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新政是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


   来源:福建工商时报 

 

阴雨绵绵的气候在福州持续了半个多月,在此期间,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国六条、九部委15条细则陆续出台,地方政府低调了,市场上消费者观望了,开发商急了。福州大小媒体竞相报道,有关新政的内容、各种观点充斥报端,异常热闹。

中央调控政策出台不过才几天,可能是受气候影响,各种声音又都暂时停止,福州市场逐渐平静了下来,大家都在等待着地方政府出台具体操作细则。

暂时的平静,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重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央为什么要再次进行宏观调控?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老百姓为何宁愿当房奴也要买一套房子?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把它们梳理一下。

国六条细则部分内容值得商榷

福州一知名地产人士指出,九部委的15条细则中,有不少内容值得商榷。部分内容违背市场规律,可能在推行的时候,存在着变数。那么此次九部委的15条细则真能达到稳定房价,稳健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目的吗?

该人士说,例如,中央规定了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占70%的比例,这个政策改变了市场产品类型的供应,这条政策真的适合福建、适合福州吗?房地产毕竟是一个区域性的市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很独特的东西,让一个政策来管全国,可能会带来对市场不是特别有利的一些结果。如果小户型增加了,到时候市场不接受,房子卖不出去,那么这个责任谁负责? 

例如,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这项政策在打击投机、投资型购房需求的同时,也伤害了正在处于更新换代,没有炒房成分的那部分需求。如果市场对现有房价还能够接受,那么交易增加的各项成本必然导致总房价上升,受伤害的还是真正需要购房的人。 

再如:两年内没有开发,要征收高额的闲置费用,或者收回土地。该人士觉得这是个很系列的问题,把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开发商的身上,有点牵强。比如说城市规模、房地产市场的规模、卖地的规模等等这样的问题都要涉及到,比如说城市规模并不是太大,但是政府卖地的规模又过于大,那么开发商拿到土地后,必然要分几期来开发,这种行为,我们很难评价他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另外,作为政府你把土地卖出去了,开发商如果在经营当中遇到一些问题,政府强行把土地收回来,我觉得这在法律上能不能解释得通,都有待商榷。

政策推行,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调控部门一直以来都在犯一个错误,始终都是以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作为蓝本来制定政策,然后向全国推行。 

首先导致一些开发商在推行项目的时候在投石问路,市场上会有一个试探期。在全国众多城市中,有些城市可能会被误打误撞,大部分建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刚好符合这个城市的土地配比,那么它的推行就畅通无阻;如果不适合,那么这项政策在这个城市推行就有难度。就像福州这样的城市,为什么近年来会出现别墅热?就是因为大家经济水平上去了,对住宅更新换代的需求增加了。如果强制执行,可能会导致小户型供过于求,而大户型的房子比较紧张。另外,受规划和设计的制约,新开发的小户型产品的综合品质可能会下降,这样不利于整个城市的发展。

其次是银行,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阻力。现在各大银行过度依赖住宅贷款作为他的优质金融业务,他们对中央的政策也会阳奉阴违。中央要开发小户型,他们认为小户型的客户贷款有风险,他们就不给贷款。很多拆迁户没有能力还款,银行也不可能贷款给他们。现在国家提高别墅贷款成数,但是银行认为,买别墅的客户最优质,至少他们还款能力最强,最安全。 

房地产市场问题的源头在哪里? 

福州某地产专家指出,房地产市场热了这么多年了,大家看到了它一些泡沫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复杂,他希望大家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能找到它源头性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房地产基础性的问题呢?它的源头又在哪里? 

该专家分析道,首先是政策性问题。当初国家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时候,各地政府都把这条形成一种政策。在各地都形成了一种居者有其屋、让所有人都拥有住宅的潜意识,现在回头想想这个政策对还是不对?从感情上来讲这种提法是对的,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讲,肯定是不可能的。 

住宅是生活必需品,又是高额消费品,从经济角度考虑,要想让所有人都拥有它,必须得看国民经济支持不支持,毫无疑问,目前我们国家还处在发展阶段,政府还没有能力让所有人都拥有自己的房子。 

其次是观念问题。在房地产众多问题中,超前消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没有购房能力的人,也挤到购房队伍中,他们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耗光了父母的养老费,还背负着较大的还款压力。如果一个人买房,占你总体收入比例过高,那么你的还款压力就比较大,今后带来的风险就大;如果很多人都这么做,那么整个国家的金融风险就增大。 

第三,资源流向不均衡导致了部分城市的房价过高。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等流向问题,农村流向城市、小城市流向大城市,这些资源最集中地流向哪个城市,哪个城市的需求就最旺盛,房价也就最高。例如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汇聚的都是全国最优质的资源,多数是老板、企业家、高技术人才。这些问题不解决,房价就下不来。 

第四,政府在转移包袱。在很多城市,经济适用房没地建了,廉租房也建不起来了。政府只好把这个问题转移给开发商,这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开发商把户型和面积改小了,总价是下来了,但是谁敢保证单价不会升?调控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现在福州市的小户型单价都比较高,市区内的一般都在6000~7000元/平方米之间。 

解决房地产问题不能扬汤止沸 

为什么房地产调控始终都在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很多调控,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涉及那些基础性的问题,而是在表面上做文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该人士表示,现在房价高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它为什么过高,其实还是一个资源流向问题。这种资源流向问题如果不进行政策性地解决,那么我们很难想象高房价问题能得到解决。 

还有专家提出,一直以来我们在使用土地上过于奢侈,特别是房地产开发,规定的容积率越来越低、户型设计越来越大,我们并不像加拿大那样的城市,地广人稀。中国东部地区人口还是比较密集的,还要保护耕地。如果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容积率等一些政策间接地进行调控,而不是让建设部像一个开发商的总策划一样进行调控,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还有就是我们经常提到居者有其屋的问题。正因为住宅是生活必需品,它又是高额消费品,所以它必须要有租赁和销售两种方式。在很多城市,现在租赁这条腿基本没有,只有销售这条腿,所以销售这条腿就显得特别贵重,房价也特别高。希望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是否也考虑租赁,租赁也算是居者有其屋的一种表现。如果政府没有这种能力,但是又把政府的一些功能转移给开发商,那么,这就根本不具备操作性。 

有专家表示,房地产市场一直都很热,但是我相信房地产市场一旦冷下来,那肯定比热更难受。因此,政府在制定一项政策时,能够综合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实现一种均衡,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