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摘要】从2003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双边的贸易量发展很快,从800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了1304亿美元,中国、东盟对外贸易的总额现占世界贸易量的6.7%。随着该贸易区在2005年的全面起动而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多方面的市场扩展效应会逐步产生,市场会不断扩大。中国处理好东盟、GMS和“两廊一圈”的关系,就能加快中国-东盟大市场的建设。建议我国采用全新的合作方式(双经济特区)与越南开展全面的经济合作为突破口,来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东盟的合作。到该自贸区建成后,达到东盟测算双边贸易总额将接近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主题词10+1  大市场   前景

 

2002114,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正式启动了在20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进程(简称“10+1)。101将覆盖接近全球30%的人口,拥有大约世界40%的外汇储备,GDP和对外商品贸易额分别占世界总额的1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据东盟测算,10+1建立后,将为东盟国家和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贡献10.3个百分点,10+1区内贸易总额到2010年将接近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各成员国在自由贸易区内贸易比重将从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30%以上,自由贸易区内外资比重也将有显著提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于2005年全面启动而进入实质性阶段之际,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市场的现状与前景,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双边的经贸合作。

 

一、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市场的现状分析

 

根据2006413WTO发布的2005年世界贸易报告,世界货物达到211462亿美元,进出口值均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为103931亿美元,进口总值107531亿美元,均增长13%。中国,东盟对外贸易额共计14222亿美元,占世界贸易量的6.7%。具体的情况如下:

12005年东盟对外贸易情况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东盟成员国进出口总额达1.226万亿美元,高于2004年的1.072万亿美元。据东盟自由贸易区理事会的统计数据,2005年东盟成员国出口总额达到6460亿美元,比前年增长13.5%;进口总额达5797亿美元,比前年增长15.4%。 数据显示,东盟成员国相互之间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保持稳定,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24.3%25%

2005年,日本、美国、欧盟、中国和韩国依然是东盟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与这5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额分别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12.6%12.5%11.2%9.3%3.9%

2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情况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对外贸易数据,我国2005年达到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 。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2亿美元,增长17.6%。排在前五位的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香港、日本和东盟。

200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三名,继续保持2004年的位次。我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有所上升,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5%上升到7.3%,增加了0.8个百分点;进口比重由5.9%上升到6.1%,增加0.2个百分点。

3.中国与东盟贸易情况

自从10+1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发展很快。2003年双边达成在2005年要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在2004年就提前完成了。2005年,双边的贸易额又在上年1059亿美元的基础上增加到了1304亿美元,增加了245亿美元。到2005年,东盟是中国第5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逆差达196亿美元。

 

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额           (万美元)

 

进出口

    

 

比去年同期±%

进出口 |出口

中国 东盟

7825236

3092547

4732689

42.8

31.1

51.7

中国 文莱

34617

3389

31228

31.7

61.2

51.7

中国 缅甸

107725

90771

16953

25

25.2

23.8

中国 柬埔寨

32065

29465

2600

16.1

17.1

5.9

中国 印尼

1022905

448075

574830

28.9

30.8

27.5

中国 老挝

10944

9824

1120

71.1

80.9

16.1

中国 马来西亚

2012782

614115

1398667

41

23.5

50.5

中国 菲律宾

940010

309381

630630

78.7

51.5

96

中国-新加坡

1935228

886853

1048376

37.9

27

48.8

中国 泰国

1265529

382823

882706

42

47.9

30.5

中国 越南

463431

317852

145580

42

47.9

57.6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数据。

 

2005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额           (万美元)

 

进出口

    

 

