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生于伊川大莘考


伊尹生于伊川大莘考

 伊川古迹名胜之  伊尹耕莘

  文、图  翟智高

中国将相辞典》收录自夏至清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878位将相,《中国历代名师》记述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52位名师,伊尹均名冠首位。

洛阳南伊川县境内伊河支流“银河”与伊河交汇一带,在夏代称有莘氏,夏代末年,这里出了一位历史名人伊尹,是商成汤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家、烹饪学、中医学、药性学、丝织业创始人。又是中国美味饮食的开创者,历代餐馆、酒肆、食品、饭店、食府、调料等,均敬伊尹为圣人,盖因伊尹对饮食调味有精深的研究和论述。就是史称烹饪鼻祖、 第一名相的伊尹

一、伊尹生于伊川大莘考

《孟子•万章》篇有:伊尹“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夏代有莘氏就在伊川的大莘店村(今平等乡)。村西有伊尹祠,伊尹墓,伊尹祠供奉牌位上书:商开国右相有莘氏聖人伊尹之尊位”:

 

  中国姓氏寻根》载:“夏末有有莘氏人伊尹,因生于伊水之旁而得氏。”《姓氏寻源》:“伊尹姓伊,以有莘氏女采桑伊川,以伊为氏。”

   伊尹为什么会以“伊”为氏,名字叫“尹”呢?

洛阳龙门伊阙南有一座海峰山,峰顶有海神庙,庙神称海凸爷。从古至今传说远古时伊川盆地是内陆五洋湖海,海中岛名曰海山。山顶有泉日夜喷涌,五洋湖水从万安山大豁口溢溅出海,至今那里还称水溅口。后来天神派神龙在伊阙山开了一个口,五洋湖海水泻出,这个口人们就称为龙门。但海山山顶泉水太大,淹没良田,祸害下游,神龙命部下海凸镇守海山泉,神龙自己隐入龙渊。海凸干脆坐在海山泉口,于是流传:“海凸爷屁股下一口锅,光看不敢摸”,弄不好大水涌出会泛滥成灾。

自从海峰山海山泉不喷涌后,伊川盆地成了“佳饶鱼苇”的宜居富庶的“伊甸园”。 海峰山南为阳,曰阳河;海峰山北为阴,曰阴河。如今阳河叫“顺阳河”,阴河叫“银河”。

大莘店《伊尹故里》碑文曰:“新城县南涓水东北为莘女采桑得婴处,其地乃昔之大莘。伊、银二水交汇于此,其谐音乃伊尹命名之所依也,史籍载伊尹以水命名,信然有据矣.伊银二水发洪水,伊尹母逃命中生子,情急时置婴儿于桑树空洞,母身力竭,随洪水而去,莘女采桑得婴儿,非神话也”。对伊尹出生之谜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法。

有莘氏采桑女采桑时在桑树洞中拣得一个男婴儿,献给部落君长,君长先将婴儿安排由“孚人养之”,然后调查婴儿的来历,调查结果是:“婴儿的母亲违背神的告戒,回头看洪水,化成桑树,婴儿就在桑树中了”。婴儿是莘氏采桑女拣的,按理可随母姓“莘”, 但有莘氏采桑女可能是未婚少女,带个婴儿不便。于是有莘氏部落君长就以得婴之地在伊、银二水交汇处,以伊水之“伊”为姓,以银水之银的谐音字“尹”取名,这个桑树洞中拣得的男婴长得“五官端正”,“尹”字还有“端正”之意,故命名婴儿叫“伊尹”。

伊尹做为德高望重的贤相圣人,又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华夏第一相,受到人们尊敬是当之无愧的。伊尹生于伊水莘地,古称“新城”。在断代史书《汉书•地理志》中,石龙所在的地名为“新城”,此地在《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史记》、《水经注》、《唐书》等史书典籍中均有记载。新城古称“有莘氏”、“大莘”应是地名的表示。《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的故里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就称为新城郡。历史上的“新城县”县治即现在的伊川县古城村,其南边三里地的平等乡大莘店村西附近,有伊尹祠,祠中供奉牌位上书:“商开国右相有莘聖人伊尹之尊位”;祠后有“伊尹(莘伯)墓”。 伊尹祠其基址有古迹陶片等,年代久远,伊尹祠有联曰:“伊尹耕野几度鸣鹤盘桓九皋去,汤王聘贤五番玉骑奔腾龙门来”。伊尹塑像两旁原有木匾被盗走,上书:“伊水遗婴伊川伊尹成汤五聘造就华夏相,莘野慈母莘地莘氏空桑得婴养成河洛贤”。

