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开张


应央视《赢在中国》栏目总制片人王利芬女士之邀,本人担任了此次活动的总编辑。将是一个极有影响力的“全民创业”活动、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

《赢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今年全新开创的励志节目,它不是游戏,不是娱乐,更不是选秀,而是一档以“励志、创业”为主题词,激发人树立志向去奋斗,百折不挠来创业的节目。我们的目标是在全球华人范围内,寻找五名最具创业潜质的创业英雄,他们将获得由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的一笔三千多万的创业基金,在我们特别为他们搭建的崭新平台上,开始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

创业诞生于十字街头,创业的火种潜藏在每一个人心里。《赢在中国》没有门槛,邀请年满18岁,有创业激情的全球华人创业者参加创业之旅,不分职业学历,不论资历高低,不管身在海内外,只要你梦想创业,就可以填写表格、报名参赛。整个大赛的口号是“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希望能够调动在中国人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业激情和愿望。

 

为什么从古到今,有那么多创业成功的人,也有那么多一事无成的人?其实,他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是不是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伟大的事业、伟大的想法和伟大的成就通常都起源于个人心灵最深处的愿望。

三十多年前的鲁冠球,当时在广大农民的队伍之中,他的理想是进城当工人,也就是想到体制内去谋求发展。但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怎么办?他的选择是创业。先搞自行车修理铺,再办粮食加工厂。最后于1969年集资创办了挂靠“公社”的农机修配厂,凭借4000元资金,7个人,84平方米的一个铁匠铺起家,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拼搏创新,终获成功。

宗庆后 16岁,在老母亲的泪光中,独自打了个小包,远行到舟山去填海滩。一车砖头来回接30里,只得到一角五分钱的一份夜餐。15年荒芜岁月,便只为“生存”两字苦苦挣扎。这也是他到现在为止,看到三轮车上坡时,还会情不自禁地下车帮忙推一下的缘故。 1979年,对于已过而立之年的宗庆后来说是时来运转——顶替母亲回到杭州,但由于文化程度太低,当不了教师,他被安排到校办企业,每天也只得拉着“黄鱼车”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推销课本,卖雪糕。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同命运的抗争。他就是这种人,也只有这种人,会明白“机遇”意味着什么!

南存辉,在39岁的时候,身家已经超过亿万美元,连续三次上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但谁曾想到,南存辉的成功是从22年前,他为街头的客人打磨一双双皮鞋的时候开始的。南存辉的父亲是一个老鞋匠,13岁那年,南存辉初中刚毕业,父亲在一次劳动中脚被水泵砸伤,卧床不起。作为长子,南存辉辍学继承父业。他每天挑工具箱早出晚归,从13岁到16岁整整修了三年的鞋。20世纪80年代初,创业浪潮开始在温州涌动。1984年南存辉找了几个朋友,四处借钱,在一个破屋子里建起了一个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4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了1个月,结果却只赚了35元钱。3个合作伙伴都很沮丧,但南存辉却兴奋异常,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路子。就是从这35元的第一桶金中,南存辉看到了创业的曙光。

20岁之前的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在左邻右舍鄙夷不屑的议论声中,刘永好和兄弟们在自家的阳台上养起了鹌鹑。1986年,刘氏四兄弟决定用一个充满美好前景的词来重新命名自己的养殖场――“希望”。

这些故事只有一个寓意: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所有的成功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永不放弃。别人不会打倒你,能够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赢在中国》开播之前,专门去美国采访了姚明,请他寄语,而姚明留给我们的是铿锵有力的两句话:努力未必成功,放弃注定失败。

常常,成功与失败只有一线之差。爱迪生有句名言:“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当我们采访众多的创业成功者时,最想问的问题不是他们后来达到的人生高度有多高,而是:他们创业以来最痛苦的是什么时候?又怎么能够坚持下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经历过多大的磨难。在创业的过程中,你会碰到从亲友、供应商、消费者、投资人到贷款银行等一连串的人对你说“不”。你必须能够坚持到底,才不会被一个接一个的“不”给打败。

 

在中国,鼓励创业是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的。我们这个国家对励志、成才的渴望根深蒂固,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要他们成才,这是中华民族非常优秀的传统。在有关创业的调查中,被调查者肯定下列的认识:创业是一种合理的致富途径,因而也就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成功的创业者成为人们崇敬的对象,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成功的创业故事是传媒所追逐的热点;人们都相信成功的创业者是富有能力的,这也激励着人们进一步创业的热情。

然而,与此同时,国人还没有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中国每千人企业的数量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是非常低的,13亿人口的大国,每千人只有2.5个企业,每年仅增加10万家法人企业。这表明,我们可能把创业看成是人的一种天赋使然,只有那些天生有创业精神的人才选择创业;或者,创业是人们的一种被迫,在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下选择的一条出路。

其实,创业意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创业不是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是因为我们对创业教育重视极为不够,人们十分缺乏创业的意识和基本功。在此意义上,《赢在中国》也是一场大型的创业教育活动。我们在节目开场之后,专门安排了七场创业辅导班,特别邀请了一批成功的企业家,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为今天的创业者作实战辅导。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辅导班,发现和归纳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七种能力。

在前期采访中,我们为一些成功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李彦宏回答:专注、坚持。

马云回答:伟大的梦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牛根生回答:坚定的目标,不屈不挠。

潘石屹回答:自信心。

田溯宁回答:激情和梦想。

吴鹰回答:远见。

黄光裕回答:只要肯努力……

对于创业,今天我们可以总结出七大能力、十大规律之类的东西,但是当时每一个身临其境的创业者却看不到这些东西。他们所依赖的,毋宁说是一种斗志、一种精神。因为,真正的创业是不可逆的跋涉,是背水一战。创业之初,许多人的确是生存需要,逐渐地,创业变成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交待,最后很可能是对自己做人尊严的证明。

很多时候,创业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它还能让我们生活得非常有自信,让我们生活得非常快乐。这个过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代替,也许这个过程就是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