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经济学与购买力平价理论


汉堡经济学与购买力平价理论

田方萌什么是经济学家最喜欢的食品?非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Big Mac)莫属。这倒不是因为这些头脑精明的家伙认为吃汉堡能获得最高回报率,而在于这种食品的独一无二的性质:消费者可以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买到它,而且成份和口味几乎不变。经济学家根据这一特性就能预测汇率市场的变动。

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同它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外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也具有可交易的属性,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牌价就是由当日外汇市场上的供需力量所决定的。但是,经济学家并不满足于简单的供求分析,他们希望知道什么因素决定了汇率的经济基础和变化趋势。为此,研究国际金融的学者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英文简写为PPP(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一美元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买到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商品,或者说同质同量的商品在世界各地的价格应当是相等的,这就是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一价定律”。如果一价定律成立,在中国买一件8.3元的茶杯,根据现行汇率推测,在美国就需要花大约1美元。如果买这个茶杯在中国要花10 元钱,而在美国还是1美元,那么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10:1,即10¥/$。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8.28¥/$,这说明人民币被高估了约 21%,存在贬值的压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者相信,汇率的长期走势应该使两个国家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相等。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到10¥/$,才能达到了购买力平价所要求的均衡状态。

但是,人们消费的商品成千上万,又怎么能以一只茶杯的价格来确定两个经济大国之间的汇率水平呢?为了避免单一商品的统计偏差,一些经济学家试图使用一篮子商品的综合价格指数,而不是某件商品具体的价格来验证购买力平价理论。然而,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每个国家人们消费的商品种类都不一样,日本的桃太郎可能爱吃糯米团子,而美国的山姆大叔偏爱三明治。即使各国人民都消费同样的商品,他们使用的数量也可能很不一样,这样计算价格指数所需要的商品权重就会有相当的差异。比方说刀叉的价格在中美两国相等,而且都在一个月内上升的50%。这次涨价对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就比中国大得多,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用筷子而不是刀叉进餐。选择代表性的商品成为实际操作中的难题。此外,研究现实经济还要考虑到各地运费和关税的多寡,以及非贸易品(如房产、非保鲜食品等)的存在。综合这些因素,检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学者大多得出了该学说与现实数据相差甚远的悲观结论。

然而,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对这一理论的信心。一价定律虽然在严格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但在今日世界,全球商品和资本越来越能够自由流动。随着运费降低和关税减免,一价定律很有可能趋近于世界经济的真实状况。如果两地商品的价格不一,国际进出口商就会立即行动从中套利,从而逐渐将价格拉平。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关键在于找出一种合适的参照物,使得各国的价格水平都能得到合理的反映。苦心搜索的经济学家终于找到了巨无霸汉堡,并发明了以它命名的指数。

从1986 年开始,伦敦《经济学家》(Economist)杂志每年都要发布“巨无霸汉堡”货币指数(Big Mac index)。顾名思义,在这个指数中,该刊选取了麦当劳连锁店中的巨无霸汉堡作为购买力平价参照物,并假设它在全球所有地区的售价一样,由此来决定各国货币比价。比如,根据2003年4月发布的指数表,在美国一个汉堡要2.71美元,而在加拿大则要3.2加元,两者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为1.18加元/美元。而4月22日外汇市场上的真实汇价是1.45加元/美元,因此加元被低估了18%。汉堡价格的调查显示,最便宜的汉堡在阿根廷,只要78美分一个,这多半是由于该国经历了货币大幅贬值的经济危机。最贵的汉堡在瑞士,要3.78美元一个。如此说来,阿根廷比索是全世界汇价最受低估的货币,而瑞士法郎则是最受高估的。大汉堡的国际平均价格为2.49美元,比前些年稍微降了一点。

选用巨无霸汉堡作平价参照物有两大好处。第一,麦当劳在全球120个国家开有分店,大汉堡的组成原料和工序在世界各地基本没有变化,可以保证同质同量。第二,大汉堡虽只是一件商品,却包含了多种原料和劳动,如面包、肉类、调料和人工制作,因此也可以把它的价格看作一种综合指数。

大汉堡指数起初只是一项测度货币是否反映了真实价值的辅助性参考指标,但今天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根据它预测汇率市场的走向。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巨无霸在各国经过汇率换算以后价格应该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可以据此判断各国货币汇率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比如90年代早期,大汉堡指数就预言包括英镑在内的几种货币相对于德国马克被高估了,一段时间过后英镑汇价果然下跌。再如1999年,大汉堡指数表明欧元在刚刚发行之时就已经被高估了,而当时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欧元会升值。索罗斯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曾在欧元启用之时关注过“大汉堡指数”显示的欧元卖出信号,后来却决定忽略这项信息。不久人们就发现大汉堡指数押对了宝。2002年4月,大汉堡指数发出了卖出美元的强烈信号,因为它被已经被严重高估了。此后美元上下跳动,最后以跌幅12%收场。

大汉堡正在成为一道经济学家必点的快餐,近年来已经有十多项关于汉堡指数的国际金融研究。一些学者们认为,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包括大汉堡指数,的确是汇率变动的良好指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李莲盎(音译LI Lian Ong)最近推出了这一领域的专著——《大汉堡指数:购买力平价的应用》(The Big Mac Index: Applications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她认为大汉堡指数在跟踪汇率长期趋势方面有着惊人的准确性。而在短期,币值可能仍然会在一定时间里偏离购买力平价。90年代早期大汉堡指数多次显示美元被低估了,然而美元在之后几年仍持续下滑。

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并不觉得巨无霸是一道美餐,每次《经济学人》更新大汉堡指数时,总有人抱怨汉堡经济学没有去掉芥菜味。在他们看来,大汉堡指标其实非常片面,因为汉堡只是快餐中的一种食品,而快餐只是国民食物支出中的一小部分,而食物支出在发达国家仅占较少比重。小小汉堡并不能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但如果某些国家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消费习惯差别不太,大汉堡指数还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汇率的变动趋势的。

最近几年的《经济学人》“汉堡经济学报告”指出,巨无霸汉堡售价最便宜的国家为中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在这些国家汉堡标价一般低于1.35美元,表明这些国家的币值被严重低估50%以上。售价最高的国家包括丹麦、瑞士和瑞典,这些国家的币值被高估了30%到70%。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被低估了30%-50%。这意味着,那些汇率与汉堡汇率近似的货币(如韩元)相对于其他新生经济的货币就被高估了。由此似乎也不难理解为何人民币近期面临着强大的升值压力。但另一方面,这种汇率差异不见得完全是汇率政策的产物,而是源于各国不同的生产力水平。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更高,但它们的优势在非贸易商品和服务方面相对于可贸易商品就小多了。如美国制造芯片的生产率比中国高很多,但美国理发师的水平可能还不如中国的剃头匠。由于劳动力市场的自主调节,工资水平在一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大抵是相同的,并没有反映部门之间的生产率差异。这样穷国的非贸易商品相对来说就比较便宜,富国就比较贵了。外汇市场上的币值主要是由可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的;而购买力平价汇率是由一揽子商品和服务计算的,包括大汉堡这样的不可贸易商品。因此穷国的货币看似总是被低估的。李莲盎发现汇价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幅度总是与一国与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差异有关。调整了这项因素之后,大汉堡指数能够更好地跟踪汇率水平。

大汉堡指数并非精确完美的经济指标。这不仅仅是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的时滞效应,大汉堡的地方价格还会受贸易壁垒、消费税和消费偏好的作用而发生扭曲。不过,它的确使购买力平价理论获得了更为广泛和便捷的应用,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的一定的指导意义,有时甚至十分灵验。

摘自2003年4月《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