 

 二、伊尹生地,伊滨十里平原,佳饶鱼苇,史有明载。

 

对伊尹的出生,史料中有一些信息。《列子.天瑞》记载:“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墨子.尚贤》:“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亲为庖人,汤得而举之”。《庄子.庚桑楚》:“汤以庖人笼伊尹”。《吕氏春秋.本味》记:“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献之其君,其君令孚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伊尹生于伊川有莘氏,在伊水流域的何地?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伊水》有较详细考证:“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其水有二源,北水东流,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迳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流,左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里,佳饶鱼苇,禹父之所化。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伊水》可知:莘女采桑得婴儿(伊尹)之地,在“陆浑县故城北”“陆浑县东”“新城县南”的有莘氏 “陆浑故城”过去说在今嵩县田湖镇上古城村。但《左传.鲁僖公二十二年》记载:“昔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足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也。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由此推测,这个陆浑名称来自陆浑戎,是戎人从西北敦煌带过来的地名,汉代置陆浑县,县治应在秦楚古道上的伊川与宜阳交界一带。《左传》关于“辛有适伊川”,辛有是周平王时期的大夫,是春秋时期人,。而伊川大莘店的名称,来源于夏末伊水之滨的有莘氏。《水经注伊水》在敘述时,使用了“辛有适伊川”和“有莘氏女釆桑于伊川”,可见周朝的“辛有”与夏末的“有莘氏人伊尹”是两个不同朝代的人,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新城县”在今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大莘店位于汉陆浑县以东,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南的大莘,有莘。附近有苇子湖,沼泽地,即“慎望陂”。这里是伊水之滨最大的一片平坦沃野,伊水支流银河(侯溪)发源于鹿蹄山东侧,先注于禅渚鸭子湖,再汇入伊水,十里平原,湖沼遍布,佳饶鱼苇,名不虚传。银河发源地的“侯溪”,候应与神农氏炎帝石年创建的“伊侯国”之侯有关。

 

    从考古材料可知,伊川大莘地区早在距今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即有高度文明发展。出土有红陶三足钵、磨制骨针、石器、有锯齿的石镰、刻划骨片等(《中国文物报》1996317日一版)。这里有著名的新石器文化古城南遗址、马回营遗址和旧石器文化穆店遗址等《洛阳市文物》、《郑洛地区新时代聚落的演变》)。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释文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记载:{郭店一号楚墓出土战国时期竹简有《子羔》篇,《子羔》11号简上段说禹之母观于伊而得之,伊正与有莘氏有关。《吕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得伊尹于空桑的故事,说伊尹之母居伊水之上,故有伊尹之名,伊尹后为有侁氏媵臣以归汤。有侁,即有莘”“字通(读音为新)。《史记·殷本纪》等也说伊尹为有莘氏媵臣。《孟子·万章上》又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皆可证。由此看来,上述文中的有侁氏,非常可能原作有莘氏}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秘书长张国硕教授,在(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一书中写到:“伊尹在商受到诸商王最隆重的祭祀,甲骨文中许多祭祀伊尹的卜辞,其地位几乎比于先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孟世凯先生著《夏商史话》记述:“伊尹出生在伊水边(在今河南伊川)”

