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凭什么拥抱纳市?
陶如军
“当当准备在纳斯达克上市啦!”
“当当要在海外上市?它凭什么上市?”初闻此消息的我有些诧异!
其实,对于以人才密集型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海外上市,尤其是在纳斯达克上市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高层人士的追求目标,依靠海外风险投资而起家的当当自然也不例外。海外上市,或将企业卖个好价钱以获取好的投资回报,这是每一个VC(风险投资)追求的目标。身为总裁的俞渝和李国庆自然也就摆脱不了投送者(主要是VC)的意愿,让企业海外上市也就成为他们对投资者进行回报的一种方式。
从企业运营与寻求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任何一家企业的上市行为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家企业沦为投资上市圈钱的工具,那将是一种悲哀。这里,笔者无意对当当企业上市进行评判。只是在笔者认为,对于国内的B2C或C2C电子商务企业来说上市依然为时过早。
在资本市场,企业能否长久而持续地发展业务,获得良好的利润回报,是维系投资者进行长久投资的关键;企业也只能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并取得投资者的青睐。
想当初,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在纳市是何等的荣耀,然而随着市场泡沫的破灭,以三大门户为代表的中国科技股在纳市一落千丈。由于涉嫌财务造假,网易差点从纳市摘牌。当初的中国科技股的海外流血上市如果说是一种被迫与无奈之举的话,那么自称为“中国亚马逊”的当当,作为国内B2C老大,在选择纳斯达克上市时就理应慎之又慎。
说起当当的上市,笔者不得不提及被许多人视神明的马云以及其旗下的阿里巴巴与淘宝。在许多圈内人士看来,一直有着良好的资金运营的阿里巴巴早就应当在纳斯达克上市,以便及时回报对其进行投资的VC,可是笔者从马云的口中听到的却始终是“打造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百年老店”,马云给笔者强调的也始终是如何给社会给企业员工带来更大的回报,然后才是那些当年他寻找的或是寻找他的VC们。这也就有了去年11月份淘宝“再免费三年,提供百万就业机会”的举措。或许这些都只是马云为了让企业获昨更好回报的一种炒作,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了淘宝这一举动在客观上给社会带来的回报。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当当,它是否具备纳市上市的基本条件呢?
当当与卓越的“老大”名份之争在2005年底表现的尤其突出。这在外人或许觉得可笑,然而对于有着上市打算的当当来说,这个名份却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老外是很难弄清中国背景下的“老大”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含义。所以也就有了“针对卓越网提出的自己是‘全球最大中文书店’的说法,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对媒体怒斥卓越为‘伪老大’”的新闻报道了。
俞渝在称卓越为“伪老大”之说时指出,“在书店方面,卓越有的当当全有,卓越没有的当当也有;在价格方面,当当更便宜一些;而在服务方面,当当也做得更好。卓越它自己是依靠某新华书店的库存给其全部上架,而某新华书店是当当渠道的一部分。因此当当的交集里已经涵盖了卓越所有的内容。”俞渝之所以要这样强调,恐怕其上市的卖点也就在于此了。试想在如今“多元化”状态下的当当还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上市的包装品呢?
