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实现“五百强梦” 世界500强:皇帝的新装


海尔率先实现“五百强梦” 国人心态平静异常

  这个曾经的荣誉话题,现在也被“中国制造”改造了,

  大家开始理性思索“先做大还是先做强”,而不再牵挂那件新装

  撰文=黄华

  即使是现在来问我们的中国企业家,他们的梦想是什么?笔者以为,99%的回答都是:做“世界500强”。这个梦想已经让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们赋予了太多的涵义。以至于当海尔集团——这个国家级明星企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按照2004年的收入(1016亿元人民币,约120亿美元)来测算,海尔已稳稳地列入“世界500强”(美国《财富》评选的2003年世界500强中列榜尾的加拿大公司当年的收入为108.272亿美元)时,笔者(也许也是国人)想当然地认为,国人和海尔自己都会异常兴奋。但事实却让笔者大呼“意外”:不但海尔自己对此异乎寻常的低调,甚至在自己集团的网站上也没有关于“进入世界500强”的宣传;国人对此也没有什么大反应,只是在一些门户网站的IT频道里登出了一两条小消息。

  很难想象,在十年前的1995年时,当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喊出“进军世界500强”这一口号时,受到极大鼓舞的到底是海尔的员工还是国人。因为在这一口号背后,似乎还牵系着一个国家的荣誉问题——我们到底能不能出现在市场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世界500强”(那些通过政府力量形成的“世界500强”企业如中国石油在此文中不做论述)?现在,张瑞敏首先率领着海尔人把海尔变成了“世界500强”。按理,这真是所有在中国做企业的人的极大骄傲,但为什么大家都比较平静呢?张瑞敏在2002年时的解释是:“当时提进军500强只是一个目标,为的是振奋大家的斗志,凝聚大家的精神。现在,海尔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再喊就有负作用。”

        尽管张瑞敏如此解囊但在笔者看来,现在,一代中国企业家的梦想忽然变成现实时,国人的反应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皇帝和那些围观者,觉得“世界500强”也不过是皇帝身上的那件新装,怎么期待都不为过,但穿上去后才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变。

  笔者这么来比喻,没有任何嘲讽的意思,反而觉得,我们能从国人的这一反应里发现出两个好的变化来:首先,自从“中国制造”开始被媒体及企业大张旗鼓的宣传以来,中国人好像一下子对“崇洋媚外”有了生疏感,而这次只不过是这种变化的延续。因为既然不“崇洋媚外”了,也不再叫唤什么“狼来了”的“恐怖”,成为“世界500强”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其次,在GE和其前CEO杰克·韦尔奇成为海尔张瑞敏及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家的偶像之后,我们的国人也有了一个进步,那就是都知道了两个到现在为止管理学大师们还都没有讨论出结果的管理战略问题——“多元化”和“先做大还是先做强”。而从国人对海尔十拿九稳成为“世界500强”但心态依旧平稳中可以看出,国人特别是中国企业家们已经开始像管理大师那样,懂得对前面这两个管理战略问题,不再做简单的判断和崇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