伊川大莘店把伊尹称有莘氏聖人,莘字的演变很有意思,从甲骨文字中可看到不少信息: 伊尹是辅佐成汤开创商王朝五百多年基业的功臣。伊尹是莘地人,当了官,戴上官帽,成为宰相,宰相的“宰”字即是莘字去掉草字头,变为加官帽,由“由草民成为宰相”。伊尹为商的开国元勋,功劳“格于皇天”,死后葬以帝王天子之礼,“帝”即莘字去草子头再添加上衣袖、袍子。伊尹为国政,他的话即为章法政令,“章”字是辛曰合写,意思就是莘氏伊尹说的话。伊尹是庖人养大,庖人即厨子,天天拿着厨刀割肉切菜,莘字加上人为親,拿着刀(斤)为新,即成汤聘任的新国政,是莘地人,当过厨子。伊尹生地古代叫新城,今名伊川。现今我国的版图上,称为“莘“或“辛”的地名多不胜数,但伊尹故里有莘氏(新城),在先秦文献中即明确记载、并历代延续至今,现在称作“大莘”(1927年冯玉祥在此设置平等县),新城故城遗址是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古遗址。伊川县境内有两处关于伊尹的历史遗存,一是平等乡平等村(古称莘渠、莘店)村西的伊尹祠。二是城关镇浥涧村(古有邥垂亭)的“汤聘伊尹停骖处”。”

三、“以天下为己任”、任人唯贤”、“以德治国”、“政令如一与时俱进”。 五个成语典故出自伊尹。

孟子 万章》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孟子这一段话,讲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成语典故:说伊尹在有莘之野这个地方“乐尧舜之道”,成汤闻听他的名声,先派使者以“禄之以天下”、“ 系马千驷”、“以币聘之”。但伊尹说,我要这些车马、钱财、禄位干什么呢?哪里胜我在乡间乐尧舜之道呀!但成汤亲自三顾其处,讲夏桀残暴害民的事情,自己决心要救大众出苦海,使普天下百姓都享尧舜之道,很想得到伊尹帮助。

成汤的诚心终于感动伊尹。伊尹转念想:我个人乐尧舜之道,不如帮助成汤成为尧舜之君,使天下民众都享受尧舜之道。我自己也算是先觉者吧,我不帮民众享乐尧舜之恩泽,不是等于把他们推到沟内之中吗?于是答应辅佐成汤。

伊尹先后辅佐过五位天子,辅佐君王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无人能出其右。成汤之孙太甲不遵汤法,伊尹将太甲“放”到成汤墓地桐官,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治国方略让太甲习读。他强调主政者“任官惟贤材”,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用现代话就是“任人唯贤”、“以德治国、政令如一,与时俱进”。伊尹告诫太甲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太甲学习伊尹的训词,终于反省自己失政的大错,认识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太甲悔过,“处仁迁义”。于是伊尹便亲自到桐宫迎太甲回宫,将王权交给他,仍继续辅佐他继承成汤之政“勤政修德”。《史记》记载:“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

 

 四以滋味说汤,由厨师到商的开国宰相

史料典籍对伊尹的功德多有记载《尚书·君奭》记载:“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孟子》记载:“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伊尹圣之任者也”《论语》曰:“汤臣大贤,唯有伊尹”(唐,孔颍达《十三经疏注》)。《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汤举任以国政”。

 

 

《吕氏春秋·本味》记载:“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为汤说美味”成汤聘请伊尹,在宗庙里举行祈福的祭祀,在朝堂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伊尹。伊尹向成汤讲述天下美味的精妙,他说,“肉类:水中的有腥味,食肉动物肉臊,食草动物肉膻,要使这些肉成为美味,水是第一重要,其次用甜、酸、苦、辣、咸,臭的、恶的、莸草、甘草五种味道多种调料,谁先加谁后加,谁多谁少,很有讲究。火候很关键,快慢缓急掌握好,能很好去除腥味,去掉臊味,减少膻味。美味全由鼎中精妙的变化而产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就象射箭驾马,阴阳变化,四季规律那样,须花费时间,多多实践,细心观察体会。掌握了其中的奥妙,制出的肉就会熟而不烂、香而不薄、肥而不腻,五味恰到好处”。

成汤听了伊尹的论述很高兴,说“你能做吗?”伊尹回答说“我先给你讲一讲天下的美味特产吧:

最美味的肉有:猩猩的唇,熊獾的掌,燕雀的尾肉、述荡的蹄筋,旄象的腰,流沙之西、丹山之南凤鸟的蛋。

美味的鱼有:洞庭鳆鱼、东海鲕鱼、醴水的朱鳖、灌水的鳐鱼。

菜中的美味有:昆仑山上的灵芝,寿木的花。指姑东边中容国红木、黑木的叶子。南极石崖上青色的嘉树菜。阳华山的芸菜,云梦泽的芹菜,具区泽的菁,浸渊的土英。

调和味道的美味调料有:阳朴的姜,招摇的桂,越骆的菌,膻鱼的酱,大夏的盐,泽揭的露,长泽的玉卵石。

做美味饭食的粮食有:玄山的禾麦,不周山的小米,阳山的黄黍,南海的黑米。

最好的水有:三危山的露水,昆仑山的井水,沮江丘陵的摇水,曰山的水。冀州高泉山的涌泉。

美味的水果有:沙棠的果。常山之北投渊的上游的百果、箕山东边的甘甜栌,江浦的桔子,云梦的柚子,汉水的石耳。

以上这些美味特产,要想置办到,必须用“青龙”,“遗风”等快马,如果你打下江山成为天子,很容易全部得到。但成为天下之主,必须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懂得古往今来治国之道,实行尧舜之道,天下人都享乐了尧舜之道,也就成就了你自己的王者之道,那么天下任何地方什么样的美味都很容易得到啊!”
   
伊尹以谈天下特产美味,联系治国之道的精采论述,深深打动了成汤,成汤认为伊尹是个难得奇才,于是破格任用他主持国家政务。《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汤举任以国政”。

 

 

五、伊尹为何世世享商?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乃兴师,率诸候,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狨之墟,夏师败绩。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就有班固的注释:“尸乡殷汤所都”。商成汤把夏桀灭了以后,在偃师商城建都。《史记·殷本纪》记载:“汤既胜夏,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
   成汤为什么会为夏人留下宗庙“社”,让夏人供奉、怀念他的祖先,这与商汤的宰相伊尹有关。

伊尹是河洛当地人,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吕氏春秋.慎大记载:“汤立为天子,夏民大悦,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邦如夏,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伊尹之盟”的内容是什么?应该就是当初成汤聘伊尹为国政时,伊尹向成汤提出的意愿,他辅佐成汤灭了残暴的夏桀后,实行不扰民的德政:“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邦如夏”。
    伊尹辅佐成汤推翻了夏桀暴政,建立了商王朝。伊尹当政期间除保留夏人宗庙“社”(朝不易位),让夏人供奉外,还不重新分配土地,仍各种各的地(农不去畴)。城镇商业商铺仍在原地按老样子正常营业(商不变肆)。汤依伊尹策,稳定了夏高之交大局的稳定。

接着,伊尹为了防备敌对势力的反扑,主持建造了偃师商城、规划郑州商城等商的王都,规范统一了甲骨文,在成汤去世后以后,伊尹又辅佐成汤的儿子太丁、外丙、仲壬、和成汤的孙子太甲几代商王。发展中医、中药,“撰用神农本草为汤液”(《古今图书集成》)。“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通鉴》)。开创丝织业,“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管子》)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多有祭祀成汤和伊尹的,还有大量历代商王将伊尹作为功臣与先王一同祭祀的甲骨卜辞。并对不遵汤法的成汤之孙太甲进行“放之桐宫”的严厉教育,太甲悔过后又重新迎回为王。由此可见,那些所谓“伊尹篡位自立”之说是多么荒唐,篡权谋位者谁会有如此善心和耐心啊。

唐·孔颖达《十三经疏注》记:伊尹“老归故里”。《帝王世纪》载:成汤的重孙沃丁时,“伊尹卒,大雾三日,沃丁葬之以天子之礼,以报大德焉孔子的《论语》曰:“汤臣,大贤,唯有伊尹”;《孟子》:“伊尹,圣之任者也”;

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多有祭祀成汤和伊尹的,历代商王均把伊尹作为功臣与先王一同祭祀。祭祀伊尹的卜辞则大量存在:
如癸酉卜侑伊五示(甲骨文合集32722)。
丁亥有歲伊五牢(甲骨文合集32746)。
甲子卜侑于伊尹丁卯(甲骨文合集32785)。
癸丑卜侑于伊尹(甲骨文合集32786)。
丁丑卜伊尹歲三牢茲用(甲骨文合集32791)。
乙巳卜...伊尹...于丁未... 茲用(甲骨文合集32792
)。

 

六、伊尹生于伊水莘地之谜—-龍字为何是“辛“字头?

