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扬州“邦邦”家政公司准备推出一项新的服务──“保姆代奶”,也就是俗称“奶妈服务”,但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培训好的“奶妈”还没来得及上岗,公司就不得不宣布暂停此项服务。近日,在一些雇主的强烈要求下,家政公司又试探性地引荐多位“奶妈”,投石问路。
80%左右的产妇赞同“奶妈”服务
“邦邦”家政的老板陈顺强用了两年时间走访了扬州周边6个地级市的妇幼保健院和第一人民医院,问那些奶水不足的产妇“想不想花钱请奶妈”,也问奶水足的产妇“愿不愿意用多余的奶水帮助其他孩子、同时得到一定的报酬”,结果“有80%左右的人赞同,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伦理观念和法律范畴的反对声最大
2004年年底,“邦邦”家政招聘了15位“奶妈”,请来专职的营养师和保健师,对她们进行一个星期的培训,并租了7间房子,准备对她们的服务进行封闭式管理。“就担心她们住家服务后,与男雇主产生感情纠葛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陈顺强说:“我们考虑得很周全,却还是遭到各种社会非议。”
这些非议来自方方面面。扬州大学一位教授批评“奶妈”是旧社会的沉渣,另一位研究社会伦理学的薛教授认为,推出“奶妈”服务,将女性的奶水作为一种商品,是对女性的歧视。一些社会组织鼓动这批“奶妈”主动退出。
反对“奶妈”服务的意见很多,其中涉及伦理观念和法律范畴的反对声最大。
打来的咨询电话更是千奇百怪:有一女士竟然电话“订购人奶”,她想用人奶洗脸,说人奶洗脸效果比任何洗面奶的效果要好;一男士说小时侯没喝过母乳,希望能弥补这一“遗憾”;也有责问奶水是否经过专门机构检测,但家政公司不知人奶应送什么机构检测。
因为各方面的反对声太大,陈顺强最后决定将“奶妈”服务放一放再说。
英国大报的记者闻讯赶来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记者Peter Goff今年2月初闻讯赶到扬州,希望拍摄一组“扬州奶妈”的照片。不料,“奶妈”服务已经在一片反对声中夭折了。
Peter和扬州的有关媒体见了面,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英国的奶妈业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繁荣,现在已非常少了,“奶妈”服务在中国肯定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对于真正有需求的家庭来说,道德上的坚持似乎比不上婴儿对母乳的渴望更重要。
最终推动“奶妈”家政服务的是一个求助者。扬州谈先生的妻子分娩后被检查出患有肝病,不能哺乳,家人尝试喂了各种奶粉,但婴儿吃后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不是呕吐就是拉肚子。万般无奈,谈先生找陈顺强,先后登门6次。最后,陈顺强帮助他联系了一位外地妇女,但家政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
“没想到,找我的人越来越多,有雇主,也有产妇。目前已有20多名‘奶妈’在为雇主喂养孩子。雇主不仅包吃包住,另外每月支付1500元的酬金。”陈顺强说:“我只是帮助牵线搭桥,不收取中介费,因此不能算正式启动‘奶妈’服务。万一再有舆论压力,我也好有个退路。”
专家对“奶妈”家政见仁见智
对于“奶妈”家政,南京的有关专家见仁见智。江苏省妇女研究所沈美华表示,“奶妈”也可以是一种职业、一种服务。“奶妈”通过提供乳汁得到报酬,婴儿也得到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各取所需,但前提是服务对象只能是婴幼儿。一些地方曾经出现过“人乳业”,收集人的乳汁做成各类食品,牺牲孩子的利益来满足某些成年人,这是过分商品化。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刘晓梅提醒,给婴幼儿喂他人的乳汁时要防止交叉感染,因为有些疾病会有“窗口期”,在这段时期即使经过再详细的检查,也无法在临床上得到确诊。这种隐患一旦存在,将来很可能会形成种种纠纷。
江苏省妇女权益法律援助中心顾问王燕侠认为,如果家政服务公司只是起信息中介的作用,为奶水过多的女性与奶水不足的女性牵线,倒不失为救人之急,做了一件好事,但如果将其做成产业化、规模化,从中谋利,很可能会使一些母亲放弃自己孩子的抚养而损害这些婴幼儿的权益。(记者朱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