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制造”独自去精彩 青岛济南“龙头”仍难抬


 
 
 
 
 
 

(PART1)跳出“环渤海”  “环渤海经济区”有名无实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山东省仅仅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把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都列入环渤海城市群来研究,把包括京、津、冀、鲁、辽等省市的环渤海地区作为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并列的经济区来研究。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在所谓的环渤海经济区内,分布着京津唐、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三大相对独立的由城市群落连结而成的经济带。在这三大城市群落中,京津两市以其经济发育程度最高而最具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但是遗憾的是这种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对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作用可谓是微乎其微。这一方面是由山东和辽宁两省曾长期分属于华东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但又远离上海和东北腹地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于山东和辽宁两省均有各自的深水港口,加之这些港口不以京津为腹地,更多地是面向黄海的韩、日等国,而不是面向渤海湾。

  站在21世纪之初的今天来看,当中国沿海14座城市在1984年一举对外开放时,环渤海经济区内所有大型港口城市几乎全部跻身对外开放城市之列,展现在沿海城市面前的是广阔而浩瀚的黄海乃至太平洋,一个与世界经济对接,参与东北亚乃至太平洋西岸地区经济协作的时代不期而至。

  一个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内海思维的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快速对接的时代,就显得极不合拍了。

  换个视角看山东半岛经济区

  学术界近年来倾向于将山东经济放在整个中国经济的版图上,结合山东在太平洋西岸和东北亚的位置,来给山东经济区定位:黄河经济区(包括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和环黄海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是华北经济区和华东经济区的结合部,山东半岛城市群则是包括我国环黄海地带及韩日等国的环黄海经济区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群,是黄河经济带与环黄海经济区的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桥头堡之一。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从胶济铁路在上世纪初建成通车后,山东省在百年中就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能匹配众多矿产和农业资源进行采掘、加工制造、进出口的经济区,出现并成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区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产品和人流等主要是沿着胶济方向进行的。在改革开放之后,胶济铁路沿线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初具规模的制造业基地(如成为全国三大家电制造业基地之一);山东半岛城市群也迅速形成了其既同周围几大经济区和城市群有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城市群系统、能源电力网络系统、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运输系统、产业结构体系;既同南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部以京津为中心的大首都城市圈相互促进,又以越来越大的辐射力影响和带动黄河流域和陇海兰新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新亚欧大陆桥和黄河流域通向韩日等国的主要出海口岸群(青岛、日照、烟台、龙口、石岛、威海等)和东方桥头堡之一(日照等)。这就使山东半岛城市群既成为京沪中段的一个必然兴起的独立的城市群,又成为黄河流域城市带在滨海地区延伸和聚集的产物。

    “半岛制造”铿锵上路

  2003年7月10日,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这标志着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此前,通过胶济铁路和蓝烟铁路及其支线,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和淄博8座城市,被串成一条颇具规模的城市链。在这个大部分由长长的海岸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轻骑、小鸭、浪潮、中创、重汽、胜利油田、齐鲁石化等国内知名制造企业,紧紧地附着在这条城市链上,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制造产业带。

  如今,这一密集着山东省最强、最活跃生产力的区域,正被赋予一个“山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全新概念。为此,山东经济正进入一个足以用“半岛制造”来命名的时代。

  (PART 2)世界制造业“流”向中国

  仅次于美国、德国、日本,位居世界制造业第4位的中国,已经引起了韩国乃至全世界的注意。据悉,去年中韩两国贸易额已达440亿美元,中韩两国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对华投资累计已超过100亿美元!

