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管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而营销就是解决竞争。为什么促销?促销为了谁?如何促销?如何评价促销的效果?这些问题一直是围绕在营销人身边的 影子,整天在大脑里盘旋。
我曾经说过,我的工作习惯对任何人都适用,你会发现我是个对准备工作很执着的人,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交易,我的日子里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外部世界和我的内部世界的一场交易。每件事情都是原材料,每件事情都是相关的,每件事情都是有用的。每件事情都输入到我的创造里。可如果不做准备,我就看不到、得不到、用不到它,且当事情真的发生后,你只会被弄的不知所措。创新如此,策划如此,营销也如此,中国品牌忽略这些所造成的后果最终在市场这个舞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连创新力也已经变得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了。
美国特怀拉·萨特、马克·莱特在2005年的深秋通过《创造力———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一书与笔者谈心,这勾起了笔者压在心底很久的语言爆发。思考身边的策划工作和家电业内的种种营销困惑,不由得发出了“谁动了我的促销”的感慨。企业的管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而营销就是解决竞争。为什么促销?促销为了谁?如何促销?如何评价促销的效果?这些问题一直是围绕在家电营销人身边的影子,整天在大脑里盘旋。看看市场促销的严重同质化和低级趣味化,笔者无奈至极。
概念上的误区。促销本意是促进销售,而今我们一些企业把促销活动当家常便饭了,离开了促销,产品卖不出去,没有促销的支持,正常的销售便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促销仿佛是应该的———典型的减值营销。
组合选择上的误区。有些企业的减值促销,在外行人看来,傻瓜也会做。透支未来资源,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如此不计成本的买卖,连消费者都看在眼里明在心里———羊毛不会出在狗身上。如今,有些企业的促销用品成就了利润可观的促销品市场———他们的单品利润已经和一台空调的利润不相上下了。只会赠送,单方面认为顾客都贪图小便宜,实则不然,顾客买的是你的产品和服务,认可的是你的品牌,绝非看中了你的一套刀具、一把雨伞、一桶花生油。
策略上的误区。当产品市场拉力>推力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品牌诉求,闭门造车,缺乏市场调查,而实际上就是“对顾客弹琴”,没人买单;当消费者需求和市场推着产品走时,标榜的“为顾客找产品”却成为空话、大话,换汤不换药,譬如前期有些企业为顾客“找”的洗碗机,现在这个产品几乎看不见了,你想想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比起西餐———油腻着呢,消费者买了产品不是洗碗、洗盘,最后要为清洗这个机器付出昂贵的时间成本。产品研发策略上的失误最终使企业“无米可炊”或“有米不会炊”,最后被市场无情淘汰。
形象上的误区。尤其是一些靠低价向世界倾销产品的OEM企业,企业理念模糊,缺乏战略发展规划,即使有规划也是无执行力,在市场上走一步看一步,靠模仿做着市场份额,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混乱,没有自己的市场良好形象,不注重品牌的传播形象,没有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企业内外危机四伏,相当脆弱,经不起风浪,最终折戟市场,惨遭淘汰。
方式上的误区。业务员卖什么?不知道怎样卖?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卖?对客户对消费者承诺太多,追踪评价太少,刺激>说服>反应>满足,单靠企业资源做事,最终导致企业促销被动花样翻新,而产品竞争力日益耗尽。譬如特价机粗制滥造,譬如折扣券、赠品泛滥成灾,等等等等。法国人卖牛排讲究卖牛排的声音而不单单是那几成熟的牛肉,那滋滋作响的烤牛排的气氛足以让你涎水难咽,这就是境界。反观我们的促销,除了减值,别的似乎都不会。
广告上的误区。说到做不到,说的比唱的好听,广告设计美丽而不营销,拿“最终解释权”说事,实际上这样的广告投入不如投到产品的技术创新上、不如投到市场的服务上。广告不是品牌的万能药,有时根本无法医治产品和市场疼痛。真正的广告高手必须首先是一个营销高手,否则再“高明”的创意也无法保证不偏离顾客的体验。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衡量别人的行为,否则你一生一世也想不通,消费者为什么不买你的帐。
价值上的误区。如今的市场不单纯是价格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和广告的竞争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更多的竞争表现为质量的竞争、决策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商誉的竞争和价值的竞争,价值意味着物有所值,消费者觉得不值就没必要为你掏腰包。价值竞争更多的在于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赢得社会更多的资源认可。家电企业营销的误区说到底是企业自身与市场环境造成的。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促销不是依靠降价,不是使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更不是使企业限于亏损的境地
