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来,我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没有什么跨越式的发展,始终象乌龟赛跑一样,不断地前进着,活下来了——大企业不一定要逞强,活下来才是真本事。
——李罡感言
李罡:做企业是我最大的乐趣
记者面前的李罡,高大,强壮,挺拔,皮肤稍粗糙。
李罡走路、坐着,都习惯把头昂得高高,拍照的时候也是如此。让他稍微低下头,反有点不自然,露出憨厚、可爱的笑容。
他的头看起来似乎很大,近距离看,头发黑而亮,发丝粗而茂密,直直地耸立起来,让人感到这是个精力特别旺盛的人。
整体感觉,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
然而李罡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宁波人——镇海,一个曾经诞生了民国时期上海滩的“五金大王”叶澄衷、水电巨子宋炜臣、“禽蛋大王”阮雯衷,也诞生了誉满全球的 “世界船王”包玉刚、影视巨擘邵逸夫、建筑巨子叶庚年、台湾针织巨子楼志章等鸿商巨贾的传奇之地。
一句句地道的宁波话,这位南人北相的“甬商”形象是如此地鲜活。15岁做学徒,17岁当五金厂厂长,19岁开始就已经先后管理和开办过20多家工厂,恐怕在“甬商”的字典里再难找出第二个李罡,也难怪李罡说“做实业是我的天性”。
就在这块宁波商帮的发源地上,摩士从一个资产仅20万元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拥有近8.5亿资产的集团公司,并成为中国轴承十强之一,这一切李罡用了不到15年的时间。而他现在做的是将摩士上市,走向公众公司。从松散型的小老板合伙制企业到集团化经营的股份合作制再到上市后的公众公司,李罡也将完成从小老板到企业家再至资本家的人生蜕变。
几次被“回头”的人
李罡的聪慧让很多人为之折服,喜欢钻研的他动手能力特强:设计图纸,箍桶,利用废铁做手拉车货架,还做过木匠、水泥工、铜匠等。
别看李罡现在是个大老板,想当年却是“苦出身”,还有几次被“回头”的事呢。
文革时期,正读初中的李罡,因为父亲成了文革批判的对象而无法继续深造。15岁的他只好去镇海十七房郑家的一个村办企业做学徒,主要学车床之类的小五金,帮老师傅修车床,空闲时间帮别人磨车刀。
由于当地农业搞不上去,做了半年学徒的李罡被生产队派去学工学农,好端端地就从一个“居民户”变为了“农业户”。 喜欢搞技术的李罡并不安心务农,秧插不好,稻割不好,无奈之下,生产队只好安排他到镇海的石化厂做搬运工。17岁的李罡身体还很单薄,哪堪钢筋水泥的重负?
石化厂有了辞退李罡的念头。
这让李罡极为沮丧。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乎要被“回头”的人终于留下来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一个老师傅要钻
废铁卖掉太可惜了,可以做水桶,做手拉车货架的;水桶漏了怎么办,把两个铁皮折起来……李罡显本事的机会终于到了——“那时稍有点文化知识,就出类拔萃了”,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5年前学过的知识与实践结合,李罡在人生低潮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机会,成了石化厂的小人才。
“这个孩子还是有可为的嘛”,最后,李罡被任命为石化厂机修车间主任,后来又当起了五金厂厂长。一个工程队就只有自己一个技工,一个人包揽了所有的设计结构,一个人把20几米高的金字架雕出来……
1988年,19岁的李罡回到自己家乡镇海棉丰陈家村,任村办企业精密仪表厂厂长,又先后开办了五金厂、机械厂、电器厂、轴承厂等,还负责着庄市周边的的6家企业的技术指导。
第一道考卷
李罡真正的创业生涯是从1992年开始的,之前都是为村、乡镇企业服务。此前,他曾受人委托管理一家长期不景气的宁波微型轴承厂。由于国企常见的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李罡在经营中受到很多方面的束缚,难以按照市场规律施展拳脚。随着股东们的纷纷退股,李罡也离开了宁波微型轴承厂。
有人曾经总结,宁波许多有成就的民营企业起家时所跨越的第一个门槛就是胆略考验。为了创办镇海特种微型轴承厂(摩士集团的前身),李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抵押自己的房产,并向朋友和银行借款45万元。“抵押家当办企业?赚了当然好,赔了怎么办?家人都得跟着受累。”这样的顾虑不是没有,当时李罡并没有实打实的把握。
“办企业就得冒风险,如果瞻前顾后,就会一辈子创不了业”。
那一年,利用镇海老鹰湾自然村几间闲置的尼姑庵,李罡开始从事微型深沟球轴承的加工生产。起步的那段时间,由于资金少,雇的人不多,从原料、设备采购,到产品验收、托运,再到联系客户,李罡什么事情都自己干,忙得团团转。由于当时的经济形势比较好,市场对轴承的需求特别大,李罡第一年就盈利50万元,第二年赢利200多万元,收回了全部投资。
也许很多人说李罡运气好,但只有有胆略的人才能运筹大的运气。
李罡的创富“圣经”
赢在资源整合
就今天而言,李罡所在的时代已经无法复制,后来者也难以通过100%的模仿来获取同等的成功。不过,通过分析李罡寻找商机把握商机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却可以发现商业活动中共通且本质的智慧结晶。
“合作是发展的基础,拒绝合作就是拒绝发展和拒绝财富。大部分人的想法很多,就是缺乏行动,不敢去做,怕冒风险。其实不做才是最大的风险。”
