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2001年降息备忘录


美联储2001年降息备忘录 

自2001年1月3日美联储第一次降息以来,到5月15日,美联储已经连续5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经过此轮调整,这两种利率的水平已经分别从最初的6.5%和6.0%下降到4.0%和3.5%,在短短的133天时间内,两种主导利率分别被格林斯潘和他的同事们砍掉250个基点,美联储采取如此猛烈的降息措施,在美联储过去的经历中是非常罕见的。 

在这里,有必要对美联储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们知道,联邦基金利率 (federal fund rate)是银行之间的联邦基金拆放利率。根据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规定,会员银行要在联邦储备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储备。会员银行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储备帐户的存款称为联邦基金。银行除法定储备之外,还需要在联邦储备银行另外保留一定储备,以备票据交换每日扎差之用。这种法定储备之外的超额储备,会员银行可以自由运用,如有多余,可以按日拆放给需要资金的银行,这种拆借所支付的利率,其高低取决于当时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由于联邦基金的借贷大部分都是一日期的,所以称为当日货币。它反映货币市场最短期的价格变化,是西方经济最敏感的利率。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则是接受贴现票据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要求再贴现时所支付的贴现利率。一国中央银行往往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利率来实施“扩张性”或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信用膨胀、生产过度扩张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迫使商业银行紧缩放款规模。在经济衰退、企业破产、失业增加时,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 

据说,中央银行调整利率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确定降息的时机和每一次下降多少是一门非常精妙的艺术。但是,对于这门艺术,许多人并不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待,而是采取非常挑剔的眼光去评价。对于美联储的降息决策,降息的幅度,时机选择,政策效果等问题,现在还存在种种争议,甚至责难和非议。这一轮降息的效果究竟如何,正常情况下,降息过程完毕(现在可能还没有结束),也要等待9至12个月才能作出定论,当然,目前争论也属于正常。现在,就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2001年以来的降息过程,并做简要评述,以资备忘。 


第一次降息(2001年1月3日) 
FED降息声明摘要(历次降息声明原文请参阅:www.federalreserve.gov网站):鉴于销售与生产面进一步疲弱、消费者信心下降、部分金融市场信用紧缩及高能源价格削弱家庭与企业购买力。此外,通货膨胀压力仍在控制中,虽然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太多迹象显示科技长期进展及生产力的提升在减缓。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依旧相信,从物价稳定和维持经济成长的长期目标和现有的所得资讯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风险仍倾向于经济趋疲。 
联邦储备委员会是批准纽约、克利夫兰、亚特兰大、圣路易、堪萨斯市、达拉斯及旧金山7家理事银行要求采取调降再贴现率的行动。 

简评:在外界人士看来,美联储这次降息是搞突然袭击。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在1999年6月30日至2000年5月16日连续六次加息之后,美国经济已经急剧降温。同时,格林斯潘已经发现,在美国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高增长状态急剧下滑,接近于零增长,许多经济分析人士警告经济到了危机的边沿。为了防止经济衰退,美联储不得不改变货币政策立场,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由此向市场表明中央银行的态度。 


第二次降息(2001年1月31日) 
FED降息声明摘要:最近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信心进一步下滑,而能源价格的持续上升更加重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能源价格上升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企业的赢利能力,导致商品零售和企业资本投资大幅减弱,结果是制造商们大幅削减产量。考虑到上述情况,加上通货膨胀得到较好控制,美联储认为有必要在货币政策方面作出迅速和强有力的反应。新技术加速了供求双方在存货调整和资本设备投资方面的反应速度,技术的长期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尽管有时会减缓,在调低利率的情况下,仍然会支持经济长期增长。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依旧相信,从物价稳定和维持经济成长的长期目标和现有的所得资讯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风险仍倾向于经济趋疲。 
联邦储备委员会是批准纽约、费拉德尔菲亚、克利夫兰、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达拉斯及旧金山9家理事银行要求采取调降再贴现率的行动。 

简评:这次降息,格林斯潘只是给几位理事打了几个电话就搞定了,可见,老先生早就想好了该怎么办,油价上升当然是一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一个借口。同时,这也在大家的预料之中,大家一致认定美联储迟早是要继续降息的,这主要是为了恢复消费者信心(因为下降太快),也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惯性。只是时间稍早了一点,离第一次降息仅仅只有28天。之所以仍然是下降50个基点,是因为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需要继续消化过多的库存,应该让消费和投资行为更加趋于理性。 


第三次降息(2001年3月20日) 
FED降息声明摘要:虽然财富效应对消费的作用已经减缓,资本资本投资利润面临着持续的压力,存货压力引发制造行业作出迅速反应,产出减少。自2000年以来,企业资本支出减少,表明存货调整正在进行。 
虽然现有的市场情况表明,劳动生产率正在下降,但是并不意味着其长期趋势受到影响,目前,的确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迹象表明这种过剩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全球经济疲软导致生产和需求萎缩,因此,经济情况有可能迅速恶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严密监视事态发展。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依旧相信,从物价稳定和维持经济成长的长期目标和现有的所得资讯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风险仍倾向于经济趋疲。 
联邦储备委员会是批准波士顿、纽约、费拉德尔菲亚、堪萨斯市、克利夫兰、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里士满、达拉斯及旧金山全部12家理事银行要求采取调降再贴现率的行动。 