比去年同期±%

进出口 |出口

中国 东盟

13,037,006

5,537,112

7,499,894

12.3

12.9

-17.3

中国 文莱

26,087

5,314

20,773

-12.7

11.0

51.7

中国 缅甸

120,933

93,493

27,440

5.6

-0.43

2.6

中国 柬埔寨

56,332

53,601

2600

16.9

18.6

-8.8

中国 印尼

1,678,889

835,135

843,753

24.63

3.5 

16.9

中国 老挝

12,892

10,338

2,555

13.6

2.5

101.9

中国 马来西亚

3,070,304

1,060,686

2,009,618

16.9

31.2

10.6

中国 菲律宾

1,755,789

468,787

1,287,002

31.7

9.8

42.1

中国-新加坡

3,314,906

1,663,262

1,651,644

24.2

31.1

18.0

中国 泰国

2,181,234

782,048

1,399,186

25.8

47.9

21.2

中国 越南

819,640

564,448

255,192

21.6

34.8

2.8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数据。

2005年,我国与韩国双边贸易总额首次超过千亿美元,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只有300亿多的差距,加上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只占东盟贸易总额的10.6%,这说明中国-东盟的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主要原因之一是10+120057月才开始实施“降税计划”。实施后,对促进双边的贸易额是明显的。根据商务部的介绍,从20057月到20067月,中国和东盟贸易额达到143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据海关200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与东盟的进出口额已经达到727亿美元。

根据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的介绍,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进入90年代,双边贸易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他分析当前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呈现四大特点:首先,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体的贸易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02005年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总额年均增长22%,比同期中国整体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高出4个百分点。根据东盟方面的统计,19932001年间,东盟与中国贸易额年均增长达到23%,比同期东盟整体外贸年均增长高出17个百分点。其次,双边贸易在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额当中的比重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4%上升到2005年的9%;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2%,到2005年已上升到11%。第三,双边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逐步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方向发展。200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额分别占中国-东盟进出口总额的60%45%。最后,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到2000年,我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达到48亿美元,2005年逆差高达196亿美元,东盟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地区之一。

随着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双方将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旅游和能源、交通等列为合作的10个重要领域。根据国家有关领导的要求,到2010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要达到2000亿美元,今后3年我国将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惠贷款的1/3提供给东盟国家。在现有的基础上,我国将增加5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用于支持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项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东盟国家来华投资的实际金额每年为30亿美元左右。截至2005年底,东盟国家来华投资近3万项,实际投入385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35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2亿美元。

二、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市场的前景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市场的构成和发展来分析,其每个层次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看好。现具体分析如下。

1.东盟市场。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06823报道,东盟秘书长王景荣 822表示,东盟已达成原则协议,将加快速度,到2015年创建一个单一市场,比预定时间提前5年。这项协议是在东盟各国经济部长举行年度会议开幕之际达成的。此次部长会议的重点,将是进一步加强该地区的一体化,以应对中国和印度带来的竞争。加快建立单一市场的提议,要到今年12月在年度峰会上才能得到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批准。虽然人们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仍有疑虑,但是东盟自身市场不断地扩大是肯定的。正如马来西亚总理阿卜杜拉·巴达维在吉隆坡开幕式上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加快区域单一市场的创建,东盟将有丧失重要投资目的地地位的风险”。这说明东盟市场自身的建设要加快。

2.中国市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于2006109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说,按现行汇率计算,预计2010年中国GDP将达到32万亿美元,人均GDP将达到2400美元。商务部部长薄熙来预计我国到2010年的进口额将突破1万亿美元。根据跨国投资的理论,中国人均到2010年能达到2400美元的话,已经接近到境外投资的第三个阶段(2500美元)的水平。特别是中国对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采取了积极的态度,随着与更多国家签订该协定,将对中国市场产生更大的效应。因此,中国市场不但会加快,而且对中国-东盟大市场扩大产生的效应是最大的。

3.中国-东盟市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降税计划刚刚开始,关于投资和服务等方面合作的协定还在谈判之中,这些都预示着中国-东盟大市场的潜力是逐渐发挥出来的,全部发挥出来要等到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之后。根据日程表,全部建成是在2015年。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而会产生更大的市场。比如,2005年首站前往东盟国家旅游的中国公民和来华旅游的东盟国家公民总数在650万人次左右。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交通条件的便利化为双边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转口市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等与中东等市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东盟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该市场对这些市场的转口能力会大大增强。

5.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市场。随着东盟自身的建设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这一区域的投资环境还会大大增强。随着更多跨国公司的进入,会产生更多的内部分工市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电子产品贸易,基本上是跨国公司为主角。跨国投资增加将会扩大市场,特别是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的加快,将促进双边的贸易扩大。