  目前,韩国各制造企业将工厂迁至海外成为一种热潮,理由是为减少成本以及开拓海外市场,其中大部分将中国看作首选目的地。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对在中韩两国均设有工厂的44个大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韩国法人税平均比中国高3.2个百分点,工资水平高8倍,物流费用高1.9倍等,随着中国政府为外国企业制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更多的韩国制造企业选择中国,有的甚至将核心研发部门也迁至中国。

  隔海相望的另一近邻日本,也将中国的巨大市场纳入视野。日本经济产业省发表的2002年度日本制造业白皮书称,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战略将发生巨大变化:将中国单纯作为生产基地的企业大幅下降,而将中国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企业将大幅上升。

  “韩流”激荡胶东半岛

  “这里仅常住的韩国人就有3万!”威海市环翠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汪智杰如是说。

  3万韩国商人,足以改变这座人口不足30万的海滨小城的许多消费习惯。到过威海的人会发现,这座小城里大大小小的企业、宾馆、酒店和娱乐场所,都是用汉语和韩语双文标示,大小的韩国饭馆更是随处可见。

  威海的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威海的消费能力很高,主要是韩国人带动起来的。

  作为中国与韩国距离最近的地方,威海市距离韩国仁川港直线距离只有93海里,航行时间为14小时。从1990年至今,威海至仁川的航线由原来的每周1班增加到现在的每周4班。这里也是在我国的韩国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威海市已批准的韩资项目近2000个,占到山东全省引进韩资总量的60%。威海市外经贸局有关人士介绍:大量韩资企业的涌入,使威海形成了电子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医药、服装食品等产业共存、共促的格局。今年韩资投入以7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威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威海已有50万人吃上了“韩国饭”。

  同在胶东的青岛,市内已经建成和在建的高尔夫球场就有8个。每逢周末,韩国老板们会专程乘一个小时的飞机,来胶东打高尔夫球。据说,加上往返机票,打一场球也要比在韩国打球便宜得多。更何况这里的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让韩商们“上瘾”。

  现在,仅在胶东就有近6万韩国侨民常住。在青岛的一些小学会看到,一群戴着红领巾、敬队礼的孩子,会用熟练的汉语和韩语和朋友、家长交谈。他们的父亲大都是韩国来华商人,他们的母亲则进了青岛的“韩国太太班”,学习日常应用汉语。这些人的生活已经完全融入了山东半岛。

  说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韩国驻青岛总领事朴钟先先生介绍说,山东省是韩国企业和韩国侨民最集中的地区,而青岛是韩国在山东投资最密集的城市,截止到2003年5月底已经批准的驻青岛韩国企业达到4000多家。

  朴说,长期以来,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韩国社会,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韩国人对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山东人感到亲切。而且,山东人对以儒家思想为企业文化基础的韩国企业管理模式容易接受,并能够很快适应下来,这对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起到了积极影响。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韩国教育部近日举行了14个部门参加的人力资源开发会议,决定制定“培养中国问题专家基本计划”,该计划将于11月发表。根据该计划,在2004年到2008年5年间,韩国政府将斥资培养2.2万名中国问题专家,其中博士学位的高级专家500名,硕士学位专家1500名,学士学位专家2万名。理由很简单,虽然在韩国有143所大学开设中文专业,但是目前韩国的中国问题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与“活生生的中国”有脱节,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黄海经济圈”呼之欲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政府首先提出了“黄海经济圈”构想。此时,中国刚刚首批开放了14座沿海城市,可以说,韩国“黄海经济圈”的设想是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特别是沿海发展战略的呼应。

  韩国“黄海经济圈”的设想,具体地落实在建立其西海岸工业区的计划上。1986年,韩国国土开发院和内阁建设部一致提出,把90年代的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韩国西部沿海地带,在西海岸建立大规模的工业区,以迎接同中国进行大规模贸易的“黄海时代”的到来,形成一个“黄海经济圈”。

  在日本,建立“黄海经济圈”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日本西南学院大学商学部教授小川雄平在与中国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李晓的一次谈话中提出,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是在两个地理范围内进行,一个是在东南亚地区以东盟的发展为核心,另一个是在东北亚地区以黄海和日本海为中心的经济交流。后者内部一直是在进行着各种经济交流,各自也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共同意识”,但却一直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大的区域经济圈。在许多日本学者的设想中,如果环黄海地区能与环日本海地区形成一个经济整体,再把“华南经济圈”乃至东盟也包括进来,就将形成一个规模空前的“东亚地中海经济圈”。

  就在韩国提出并着手实施“黄海经济圈”构想的1990年代初,地处北九州的日本文部省所属的国际东亚经济研究所也提出了“环黄海经济圈”规划设想,此事引起了北九州地方政府的关注,并着手倡导实施。

