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学者申请废除“伪科学”一词
科学与伪科学究竟谁说了算?
江苏科技报记者 李先爽
继关于中医的争论之后,科学界又生波澜。
一场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的“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刚刚结束,目前该活动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
在这封长达两千字的电子邮件中,宋正海称,“伪科学”一词原来是指“伪造科技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但现在却被人滥用,“打击的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战性的科技原创性成果和民间科学。”宋正海在信中向有关部门提出三大“恳请”,“恳请学术界彻底搞清‘科学’的定义,恳请谨慎使用‘伪科学’一词,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
这场签名遭到另一些科学家的反对,它被何祚庥等院士认为“非常荒唐”。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签名引发的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论引人深思。
相关事件回放(中标题)
一场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小标题)
今年10月,一场法院审判让半个多世纪前的“八卦宇宙论”之争浮出水面。文学博士刘子华1939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刘的这一说法与当代天文学的普遍常识不相符,被方舟子等人驳斥为“中国十大科技骗局”。
刘子华已故,他的遗属认为作为民间科学家的刘子华受到了个人诽谤和侮辱,起诉方舟子。这也揭起了民间科学家们与主流科学家们的“斗争”。民间科学家们认为,主流科学家动辄就用“伪科学”一词来评判他们的“新成果”,这使他们的原创行为受阻,精神上受到打击。
是永动机还是重大科学发明?(小标题)
2004年12月2日,《光明日报》记者周文斌、刘路沙在目睹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业林的演示后,写了《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路》。方舟子便撰稿《“永动机”重现江湖》,称“无偏二极管实际上就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类永动机(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动机称为第一类永动机)。”
方舟子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一些根据科学常识或者根据我所受到的科学教育,比如说我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数理化课程就可以判别的,就不需要很专门的知识。如果涉及的知识确实专业,那么我还是会请教一些专家吧。至于涉及文科内容的,根据历史事实翻一翻就知道了,因为文科知识的观念性不是那么强。”
提到徐业林的研究成果,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孙文鹏有些激动,他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装置。“这个装置是违反了传统的理论,但是做实验却是成功的。而何祚庥、方舟子他们就觉得这是伪科学,说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甚至连看都不看,用常识想当然,就觉得违反常识,太霸道了。”
两大阵营交锋(中标题)
正方:滥用“伪科学”让科技创新无立足之地(小标题)
宋正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下“伪科学”一词有滥用的危险,这样下去,将不利于不符合西方科学体系的传统科技的发展,比如中医。也有可能对人们的科技创新精神造成压制。他说:“这样用西方科学体系的标准,打击一切其他非西方化的科学体系的成果,只能是让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科技创新无立足之地。”
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李志超参与了“废伪”签名。李志超认为,现在学界使用“伪科学”这一名称过滥。“你不能什么都说是伪科学。伪科学是指造假的学说。但现在很多人针对自己认为‘不对’的东西,就扣以‘伪科学’的大帽子,这非常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科学是研究未知事物的,就是要有不同说法,就是要百家争鸣。”李志超还称,有些学者反对“伪科学”,实际上是学界中“学霸”的一种表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是要反对不同于自己的异端”。
反方:废除伪科学真荒唐(小标题)
“荒唐,真是很荒唐。”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对于宋正海等学者的做法表示强烈反对。何祚庥说,“科学”这一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有一整套国际上公认的、传统的规范。而现在有一些人利用“科学”的名词,而不认同“科学”的理念。有些人把他们那套东西假冒成“科学”。这是我们学界不允许的,因此要反对。“你提出你的理论当然可以,但是你不能以科学的名义在社会上传播。”
中国科普所原所长郭正谊也认为“废伪”是在为“伪科学”辩护。他说,“伪科学”一词是写入人大常委会所通过的《科普法》中的。“我认为‘伪科学’是指这样一些学说,它不是科学,但却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比如之前闹过的‘水变油’、‘永动机’等,都打着最新科技成果的旗号,坑骗老百姓。对于这些,我们肯定要反对。”“并不是什么都给你扣上‘伪科学’的帽子。但是,伪科学现在存在,科学家们必须要带头反对。”
辨清科学与伪科学(中标题)
在此次争论中,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成了辩论的中心。为了试图弄清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省内知名的学者。
谨慎地为伪科学下定义(小标题)
[林德宏]著名科技史专家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想要认清什么是伪科学,实际是要分清非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有差错。因为研究的失误和认识的局限性,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会得出一些非科学的结论。但这些不能都称作是伪科学。伪科学往往包含有科学研究以外的含义,伪科学通常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满足一己的私利,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
因此非科学和伪科学本身的动机不同。即使这个人在科研上犯了一些错误,我们也要承认他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历史上也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当时不能被认可,但后来都认看作是伟大的科学发现。因此,对别人做出非科学或伪科学的结论都要谨慎。
伪科学不是几个人说了算的(小标题)
[张栋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后
判断什么是科学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看这一观点是否有相关的科学理论作支撑,是否有科学推理的过程;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观点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通过科学实验来证实。
当我们提出一套观点思想,应不断地更新完善它,这样才能有科学上的进步。此外,中国科学界还要处理好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像中国的中医、易经和一些民间科学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来支撑。但不能因此抹煞它们的科学性。国内的科学家在做好对传统的传承工作的同时,还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
现在把伪科学“泛泛化”对科学有很大的伤害性,不利于国内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扼杀了大家创新的动力。哪些是科学哪些是伪科学,不是少数几个人就说了算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伪科学验证机制和体系,并把它写入法律中。有什么建议、评论请发到张栋杰的信箱里
本篇为江苏科技报采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