全世界只有两个市场存在巨大的魅力:一个是美国,那是技术和资本的天堂;另一个是中国,这是营销的天堂。奋斗在天堂的人儿,努力吧,为了天堂更加美丽。因为,促销的精髓在于资源整合,一切尽在掌握。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我曾经说过,我的工作习惯对任何人都适用,你会发现我是个对准备工作很执着的人,我的日常工作就是交易,我的日子里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外部世界和我的内部世界的一场交易。每件事情都是原材料,每件事情都是相关的,每件事情都是有用的。每件事情都输入到我的创造里。可如果不做准备,我就看不到、得不到、用不到它,且当事情真的发生后,你只会被弄的不知所措。创新如此,策划如此,营销也如此,中国品牌忽略这些所造成的后果最终在市场这个舞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连创新力也已经变得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了。
美国特怀拉·萨特、马克·莱特在2005年的深秋通过《创造力———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一书与笔者谈心,这勾起了笔者压在心底很久的语言爆发。思考身边的策划工作和家电业内的种种营销困惑,不由得发出了“谁动了我的促销”的感慨。企业的管理其实就是解决问题,而营销就是解决竞争。为什么促销?促销为了谁?如何促销?如何评价促销的效果?这些问题一直是围绕在家电营销人身边的影子,整天在大脑里盘旋。看看市场促销的严重同质化和低级趣味化,笔者无奈至极。
概念上的误区。促销本意是促进销售,而今我们一些企业把促销活动当家常便饭了,离开了促销,产品卖不出去,没有促销的支持,正常的销售便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促销仿佛是应该的———典型的减值营销。
组合选择上的误区。有些企业的减值促销,在外行人看来,傻瓜也会做。透支未来资源,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如此不计成本的买卖,连消费者都看在眼里明在心里———羊毛不会出在狗身上。如今,有些企业的促销用品成就了利润可观的促销品市场———他们的单品利润已经和一台空调的利润不相上下了。只会赠送,单方面认为顾客都贪图小便宜,实则不然,顾客买的是你的产品和服务,认可的是你的品牌,绝非看中了你的一套刀具、一把雨伞、一桶花生油。
策略上的误区。当产品市场拉力>推力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品牌诉求,闭门造车,缺乏市场调查,而实际上就是“对顾客弹琴”,没人买单;当消费者需求和市场推着产品走时,标榜的“为顾客找产品”却成为空话、大话,换汤不换药,譬如前期有些企业为顾客“找”的洗碗机,现在这个产品几乎看不见了,你想想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比起西餐———油腻着呢,消费者买了产品不是洗碗、洗盘,最后要为清洗这个机器付出昂贵的时间成本。产品研发策略上的失误最终使企业“无米可炊”或“有米不会炊”,最后被市场无情淘汰。
形象上的误区。尤其是一些靠低价向世界倾销产品的OEM企业,企业理念模糊,缺乏战略发展规划,即使有规划也是无执行力,在市场上走一步看一步,靠模仿做着市场份额,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混乱,没有自己的市场良好形象,不注重品牌的传播形象,没有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企业内外危机四伏,相当脆弱,经不起风浪,最终折戟市场,惨遭淘汰。
方式上的误区。业务员卖什么?不知道怎样卖?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卖?对客户对消费者承诺太多,追踪评价太少,刺激>说服>反应>满足,单靠企业资源做事,最终导致企业促销被动花样翻新,而产品竞争力日益耗尽。譬如特价机粗制滥造,譬如折扣券、赠品泛滥成灾,等等等等。法国人卖牛排讲究卖牛排的声音而不单单是那几成熟的牛肉,那滋滋作响的烤牛排的气氛足以让你涎水难咽,这就是境界。反观我们的促销,除了减值,别的似乎都不会。
广告上的误区。说到做不到,说的比唱的好听,广告设计美丽而不营销,拿“最终解释权”说事,实际上这样的广告投入不如投到产品的技术创新上、不如投到市场的服务上。广告不是品牌的万能药,有时根本无法医治产品和市场疼痛。真正的广告高手必须首先是一个营销高手,否则再“高明”的创意也无法保证不偏离顾客的体验。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衡量别人的行为,否则你一生一世也想不通,消费者为什么不买你的帐。
价值上的误区。如今的市场不单纯是价格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服务的竞争和广告的竞争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更多的竞争表现为质量的竞争、决策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商誉的竞争和价值的竞争,价值意味着物有所值,消费者觉得不值就没必要为你掏腰包。价值竞争更多的在于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赢得社会更多的资源认可。家电企业营销的误区说到底是企业自身与市场环境造成的。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促销不是依靠降价,不是使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更不是使企业限于亏损的境地
全世界只有两个市场存在巨大的魅力:一个是美国,那是技术和资本的天堂;另一个是中国,这是营销的天堂。奋斗在天堂的人儿,努力吧,为了天堂更加美丽。因为,促销的精髓在于资源整合,一切尽在掌握。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