  国内学者提出,经济合作和经济圈是建立在互补性基础之上的。“环黄海经济圈”内各国地理位置的相邻性、生产要素的互补性、文化上的共通性,为开展“环黄海经济圈”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日本、韩国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多,但天然资源大多靠进口;日本和韩国劳动力不足,而中国却很丰富。“环黄海经济圈”内各国生产要素结构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用贸易理论分析的话,国际分工的机会多,可得利益大,在经济方面存在着开发、协作的可能性。倘若“环黄海经济圈”各国之间以本国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互相协作开发经济的话,这一地区的发展将是很可观的,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面向日韩的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标志着“环黄海经济圈”在山东半岛这一环节上的国际合作已经从一般的学术探讨,进入了一个具体实施的新阶段。相信随着今后10年东亚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在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必将取得长足发展,一个与日韩等国互动运行的紧密型产业分工体系和知识连锁也将形成,这必然会大大拓展山东半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国际空间,为山东省21世纪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PART 3) 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必须有世界级水平的软硬件与之匹配

  “半岛制造”须再淬两分火 山东缺乏研发基地

  “山东半岛的城市,目前最大的优势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但大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时,考虑的并不止这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专业的经济学博士李孝全如是说。

  “那些跨国集团考虑的是信息、人才与资源的综合指标,因而大的项目自然会花落信息化程度高、人才集中、资源丰富的大都市。目前山东半岛虽然制造业发达,但假如相关的软硬件环境不能大幅度改善,就很难从国外招来大的项目,充其量不过是加工基地,与制造业基地不是同一个概念。”

  李孝全说,制造业基地大致有三个阶段,即OEM、ODM和OBM。OEM是指原始的加工制造,与我们所说的加工业相近;ODM则是前者的更高层次,是在加工过程中不断学习,逐步提高产品的设计、生产能力;而OBM则是指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制造,也就是打造制造业基地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个产品的生产,需要的首先是由大学、科研机构等组成的研发部,有高素质的生产工人和高效设施组成的生产基地,最后是市场销售环节。目前产品的竞争已经延伸至研发阶段。在研发阶段,就决定了它的市场。整个山东缺乏的就是研发基地,目前的状态充其量算是加工基地,因而很难谈所谓的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艾兴教授,一直致力于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和规划的研究。谈起山东省制造业的现状,艾兴院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山东省制造业结构层次偏低,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仅占装备业的12.39%。目前,山东省有近50%的设备落后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仅占10%,数控化率不到9%。

  此外,山东省制造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程度低。一是吸引外资较少,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18.73%,低于全国水平;二是出口产品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0位,机电产品出口额也大大低于全国水平。

  “现在山东制造业基础不错,但只能说是一个制造业大省,离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尚有一段路要走!”艾兴院士如是说。  

  青岛济南“龙头”难抬

  任何一个世界级制造业基地都要依托至少拥有两个龙头城市的城市圈,如长三角的上海、南京和杭州,珠三角的广州、香港和深圳,京津地区的北京和天津。龙头城市对于制造业基地的价值,除了前者能够为后者提供技术支持、劳动力和生态建设外,它还意味着一个无形的交易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龙头城市经济总量和规模越大,其聚集和极化效应就越强,同时也意味其所能够提供的交易平台的高度就会越高。因此,对于制造业基地的推动作用也就越明显。

  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各个龙头城市相比,被确定为山东制造业基地龙头城市的济南、青岛两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都有不小的差距。以各城市的GDP这一指标为例,2001年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的GDP分别为2817.6亿元、1826.67亿元,2864.8亿元 1908.2亿元,上海2002年的GDP为5408.76亿元,而青岛、济南2001年的GDP则分别为1066.2亿元、1316亿元,2002年分别增长为1200亿元和1518亿元。

  很显然,与京津沪深穗等地区性龙头城市相比,如何做大做强,对于山东制造业基地龙头城市的济南、青岛两市来说,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为“半岛制造”支招

  治标止痛,治本祛病。为京沪等城市做配套服务,是治标之道;建造人才高地,引进世界名校,做强研发能力,则是治本之法。李孝全如此建议。 

  从配角开始

  “暂时来看,山东半岛短时间内可以考虑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做配套服务。”李孝全如是说。

