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出走触痛双汇


  自今年春节至今,陆续有100多名在双汇内部不乏知名度的管理人员选择了辞职和出走(其中有一半属于中高层干部),从而引发双汇自2001年以来第二次比较大的人事震荡。那些离职人员大多数到了如金锣、雨润这样的竞争对手那里,甚至是省内的春都、汇通、永达等公司。
  “以人为本”还是“以猪为本”?当人们由此而再次怀疑双汇的企业文化时,他们知道,一个巨大的命题正成为国内诸多大型企业避免不了的宿命。
     据知情人士透露,从今年春节至今,双汇的中高层干部接连出走了四五十个,一般的管理人员也不在少数,“这是一次相对集中的人员辞职”。记者就此询问双汇集团人事部门,对方没有予以正面确认,只是说“这个问题不好讲”。
  出走的人中,有些在双汇内部不乏知名度:郭显峰,走前任绵阳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志甫,原系上海大昌双汇艾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和平,双汇集团华北区负责人;王庆舟,十年来一直担任着双汇屠宰厂厂长的职务。记者了解到,这些中高层管理干部大多系双汇生产、销售一线的中坚和骨干。
  据有关媒体记者的统计,在2001年~2003年期间,离开双汇的人员,仅担任生产和销售的异地公司总经理以上的人员已经有几十位。其中包括集团高层谢振西、陈杨友等。
  一位离开双汇的员工对记者讲,那些离职人员大多数到了双汇的对手公司,譬如金锣、雨润,甚至是河南省内的春都、汇通、永达、众品等公司。
  “双汇是中国肉制品企业的黄埔军校。”一句“戏言”从此流传开来。
  不过,一位与双汇具有多年密切接触关系的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双汇真正的核心中高层领导“一个也没走”,个别几个只是在内部被调整了工作岗位。“人员流动是正常的,一个企业不会因为一些人的离去而产生大的震荡。”
统筹 司超峰   责编 张 涛   版式 牛 慧
  “小圈子”对企业的危害不可小视
——本报记者专访著名企业管理专家王在安
     个人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是离职人员普遍的内心感受。
而有些人的看法则是,双汇的创业氛围已经不那么浓厚。一位目前仍供职于双汇的人士则直言高层管理者“用人不信任”。
  这种说法,到底有多大的真实性,记者无法作出实地验证。但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指出的那样,它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根据一般规律,许多国内的大企业都“不可避免有这样一种通病”。
  “双汇那么大,走几个人其实不算什么,按我的说法,走上10%,企业也承担得了。”一位漯河当地的企业老板对记者说,“这反映了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不过,如果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走了,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损失,双汇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对此,双汇集团认为“人员流动是正常的,企业不会因为一些人的离去而产生大的震荡。”。
  反观今天的双汇,已经没有人再怀疑它在中国食品界的旗舰地位。2004年,集团销售额突破160亿元,在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中,首次超过五粮液集团而荣登榜首。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上,双汇仍旧一如既往地在国内实行扩张,并正在力图国际化。
  只是,河南省一位人才资源专家用心良苦地指出,在这个(扩张和国际化)过程中,对人才的大量需求,需要双汇尽快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用人不信任 双汇能避免人事震荡之痛吗?
  人才出双汇 打破原有“小圈子”的必然结果
  双汇出人才 出走人员大都倒戈投奔对手?
  记者: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担任过双汇集团的两届董事和一届董事会首席顾问,参与双汇的决策管理,对双汇有过近距离的观察,您对该集团人才辞职这个问题怎么看?
  王在安:就双汇的具体情况来说,人员出走的具体原因是很多的,但从双汇集团的角度来看,有两个原因:
  第一,双汇干部的出走,与企业本身的成长性和干部培养能力有重大关系。企业成长速度越慢,他所能够提供的领导职位就越少;企业管理水平越高,他的领导干部职位就越少;这是一般规律。所以即使是像双汇这样非常优秀的企业,它也会给许多人的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带来某种局限性。比如,双汇干部非常精简,一个上千人、几千人的子公司,只有一个总经理,往往连副总经理都不设。如果你有能力,可以兼任好几家公司的总经理,管理年营业额几个亿、十多亿、几十亿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双汇集团所能够提供的领导干部岗位就会非常有限。
  但是双汇培养干部的能力却很强,于是许多人在双汇获得了管理经营的经验和能力,却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外部有许多企业又缺乏管理人才,他们就很自然地会选择离开双汇,另谋高就。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双汇集团对社会的贡献,对整个产业和行业的繁荣和发展的重大贡献。这种现象也有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竞争机制,而且也存在合作机制,主观上的竞争对手之间也有客观上的合作关系。
  第二,双汇干部的出走也与企业文化有关。任何企业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圈子文化”,双汇也不例外。什么是“小圈子文化”?就是以某一个掌握重大权力的干部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关系密切的“小圈子”,许多信息只在这个小圈子里传递,小圈子以外的人就可能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这种“小圈子文化”在任何企业都是每日每时地、大量地、自发地产生的,只不过杰出的企业可以把“小圈子文化”的危害有效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在存在“小圈子文化”的企业里,一旦某一个“小圈子”的核心领导人物的职务被调整、被撤销而离开企业,在他这个“小圈子”中培养、提拔起来的许多干部就有可能随他而走,或者陆续离开公司。为什么?因为他们感到很难融入其他“小圈子文化”,或者担心从此不被信任或重用。
  记者: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王在安:有。比如出走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发生信任危机,领导不再信任自己了。一般说来,对于一个在经济利益上已经获得了基本满足的人来说,如果发生了这种信任危机,你就是给他再高的工资、待遇、地位,他也不会安心工作,也会择机离开公司的。一个人的职务越高,他对信任的依赖就越强,失去了信任,他就一定想离开公司,而这时如果外部市场上有一些企业的老板向他伸出信任的橄榄枝,并许以较高的待遇和更好的职位,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记者:那么双汇的用人问题出在哪里?有人说,双汇不容许一个干部犯很小的错误?
  王在安:双汇集团的批评文化有一定的缺陷。有些干部到了一定职位,下级不敢批评、同级不愿意批评、甚至上级也开始迁就他了,他们的一些小错误不能受到及时严厉的批评,最终就会酿成大错误,并导致自己下台,因为他犯了大错误,万隆就真的没有办法再去使用他了。
  一个企业是不是具备真正的批评文化,评判标准是什么?第一,对任何人都可批评;第二,下级可以批评上级;第三,任何事都可受到批评;第四,时时处处都可展开批评;第五,建立使任何一个批评领导的人都不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机制。这是许多企业努力的方向,也是双汇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机制方面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我了解万隆,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优秀企业家,但是,我觉得他也有弱点,就是对干部的小错误过于宽容,由于他的宽容,反而会使一些干部最后犯了大错误,对于出了大问题的干部还能继续用吗?万隆不用他们显然是正确的。如果要追究这些干部为什么会犯大错误,那可以说万隆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就是对他们的小错误、小问题追究不够严厉。

作者:东方今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