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并非解决养老金亏空问题的根本之道


 

“延迟退休”并非解决养老金亏空问题的根本之道

阮思余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显示,200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还仅仅为360多亿元,到了2005年底,“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此种形势下,“延长退休年龄”被很多人认为是解决“空帐”问题的重要手段。甚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也表示:“我们现在仍在做延迟退休的研究,今年底会把报告推出来。”〈全国养老金亏空8000亿 引发“延迟退休”呼声〉(2006年11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

 
  为什么养老金亏空如此之大?要回答这个问题,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段时间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的社保基金案。社保基金案告诉我们,之所以发生这些案件,是因为这些基金已经被违规使用。
 
  有学者严正指出,目前我们国家的基金管理非常混乱,社保基金爆出一大堆冷门是顺理成章的事。“社保基金案出这么多问题,在我看来,一点也不奇怪。当时上海社保基金案发,随后牵连陈良宇落马。人们对此大为惊诧,我却一点也不震惊。你要是了解社保基金案的管理流程,你就会有这样的想法,社保基金管理出问题是迟早的事。之所以这样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权力化运作和商业化运作。”这样说来,养老金亏空也是这一必然之延伸。
 
  为何发生如此大事,却不去想办法加强对养老金的管理,而去讨论什么延迟退休?这是哪门子的逻辑和艺术?须知,延迟退休只是解决养老金亏空的缓兵之计。更何况,延迟退休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做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严格规范和加强对养老金的科学管理和法治管理。
 
  其实,在经济学者那儿,养老金亏空,早已就不是什么新闻。只是现在缺口过于夸张才成为新闻而已。而且,最近五年的趋势表明,这种缺口每年以22.2%的涨幅蔓延,如此速度之扩张,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遏制的话,其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关于养老金、社保基金等话题是政府对外讳莫如深的一大禁忌。这些资金被违规使用,主要是由于其受行政权力的掌控,近年来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等原因,不断将其商业化。商业化运作的结果是别的行业发展了。这些钱生了别的钱,也就“一去不回头”了。甚而这些“保命钱”有多少落入了私人腰包都很难说。
 
  因而有效加强养老金的管理,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目前我们这些普通公民都只用交养老金,对于养老金如何管理等则一头雾水。这就要求必须透明化、阳光化管理养老金。同时,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将养老金与行政权力分割,斩断伸向养老金的政府黑手。
 
  而且,还必须引入竞争制度,使各种形式的养老金管理共同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一位香港学者就此谈到其“大逆不道”之想法,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引入竞争制度。诸如将社保基金交给国外一些信誉较好的公司和企业来管理、经营,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如果不从制度设计上根本改变养老金的管理,而花大量精力讨论什么延迟退休,这恰恰是继续假以时日让养老金进一步被蚕食、被侵吞、被挪用、被转移……
 
  据此,这位香港学者严正相告:“如果我在大陆,我要考虑要不要把这些钱交给社保基金管理部门,或者交给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如果交给它们,我心里没有底啊。我不知道将来还能不能拿到这些钱啊?!”
 
  或许她只是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共同心声而已。或许她看到本文开篇的这个材料之后,会更加坚定信心:绝不把钱交给这些基金管理部门或者养老保险部门。
 
  难道这些问题知情者不知道?难道管理基金管理部门的部门不知道问题之所在?难道我们善于深挖细掘的老记们不知道这些问题?难道一定要等问题捂不住才揭露出来?我们的媒体到底为谁说话?我们到底应该为谁说话?我们到底应该站在哪个立场说话?
 
  不谈根本问题,不谈关键问题,不谈要害问题,在貌似枝节的问题上做文章、写报告、找出路,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避重就轻、做表面文章、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无稽之谈。一言以蔽之,“延迟退休”并非解决养老金亏空问题的根本之道,至多可算是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