简评:这一次降息是众望所归,公众普遍期待美联储会下调75个基点甚至更多。降息之前,不仅外界期望值高,怨声载道,而且在美联储决策层内部也是意见高度统一,说明大家认为美国经济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格林斯潘和他的同事们当然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但是,他们没有象大家期待的那样采取大幅度降低利率的做法。 


第四次降息(2001年4月18日) 
FED降息声明摘要: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对3月例会以来所有资讯进行了分析,对经济前景进行了评估,过多的存货已经大幅度减少,消费和住房支出得到很好的控制,逐渐趋于稳定,在2001年首季,劳动生产率下降,这也是最近若干年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首次受到压力。 
不过,最令人不安的是资本投资持续下降,企业当前和未来盈利前景恶化,加之对商业前途不确定性的担忧上升,这使得资本投资活动更加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些潜在的约束,加上早期财富效应减少对消费的不利影响,国外增长下降,都在威胁经济活动并且使之达到无法接受的萎缩状态。结果,委员会同意在两次例会期间调整政策立场。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依旧相信,从物价稳定和维持经济成长的长期目标和现有的所得资讯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风险仍倾向于经济趋疲。 
联邦储备委员会是批准波士顿、纽约、费拉德尔菲亚、克利夫兰、亚特兰大、明尼阿波利斯、达拉斯及旧金山8家理事银行要求采取调降再贴现率的行动。 

简评:从政策目标角度看,在2001年头3个月,美国经济出现一些令人沮丧的现象,企业破产,特别是那些毫无盈利可能的网络公司成批破产,高技术密集地区失业增加,这些现象看起来虽然残酷无情,但是,从宏观角度看,则是FED所乐意见到的景象,这是疯狂扩张之后的必然结果。4月份,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经济在第一季度继续增长,增幅达到2%以上,这有点让人费解。这个数字不知是不是格林斯潘实施果断的放松银根的结果。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美联储就没有必要继续放松银根,否则,继续降息。 


第五次降息(2001年5月15日) 
FED降息声明摘要:过多的库存似乎已出现大幅缩减;消费和房屋支出仍保持合理良好水准,尽管这些领域最近出现趋缓情况。然而,资本设备的投资却持续下滑。现在和未来的企业获利下降,加上营运前景不明确似乎可能遏阻进一步的资本支出。资本支出可能受限和稍早股市财富效应缩水可能影响到消费,加上海外经济成长放缓的风险均持续打压美国经济。随著劳工和生产市场压力紓解,通膨预期将持续受到控制,虽然第一季生产力成长数据出现停滞情况,然而最近几年的令人称羡的成长率尚可维持。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依旧相信,从物价稳定和维持经济成长的长期目标和现有的所得资讯来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风险仍倾向于经济趋疲。 

联邦储备委员会是批准纽约、里士满、芝加哥、圣路易斯和旧金山5家理事银行要求采取调降再贴现率的行动。 

简评:我们不知道格林斯潘是否读懂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数字。他之所以决定继续降息,主要是因为:在看到企业过多的库存大部分被消化的同时,也看到了因为盈利前景不佳投资依然不振的严峻现实。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第一季度的统计数字没有迷惑这位“数字大师”。从宏观角度看投资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增长的首要问题。在实现减速之后,如何拉动投资和消费,最能检验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时,中央银行既要克服通货膨胀,又要与主要伙伴国家协调利率政策,尽可能地不要把外资吓跑,还要不至于刺激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看来,投资需求不足问题是格林斯潘近期的心腹之患,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他就不会轻言放弃继续降息,所以,在5月15日例会和降息的决策一出,市场又开始预期美联储进一步降息。 

最后,我们还注意到,在过去5次下调利率的请求中,每一次都有来自纽约和旧金山的理事银行,请不要以为这是一种巧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代表华尔街的纽约和代表硅谷及新经济的旧金山,在美国泡沫经济的打击中受影响最大,对于降息的要求也最强烈、最迫切。相对而言,其他10个理事银行则没有那么强烈,这也从金融角度反映出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不同对银根紧缩的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 

这也难怪,先说纽约,在美国股市如野马狂奔地上升过程中,华尔街的大佬们曾经是那么疯狂地买进五花八门的股票,眼见资产不断增值,银行也乐得大量放款,美国的信用扩张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股市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借款人和贷款人皆大欢喜。但是,在股市狂跌之后,资产大幅度缩水,许多借款人资不抵债,接近破产,并由此影响到债权银行的生存,此时此刻,惟有希望中央银行放松银根给予资金支持,他们惟有对出身于华尔街并在此发迹的格林斯潘发出这样的呼吁:“喂,格老爷子,请开闸放水,拉兄弟一把!!!” 

再说旧金山,在新经济急剧扩张时期,以硅谷地区为典型代表的网络公司(.COM),通过风险投资和股市途径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在没有建立起主营业务以及形成健康的现金流量之前,就急于扩张,急于争取“眼球”和“点击率”,并且将此误解为争取市场份额,大把大把地“烧钱”,待到现金耗尽,只得关门大吉。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业务基础比较好的.COM公司,也会遇到一些资金周转上的问题。此外,还有那些没有赶上IPO的公司,已经等待了好长一段时间,最早的“免费资金”已接近耗尽,亟待解救。凡此种种,个个都是要钱的主儿,可以说都患上了“资金饥渴症”,谁不希望美联储尽快放松银根呢? (写于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