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上对突破的定义大家都很熟悉,是以突破的幅度、突破的时间来定义的,技术分析教科书上的突破为:幅度在3%-5%以上,时间在3天以上,但是在实战当中具体情况却要比理论上复杂得多。实盘操作中,会发现教科书上所说的幅度、时间是无法确认某只股票走势是否形成了有效的突破,只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回头来看才清楚当时的突破是真是假。
首先,在实战中对技术形态的突破确认不能简单地运用一种标准,尤其是对长期整理形态的突破更是如此,因为此时股价运行的惯性较大,通常会尽量保持原先的整理格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突破的走势一定要明显。对于向上方的突破来说,基本上要求是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同时对股价这一波段的技术支撑均线不能击穿。
技术形态上形成突破的个股后市应该看涨,但有不少个股突破后股价却重回弱势,使得技术分析的突破理论站不住脚。这就涉及到一个真突破和假突破的问题,因为对股价走势的分析,无论从形态的角度还是趋势的角度,都存在着一个突破技术上支撑或压力位置的判断。
在实战中,通常对于向上方突破的确认条件之一是突破之后可能会形成一段时间的短线震荡,但震荡不能有成交量缩减(不包括异常放量与异常缩量)的走势,而且不能对原有的支撑线依然有效的情况下(原支撑线失效除外需另行讨论)形成向下突破,否则就不构成向上突破的有效强势。
所以在判断一只股票后市能否形成突破走势时,击穿压力线之后的短线技术特征所发出的信号是最重要的,甚至对中长期走势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而不能简单地参照空间与时间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