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维迎君
文 /孙四秒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57年2月28日,就是国立卑惊大学开学的那一天,我独在网络上徘徊,遇见一网上旧友,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张维迎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一些朋友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看到主流经济学家,大概是因为往往名不副实之故罢,口碑一向就甚为奇差之故罢,观点一向就甚为民众口水所淹没,然而在这样的艰难中,张维迎同学却发出了领导干部是改革的最大损失者的言论就是他,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这已经死去灵魂的张维迎毫不相干,但有大批关心改革而四处兜售自己见解网友,却大抵只能交流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保护弱势群体”,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现在的学术界并非人间。许多学术的话题,浮沉在我的脑海,使我艰于回顾或者展望,那里还能有什么纪念的文字?长歌当哭,是必须在尘埃落定之后的。而此后某些人利益最大化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二
真的经济学家,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话语权又常常为强势所支配,以所谓的借口,来驱散弱势者哭喊,常使留下互联网满场的骂声和麻木的悲哀。在这满场的骂声和麻木的悲哀中,又给人一点言论自由的愉悦,维持着主流经济学家的论调。我不知道这样的强势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互联网博客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2月25日也已有7天,张维迎给人的惊骇也已经快要平淡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在主流经济学家之中,张维迎君是某种象征。象征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他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他不同于“苟活到现在”的某些经济学家,是为了自己利益灵魂已死的肉体存在的经济学家。
他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记,是因为很多年前的“价格闯关”,在众多努力的中,其中的一个就是他;但是小时候的贫穷让他太过屈辱,直到后来,两次去牛津求学,到从师米尔利斯(James Mirrlees),才有光环打在他的头上,说:这就是张维迎。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在企业与政府决策之间,尝试自己对政策的影响力,因“郎顾之争”穿帮,因不屈服而终得沉默。无论如何,总该是值得回味的。但是2002年捧回央视年度人物奖的功劳,与其说是张一个人的努力,还不如说是众多利益的获得者为他提供了一段漂流的浮木。
四
我在28日早晨,才知道有张君向杨帆争论改革事;下午便看到网上如潮的评论,说张君如此没有常识感,可能是惟利是图,而经济学家都成为牵连受害者之列?但我对于某些评论,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著名的张教授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可怜到这等地步。况且始终占据主流经济学家位置还可以的张维迎君,更何况于在国外还镀过金呢?
然而接下来的分析证明这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言论。还有一样,是各大报纸的评论。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发狂,简直是自杀,因为他的形象会被这件事情彻底毁灭。
但也有少数人在说,说杨帆的观点听起来很好,但不能操作!
但接着就有建议,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注定了中国改革的思路和西方国家不一样。
献媚,已使我目不忍视了;评论,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中华民族所以屹立不倒的缘由了。改革呵,改革呵!不在改革中崛起,就在守旧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他,张维迎君,那时是媚不择言还是其他。自然,人格分裂而已,思维正常者,谁也不会期待他们很多。但毕竟改革触动了各个方面的利益,从批评的角度,表示不满,已是相当地客气,幸好没有使用暴力。幽默的张维迎君,被称为支持改革的"右派",而改革就是要打破一切垄断;通过市场化,把蛋糕做大了,但却要必须维护即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挂羊头卖狗肉,难道这也是学术独立?维护一些人利益也太缺乏技术了!
始终严肃的哲理的灵魂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他自己的表现为证;弱势而可爱的劳动者也倒下了,有贫富不断扩大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网友们还在互联网里争论。当一段段弱不禁风小人物悲惨的文字不断涌现的时候,这是中国互联网上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部分经济学家理论的无奈,弱势群体撕心裂肺的呼喊,不幸全被利益和效率给掩盖了。
但是有人说“负价格转让国资不吃亏“却居然气势很足,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民众的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经济依旧发展,有限的几个争论,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漫骂“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改革中的利益博弈罢了。人类的经济前行的历史,正如改革理论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理论的,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谎言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只为自己牟利的理论呢。
然而既然有裂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维护即得集团利益是曾经背叛过右派市场化初衷的。纵使时光流驶,再尝试补偿,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弱势群体伤痛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主流经济学家们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张维迎竟会这样地势利,一是媒体竟至如此之评论,一是中国的底层遇事竟能如是之敌忾。
我目睹中国经济改革的很多无奈,是始于很多年前,虽然也不多,但看那些弱势群体,视死如归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房改、医改、教育改革的等等成就,则更足为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骄傲,虽遭压抑至几十年,而终于没有消亡。倘要寻求这一次事件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一片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声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改革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