龙字的写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定型为繁体“龍”字,有一定演变规律。《甲骨文字典》释义:龍,“ 象龙形,其字多异体,以作

者最典型,象巨口长身之形,从辛,从月。 月其吻, 乙其身”。

后演变成篆体、繁体,定型为“龍”,辛字头变为立,巨口有牙成为月,龙身成右偏傍。甲骨文、金文、篆体“龍”字虽多有异形体,但演化却有一条明显的规律,主体是龙的头部,为巨口有牙,头上方有“辛”字头,右旁是弯曲之身。金文参见西周青铜器上之龙字,

例如西周的《轲尊》龍字:

 

 

《多友鼎》龍字:

 

《王孙遗书钟》龍字:

 

伊尹生地龙头沟有远古时代形成、长达九十余米的巨型天然石龙:在石龙东边的大莘一带,出土的西汉空心砖上,模印有“人龙和谐图”(见照片1)画面表现的是苍龙腾飞跳跃,尾部有一小人将手中的网状物撒向龙,画面中龙与人的关系也很有趣,龙在跳跃,是乎带有欢喜腾舞的意思。人手中一个小网,显然不能捕住前面的巨龙,只是一种艺术性戏龙或舞龙。

 

 

   特别有意思的是,伊川出土的“人龙和谐图”,与金文《王孙遗书钟》的

 

 

字,都是在腾龙的后身上有一个小人,两者的艺术表现手法竟然有异曲同功之妙,形象的表达出人与龙的亲密关系。

   龍字的原始写法是先人对有莘氏故地天然石龙形体的描绘,上边加辛字头,应是石龙所在地理方位的表示。甲骨文“莘”与“新”古义相同。石龙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莘氏”,很可能就是“龍”字的原始写法或含义的本意,亦可做为伊尹出生于莘地的地理佐证。

七、有关伊尹出生地其他说法的研究

   尽管史料文献和考古材料以及地理环境条件都肯定伊川大莘是伊尹生地,但由于伊尹是历史名人,历代各地的官吏出于对伊尹的景仰之情,在当地为伊尹立祠纪念,符合情理。

目前有几个地方也称是伊尹生地,通过甄别,大部分属于附会之说,列举如下:

  1伊尹生于陈留说。《孟子正义》注:“有莘,国名。伊尹初隐之时,耕于有莘之国,正义引《括地志》云:‘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吕氏春秋本味篇:‘有氏采得婴儿于空桑,后居伊水,命曰伊尹’。《元和郡县志》:‘汴州陈留县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此即汤妃所生之国,伊尹耕于是野者也”。

  此说最大之误是立论错误,在引证《吕氏春秋.本味篇》时将原著中“(伊尹)其母居伊水之上”篡改为“后居伊水”。“居”与“后居”,一字之差谬误千里。何况汴州陈留根本不在伊水,故不可能是伊尹生地。

  2、伊尹生于杞县说。宋《太平寰宇记》记:“空桑在雍丘(后改为杞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载:“空桑又名伊尹村”,其《北辕录》中有“自杞西行二十里过空桑伊尹所生之地”。清《重修伊尹庙碑》云“莘野封壤,与空桑实为接邻,则杞乃伊尹自出之乡”。杞县葛岗乡空桑村有“伊尹庙”,为杞县文物保护单位。

杞县说的论据与陈留说同出一源,两地相距较近,其误在忽视了伊尹之名是因伊水而命名的。史籍文献载伊尹“母居伊水”“孕于伊水之滨”,陈留、杞县与伊水相去甚远,说伊尹出生于此,显系附会之语。

  3、栾川说。栾川县墁子头有一块《耕莘古地》碑,于是就有了伊尹生于此,耕于此之说。然《耕莘古地》碑系清道光二十九(1849)年由卢氏县知事刘应元所立,考之史料典籍,在此之前并没有伊尹生于栾川的记载。据《水经注.伊水》“伊水自熊耳东北径鸾川亭北, 世人谓伊水为鸾水,姦水为交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耕莘”语出《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栾川距伊川有莘之地有300余里,说伊尹到此耕种,显系后人仰慕之意。

  4山东莘县说:莘县之莘渎音为“深”,不读“有莘氏”之“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续修莘县志》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又载:清康熙五十五年,东昌府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6个大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虎云风。令知县刘萧勒石立碑,以永志之。其碑今在莘县城北单庙乡大里王村西,碑文大部清晰可辨。另在莘县有伊尹庙,又称任圣祠。考之史料典籍,在清代之前并没有伊尹生于山东莘县的记载。