6.东盟各国市场扩展。东盟各国除了自身发展导致市场扩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是更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以新加坡最为突出。它已经与美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随着东盟各国签订双边自贸协定的增多,产生的市场扩大效应就会不断增加。

710+1扩大的市场。现在的发展趋势,10+1不仅要向10+3发展,还有可能从10+3演变成10+6。除中国之外,还要有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这样以来,10+1的市场不管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看,均会大大增加。

8.其他相关的合作框架,有利于大市场的建设。主要是GMS和“两廊一圈”的运作,会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从而产生更大的市场。有些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的措施在GMS和“两廊一圈”小的范围运作,比一起在东盟大范围运作会容易些。运作好了GMS和“两廊一圈”,对扩大中国-东盟大市场是有利的,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从以上八点分析,中国-东盟大市场的前景是很好的,东盟预期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三、对扩大中国东盟大市场的几点建议

上面已经介绍了中国-东盟大市场的发展前景和我国今后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支持措施。在此,对中国政府以及企业拓展这个大市场提几点建议。

1.从政府角度

1)亚元。中国现在对亚元是持支持态度。为了减少大市场汇率的风险和麻烦,降低经营成本,尽管在东亚范围实施亚元不如欧元区那么方便,对亚元的进程还是要有超前的考虑,这对扩大中国-东盟大市场是有好处的。金融上的深入合作有利于大市场的发展。

2)处理好东盟、GMS和两廊一圈的关系。这些均是中国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的好机遇,处理得好可以加快中国-东盟大市场的建设。在中越关系目前是最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把两廊一圈的合作作为进一步开展与GMS和东盟合作的突破口。在两廊一圈的范围内,双方采取的措施起码要比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时限更短一些,动作更大一些。根据中越双方的情况,为了加快经贸合作,可以考虑采取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即双经济特区。双方先在中越边境三个一级口岸:东兴/芒街、凭祥/谅山和河口/老街共同设立经济特区,用对等的最优惠的国际合作方式全面开展经济合作。在泛亚铁路的基础上,要加快跨国公路的建设。主要的一条是要修建广西通过越南接老挝的曼昆公路,从而形成通过云南辐射我国西南,通过广西辐射我国中东部的局面,加上海上通道的建设就可以全面与东盟开展合作。

2.从企业的角度

1)要认识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还有很多困难。就是东盟本身的建设也有许多困难。比如,对现行《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一些条款,马来西亚和泰国之间就产生了争执。泰国表示,在马来西亚终止汽车进口许可制度前,泰国将不会降低马来西亚汽车的进口关税。马来西亚已承诺在2010年前逐步取消这一制度。两国间的争执突出表明,东盟欲实现创建共同市场、允许货物、服务和投资自由流动的目标,还面临各种困难。正是马来西亚在汽车工业上的限制,导致我国奇瑞汽车在马来西亚的项目流产,现在转到与印尼合作。因此,我国企业既要对中国-东盟大市场有信心,也要有耐心,要了解该市场的规则,强化开发东盟市场的意识和制定开发东盟市场的经营战略策略,做好应付困难的准备,做好对可行性分析,选好合作伙伴,减少和避免奇瑞汽车这样的局面再现。

2)要认识到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了解双边自贸区的进程和市场开放时间表。根据进程来调整自己,去抓住不断释放出来的机遇。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来看,随着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进程,双边的经贸合作会朝着三个方面转变:由贸易转移向贸易创造发展,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发展,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发展。即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逐步由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传统产业间贸易逐步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且贸易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互补性的分工。产业内贸易日渐成为中国与东盟间重要的贸易形式,这一趋势会不断增强。中国的企业如果总是想简单进口东盟有关国家的原料,如矿石等,那么受到的限制可能会越来越多;如果通过投资把它加工后再出口,遇到的限制就会相应减少。因此,加强整体产业对接是非常重要的。

3)在服务贸易等的市场开拓上要早做准备。虽然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协议》还有待签署,现在双边在商业服务、金融保险、旅游、建筑工程、运输通讯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与合作将日益活跃,企业应关注在服务贸易领域合作机遇和开放市场后所带来的挑战。同时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又将为双边贸易、投资合作的新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因此,中国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企业要尽快做好进入角色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