控,出了很多措施要控制过热的房地产建设,则房地产价格应该持平或回落,但这时却反而在这一价格平台向上突破,因为市场经济中的见到这一政府行为反而形成房地产供给减少,但国家的总体货币投放量又不能压少,则这些投入的货币迟早会流入到消费之中,形成价格维持,且市场认为供给量少,又可以用此现有存量进行炒作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于是这一行业中更多是投机和投支同齐而用,至于在这明显的利润中会不会形成社会资金抢进造成恶炒,使发行的货币更多的流入到这一领域和这一阶层中,而让应该的投支的项目失去机会,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供给和市场的价格,让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在中国这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下形成这一可能是很正常的,毕竟这时贫富分化在加速扩大。  
  试从政府语言中分析经济上的可能,经营者在寻找着适应的途径以将利润再进一步扩大,而平民百姓在艰辛中无可奈何中等待。宏观经济学理论上的通货膨胀和滞胀,贫富分化中形成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政府将如何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