5、嵩县说。嵩县纸坊乡的“伊尹祠”以及饭坡乡的“尹姑冢”,在明代以前的史料文献中没有记载。这一带原有古迹为“昆仑祠”.据《水经注.伊水》记载:“伊水又东北径伏流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祈焉。刘澄之《永初记》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今山在县南,崖口北二十里许,西则非也,北与温泉水会,水出新城县之狼皋山西南阜下,西南流会于伊水”。

  文中“北与温泉水会”明确了“昆仑祠”的方位,因为温泉即嵩县陆浑水库东北方的曲里温泉,正在九皋山西南,北魏时此地昆仑祠民犹祈焉。祭祀的是道家的元圣“元始天尊”,而不是儒家的元圣伊尹或者周公如果嵩县曲里温泉西南的“昆仑祠”是伊尹祠,《水经注》决不会混淆错记。嵩县的“元圣祠”“伊尹祠”、“尹姑冢”是后人所立纪念物,不能作为伊尹生地的依据。。

   是什么人把与伊尹无关的“昆仑祠”改变为“伊尹祠”?“元圣祠”呢?据《嵩县志》记载,起因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礼部尚书胡滢到嵩县,曾立有“题伊尹祠碑”。据清光绪(18751908)《嵩县志》记述:“明知府陈宣记伊尹古圣人也,由商至今,庸人、孺子无不景仰而乐道之.嵩县南有空桑涧,世传为伊尹所生之地,历代祠祀礼也。明尚书胡滢即其地重建祠,明正统年间知县何新重修。明弘治年间,知府陈宣重修。明崇祯年间,邑人屈动重修”。

嵩县在宋属伊阳县,1139年改为顺州,金皇统元年(1141年)更名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为县,始名嵩县。伊川大莘店古属伊侯国,秦、汉置新城(此地自古为有莘氏故地)。东魏改新城为伊川郡,隋大业初撤河阴、伊川二县并入东都。唐改为伊阙,宋熙宁时并入伊阳,属神荫乡。随伊阳的变迁而属嵩县。所以就有了“伊尹生于嵩县”之说。从字面上看并无土碍,明代官吏出于对伊尹的景仰之情,在嵩县县城附近为伊尹立祠纪念,符合情理。

  伊川大莘店在1927年由国民政府置平等县,从嵩县分出,1932年平等、自由两县合并重置伊川县,辖区基本上是古代新城伊川的范围。近年来,在史载伊尹诞生有莘之地,发现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古城南遗址、马回营遗址等。大莘店有“拜尹台”,有商周车马坑大墓等与伊尹同时代的遗物遗迹,尤其是大莘店是伊河与银河(因其水色呈银白色)相交汇的地点,特别是《水经注.伊水》明确记载伊尹生地方位在“陆浑县故城北....陆浑县东....新城县南”,其地正是古有莘氏部落和伊水、银水交会地,也是伊尹命名的重要依据。

大莘地区又是古籍文献所载的秦楚、秦郑、晋楚、洛嵩古道的交汇处,伊尹从小在这里长大,又当过厨师,有充分的条件接触天下四面八方的地理物产特产,为他日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基础。而栾川、嵩县在古代属深山密林,道路艰险,伊尹的丰富学识不可能是生而知之。

伊川出土有夏商时期的“子申父己”青铜鼎(收藏于洛阳博物馆):

大莘店伊尹墓东方约一千米的“拜尹台”附近(成汤拜伊尹为国政所筑之高台的),在1970年还出土过青铜车(参见〈洛阳文物志〉(其青铜车辖收藏于洛阳博物馆),这也从某些方面佐证《孟子 万章》所记“系马千驷”和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汤举任以国政”。此言不虚。

另外,嵩县、栾川、陈留、杞县、虞城、山东省莘县、曹县,陕西合阳等处的 “伊尹”,从不引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伊水》,因为该地理历史名著对伊尹的出生地记述的太详细、明确。由此也证实伊川县大莘店(平等乡)作为烹饪鼻祖、第一名相伊尹的出生地是较为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