如果说李罡抵押家当,庵堂办厂是一种胆量,那么在镇海特种微型轴承厂发展步入快车道时的“聚散为整,借鸡生蛋”一招再一次体现了他的胆量,并且这张考卷开始让他逐渐成为资源整合的行家里手。
1994年,镇海特种微型轴承厂发展势头很好,订单多到来不及组织生产。有市场却没有在市场的天空里翱翔的有力翅膀,李罡苦于资金不足,难以让企业产能迅速增加。
这时,李罡的商业头脑让他迅速走出尴尬,让周围的朋友、村民和亲戚们拿出闲置的资金,购买轴承生产设备,自己的特种微型轴承厂则负责生产、管理、协调和销售,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的利润大家共享,并且,如果出现经营不利局面,李罡承诺收购生产设备。这一决定立即吸引了上海、慈溪、余姚的经销商、同行和亲戚前来投资。24个小企业主的组织生产,1000多万元的社会闲散资金,使工厂的生产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建厂时的月产2万套轴承到1996年已经改写为600万套,同时企业的注册资金也扩大到3300万元。至此,李罡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李罡初尝甜头。
即使今天许多人还难以明白,要想超常规发展,获得成功,资源整合是一条捷径。而在十几年前的中国,有如此思维并迅速付诸于行动,需要的是何等的超前意识与胆魄。
1996年,李罡又将24个小企业主这个“游击队”组成“正规军”, 要求他们以生产设备按投资成本比例入股,组建股份公司,正式建立摩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对股东承诺了固定回报。
李罡总是善于采纳百家思想智慧,集聚众人力量拼搏。人,在摩士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早在90年代建厂初期,李罡就花100万的天价从上海引进4名高级技工。而当时整个公司的利润也不过区区几百万元。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李罡疯了。但事实证明这四位师傅在摩士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这为以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李罡所言,“他们发挥的价值远远不止几百万的工资。”
我国生产的轴承产品85%为普通轴承,由于各类主机向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用户对轴承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内轴承企业因之必须提供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的轴承产品。为此,近年来摩士重金引进多位日本技术与管理专家,在中国人的工厂里出现了外国雇员的身影。
李罡引智,付出的虽然是高昂的经济成本,然而收回的却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李罡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划算的投资。
借力引力,为我所用,这正是李罡的高明之处。
李罡,正是充分运用了他的胆量、大气,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智慧与学习能力,就是这样将各种各样的外界资源整合起来,将摩士这个纯粹以模仿性制造为主的企业提升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型组织。
人力资源经营专家:人人都是经营者,建立和谐的利益集团
迄今为止,摩士吸纳了不少国内外企业的顶尖人才,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李罡的魅力。
熟知摩士内情的人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故事:东北的瓦轴是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轴承企业,瓦轴一位辞职的核心人员本来只是想与李罡合作,却遭遇李罡一个月的“洗脑”而自愿成为“摩士人”中的一员。李罡回忆:“我给他出了三个课题:《摩士集团十一五发展战略》、《摩士集团东北地区十一五发展战略》、《摩士集团的科技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他的才智。然后我给他修改,结果把40多页的文字改成了短短几句话。我告诉他,规划不是计划,你把5年后做什么、怎么做都写好了,但是这5年间会不会因为政策和国际的影响发生变化呢?其实,规划最关键的是战略思想和决策问题,战略是靠创新来思想的。我们摩士的十一五规划就是‘冲出浙江,发展摩士,建立宁波、上海、大连经济三角’。这简单的几句话就体现了摩士今后在投资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人才导向等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正是这种智慧思想的火花碰撞让这位昔日瓦轴的核心人员从北方国企的传统观念中走出,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摩士集团建设中来,作为摩士集团北方经济区总裁,在集团新的疆域开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摩士集团投资总监一年前来到摩士。用他的话来讲,他并不是冲着摩士的资产与高薪而来,而是奔着李罡的心胸、气魄而来。“李总的大气、智慧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让我很服气,而我长这么大是很少服过人的。”正是冲着李罡这个人,这位祖籍山东的职业经理人相信自己与摩士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那么如何将这些人才刻上“摩士”的印子,真正地变为“摩士人”呢?李罡说惟独通过摩士的企业文化,即“和谐的利益集团、人人都是经营者”才能实现。