另外,从年初的有关媒体报道,我们可以得知,虽然俞渝表示目前图书仍然是当当的主营业务,但公司却继续尝试着数码、小家电、化妆品等商品的销售。并且当当的数码、小家电、化妆品、家居用品等百货类商品销售在2005年迅速蹿升,占到其总营业额的60%。
“大而全”的思想在当当的两位总裁身体现得十分明显,虽然这种思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对于当当而言,这是一种值得思考的问题: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业务模式。
首先,我们看看其作为B2C老大,在服务尤其是货物快递方面的表现吧。
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士都清楚,物流配送对B2C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犹如企业的大动脉,一但出现问题,企业就会瘫痪。
前不久,我们看到,当当网的联合CEO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表示:“亚马逊收购卓越后,当当的配送速度反倒比卓越快了一天,我们现在是以快打慢。”他认为,收购之前,卓越在全国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配送队伍,只是成本相对较高;收购之后,卓越保留了部分原来自建的配送队伍,很多地方转而与铁路快递合作,铁路快递往往反应速度并不快,而且,对铁路快递来说,卓越是小客户,不会受到太大重视。
据李氏介绍,当当主要是依靠专业快递公司进行配送,与民营快递公司合作。当当目前在全国66个城市与100多家民营快递公司结盟,这些快递公司都有专门的送货员骑着单车送货上门。李国庆把当当的物流称作“单车上的物流”,许许多多单车穿行于大街小巷,为当当的用户们送货,这大大提高了当当的反应效率。 同时,当当提高速度的另外一招是扩建仓储中心。2003年底,老虎基金对当当的融资完成后,当当网分别扩建了其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的仓储中心。目前,其北京的仓储中心面积达1万平米,上海、广州的仓储中心面积达5000平米。相比之下,卓越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的仓储中心则较小。
然而,笔者了解到的却并非如李国庆所言。
近日,一位署名“尚进”的作者在其《怀念e国 当当只能打35分》中这样写到:自从e国不再购物满10元送1罐可乐,我已经有将近5年没直接B2C购物了。过年前(也就是农历春节前)有人送了张当当网的礼品卡,能抵用着买点什么。原来一直没特别留意当当的动向,这次被迫消费,感觉管理流程什么的还凑合,快递也挺辛苦,但是从运作一个B2C网站的角度去看当当,如果百分制打分的话,给它35分吧。
作者之所以给出这样的评分,理由是:“其一,当当的客服到点准下班。最关键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你要的东西是哪个快递公司给你送来,于是春节29晚上定的东西,正月初9才送来。其二,除了一些应景的新书,80%都是化妆品,CD就更别说了,实在能挑出来买的屈指可数,我买了13张CD,一张浸过水,一张不是原唱。尤其是产品评价,根本不能看当当自己的介绍,而更值得看的信息都来自购买者反馈的评论。这让我想起了豆瓣模式,怪不得当当的俞总说过想收豆瓣,但是很多东西不是你模仿就能抄来的。”
而笔者的一位经常在网上购物的同事在谈及他的网上购物时颇有感触地说:“当当的物流配送不及时,没有卓越好。当当网上购物一般要四天才能到货,有的甚至要一周的时间,而卓越基本上是一天就能送到。但是卓越又过于专一,货物没有当当的种类多。”
由此看来,当当要想真正当上“中国的亚马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2005年9月,当当曾宣布投资3000万美元进军C2C电子商务领域。当当进入C2C电子商务领域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试想,一个资金并不雄厚,在单一领域尚未做好,甚至存在诸多事务有待完善的B2C公司,匆忙进军C2C领域,又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据中新浙江网1月12日电:“1月10日晚,测试2天的当当宝(dangdangbao.com)在首页明显位置宣布停止卖家注册,当当宝的人士表示,停止认证的原因是用户太多,并且在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也非常多,受到了很多用户投诉。
据说一位网名为“风中雪”的用户在给新浪科技发来的邮件中抱怨,“当当宝连最基础的上传商品和支付都存在这么多问题,吓得我们连东西也不敢卖了。”而且“风中雪”在邮件中列出了当当宝在测试中出现的二十多个问题,包括安全、UI、设计、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
虽然业内人士分析,随着网上商品交易量的迅猛增长,虚拟世界里买卖所创造的真实利润开始耀眼。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上网人数已达到1.03亿,其中有19.42%的人即2000万人使用网上购物功能,并且2005年上半年网上购物的金额已超过了100亿元。赛迪顾问的分析师常燕杰也曾表示,“尽管与B2B市场超过7000多亿元的交易额相比,C2C的规模还非常小,但目前个人网上购物的数量、营业收入及带来的利润正在呈现爆炸性增长,其龙头网站甚至已超过现实中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但是在笔者看来,当当的匆忙介入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希望当当的举措不是为了上市而上市。
当当:凭什么拥抱纳市?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