  与全国各地一样,山东省17城市也在大规模地招商引资。但就目前状况看,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相对薄弱。这种大规模的招商,最终也只能吸引中小企业。他们很难说服大的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来山东落户。

  按照李孝全的观点,山东半岛在大规模招商引资的的时候,还要时刻关注北京、上海、天津以及相邻的环渤海其他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情况。目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大项目做配套,盯着发达省份、发达城市的项目,向跨国公司来华机构争取配套、服务项目。国外大的企业大多是以分包的方式进行生产协作,争取到分包的项目做大做强,是一条捷径。像耐克,可以依托双星鞋业的优势;格兰仕,可以依托山东的电器优势;荣成的轮胎可以争取到轮胎的加工。像汽车、造船、软件、电脑等制造行业,在山东都有很深的根基。  

  引进世界名校

  对于如何打造人才高地,做强研发能力,李孝全建议引进世界知名高校。

  引进世界知名高校,难度可能比招引一个大项目要大得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威海引进了山大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分校,青岛也引进了石油大学,但真正的知名高校数量还是太少,还不足以改变目前山东半岛制造业研发能力不足的现状。

  李孝全建议说,应该由政府出面,直接与国内外高校洽谈。像青岛,可以根据历史渊源,与德国的慕尼黑大学洽谈,建青岛分校。像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如果能够引进其分校,就会有人才靠拢。李孝全称,有了知名高校,很容易提升城市的知名度,高校的辐射力更能够吸引人才吸引项目。他举例说,引入高校分校之后,首选学校的毕业生会有相当一部分留在这座城市,增加这座城市的人才储备,更重要的是与该校总部建立关系的一些世界著名企业,也很容易引过来设立项目。 (杨维忠 刘世杰 牟德鸿)

  (PART 4)观点:什么支撑“中国第四”

    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计划的正式全面启动,这个位于中国北方的沿海经济大省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地区之后,也加入打造“世界工厂”的行列。一个“世界工厂”的轮廓正在中国更加清晰化,而建设“世界工厂”也已经成为中国人坚定不移的目标。

  但是,一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如果“世界工厂”的桂冠一朝戴在了中国人的头上,我们究竟能戴多长时间。英国人靠着蒸汽机和轮船戴了一个多世纪,美国人靠着军火、汽车和电脑戴了近70年,而日本靠着电器和汽车只戴了不到30年,就已经因为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制造业的崛起开始惊呼桂冠不保了。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我们靠什么将“世界工厂”这顶桂冠戴得时间尽可能长一些呢?

  在探究原本红得发紫的日本经济为何在1990年代一蹶不振的原因时,世界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是缺乏高技术支持的制造业使产品丧失了竞争力所致。以汽车制造业为例,1980年代,日本汽车的单位生产成本比同样的美国汽车低将近1000美元,但1990年代由于美国用先进的IT技术对汽车工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在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降低了成本,反倒使美国汽车的单车成本较日本汽车低了1000美元,而日本整个制造业采用IT技术的程度至今仍无法望美国的项背;一个相反的例子发生在台湾地区,在金融危机重创东南亚诸国时,台湾地区却依仗其竞争力强大的制造业,特别是IT制造业的良好表现,平衡地躲过了一劫。   

  这给我们的启示显而易见,一个地区如果没有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而仅仅凭借地缘优势,依靠数量上的简单堆积,根本无法打造出一个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基地。1990年代初期的珠江三角洲,得益于毗邻港澳,招商引资搞得红红火火,成为改革开放后最先崛起的一个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加优惠的土地政策的出台,加之有上海这一技术研发基地和国际大都会交易平台的存在,大批厂商纷纷北上,致使珠江三角洲尤其是深圳经济逐渐黯淡。

  一个“独自去精彩”的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究竟能走多远,归根到底并不单单取决于这种地缘优势,作为本地区两块经济高地的青岛和济南两座城市,能否给一个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搭起一座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易平台,能否给这个制造业基地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进而消化即将从黄海彼岸涌入的体量巨大的产业群,将成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