“我并不是在使用他们,而是在与他们合作,与他们一块儿做事情,共同谋划发展,所以无论是我的客户、股东还是员工都没有受雇和被利用的感觉,大家也非常有激情、干劲”,“我要让人人都成为经营者,合作共赢,内部实行精细化”——在谈到摩士为什么能凝聚如此众多的精英人才时,李罡如是说。
李罡说民营企业有六道槛,企业文化建设是最高境界。摩士走出了“天、企、人”分三合一的文化建设道路,“摩高敬天,士事爱人”。这个“天”指的是“客户”,“士”指的人,意思就是外敬客户,内爱员工。
“希望宁波的企业家都能成为资本家”
李罡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战略”,“ 搞战略远景才是董事长真正的职责”。已放权让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企业具体事务的李罡早早从繁重的管理中脱离出来,把重心放在公司长远的发展思考上。李罡的“小聪明”已变成“大聪明”,“只有大聪明的人才能做大企业”。从一个全能的战将到孜孜不倦的管理追求者,再到一位运筹帷幄的战略高手,李罡已经看惯天高云淡、心已物外了。
李罡说,摩士虽然产值不大,但微型轴承却居全国第一,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属单项冠军。“我们今后不投机于高利润的产业,而是集中投资于自己的主业。”“一业为主,专心经营”正是摩士走专一化道路的方向。李罡认为,专一化的企业要比多元化的企业成活率要高,钞票来得快去得快、盲目的扩张会使企业陷入困境,而企业最大的风险在于投资战略。“做长久企业就不要心急”。
对于李罡来说,现在最关心的还是摩士的资本运作,“中国搞市场经济,一定要繁荣资本市场。”
如果说摩士已成功完成了从产品经营到资本运营的第一阶段,那么李罡也从14年前新生的资产阶级催生为一个资本家。“我的最终目的是向资本家发展,”“说到底,上市不过是手段而已,我们追求的是资产的良性高速增长”。百年企业,基业常青是李罡的目标。
“希望宁波市的企业家都能成为资本家”, 李罡笑笑。
“做实业是我的天性”
“我的这种天性应该是继承了父亲的‘基因’”,李罡说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李罡的父亲曾是从事基建工作的知识分子,性格正直刚强,看不惯的东西绝不屈服,其境遇在文革期间可想而知。尽管受到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待遇,父亲仍是不屈不挠。李罡回忆,父亲身体不好,为了不屈强权,选择了自动离职。失去了生活保障的父亲,曾靠捉鱼赚钱,做水桶匠,也开过柴油机。
这让记者想到李罡的名字。罡(发音:GANG)字下面有个“正”字。或许父亲就是想让李罡做个刚正不阿的人吧。
从5岁起,李罡就看着父亲开过草皮厂、面条厂、五金厂……“父亲一生中开了很多厂,这家厂关了,他又会想着开另一家厂”。耳濡目染,李罡17岁当厂长自然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父亲这辈子很辛苦,但办厂是他最大的乐趣。”让人诧异的是,78岁高龄的父亲自己还在办厂。“老父亲的精力还是那么充沛,对事业仍是那么执著追求,个性现代化得很呢,丝毫不亚于年轻人。”遗传了父亲的“基因”,李罡也管理和开办过很多厂,如机械厂、仪表厂、电视厂、五金厂等等。“不开厂我就受不了”,和父亲一样,办企业也是李罡一生中最大的乐趣。
培养另一个“资本家”
李罡办公桌上放着与女儿的一张合影。瞧,多亲近!谈起自己唯一的女儿,李罡饶有兴致。“我是我女儿的偶像啊!”李罡笑得很开心。能成为女儿的偶像,确实是很多父亲梦寐以求并引以为豪的事情。
李罡说,女儿很努力很争气,这让他非常欣慰,在学习上他没操过心。对于女儿的教育,李罡说自己是侧面影响着她的,尊重女儿的意愿,培养女儿对学科的兴趣让其自主选择。难怪,有这么开明的父亲,女儿才会和父亲交朋友,逛街,说心事。
女儿目前正在某知名大学读大二。很多企业家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李罡却对海外教育不容乐观。“国内本科教育还是不错的,比国外要好。”不过,李罡说女儿毕业后直接到国外攻读研究生是志在必得的事情。
女儿读的是国际金融专业。“是不是有意将女儿培养成接班人呢?”
“嘿嘿,我要把她培养成一个‘资本家’。”
李罡语录:
下大功夫,先爬上巨人的肩膀,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他。
智慧的老板玩团队,聪明的老板玩对方,愚笨的老板玩自己。
民营企业有六道槛:一、技术 二、销售 三、管理 四、制度 五、战略 六、企业文化
“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就是摩士的“家”文化。
什么事情搞明白比智慧更重要!
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一是胆魄,二是聪明,三是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