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定位和职能分工
1、城市群核心城市:芜湖—马鞍山组合城市
芜—马组合城市是马芜铜城市群核心经济辐射源和皖江地区的经济核心区。其中芜湖:综合型城市,长江中下游重要交通枢纽,全省主要加工业、外贸基地和商贸中心,皖江经济带主要中心城市,皖南旅游区门户之一。
马鞍山:工业型城市,具备以下主要职能:国家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
芜湖——马鞍山组合城市主要职能为:
①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②长江中下游先进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③安徽省的现代物流中心
④安徽省南部商贸中心与科技文化中心
⑤现代滨江山水旅游城市
2、城市群区域次中心城市:铜陵市
铜陵市:工矿型城市,具备以下主要职能:国家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铜产业中心,长江流域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两山一湖”北大门,皖中南中心城市。
3、县域中心城市:南陵县、无为县、和县、枞阳县
综合型城市,具备以下主要职能:所在县的行政文化中心、工业基地和交通、商贸、金融、信息、科教中心。
其中:
南陵县:芜湖市域二级中心城市,皖南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之一,现代化的工贸城市。
无为县: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贸并举的现代化沿江城市。
和县:县域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枞阳县:皖西南的二级中心城市;桐城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旖旎的工贸型旅游城市。
(二)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个性定位
表5 马芜铜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个性定位 | |||
城市 |
发展目标 |
综合定位 |
形象定位 |
芜湖 |
建成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城市。 |
长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安徽省的经济中心之一,皖南地区及皖江经济带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承担该地区的商贸流通、信息、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职能;以汽车及其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生物制药为主导的大型制造业基地;人居环境优美、投资环境优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俱佳的城市;马-芜-铜组合城市的龙头。 |
新兴工贸城 滨江风景城 |
马鞍山 |
建成长江中下游现代化的加工制造业城市、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明城市 |
国家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皖江城镇带的次中心城市,现代化的滨江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马芜铜城市群的东首。 |
现代钢城 园林城、休闲城 |
铜陵 |
建成更加发达、更加文明的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
中国重要的铜产业基地,全国电子基础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港口城市;皖江城镇带的次中心城市;马芜铜城市群的重要成员。 |
中华铜都 |
(三)城镇规模序列分配
根据马芜铜城镇规模序列分配影响因素分析和马芜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区域非农人口与城镇人口分配如下:
表6 2010年马芜铜城市群城镇规模序列分配一览表
规模序列 |
城镇 个数 |
城镇非农人口 数量(万人) |
城镇人口数(万人) |
城镇名称 | ||
大城市(非农人口数50-100万) |
2 |
130-140 |
180-200 |
芜湖市、马鞍山市 | ||
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20-50万) |
1 |
45-50 |
65-70 |
铜陵市 | ||
县城 |
10-20万 |
6 |
1 |
12 |
16-18 |
无为县 |
5-10万 |
4 |
30-35 |
40-50 |
和县、南陵县、芜湖县、枞阳县 | ||
2-5万 |
1 |
5 |
7 |
繁昌县 | ||
建制镇 |
42 |
45-60 |
65-80 |
| ||
合计 |
|
285 |
400 |
注:铜陵和当涂两县城分别并入铜陵市和马鞍山市。
表7 2020年马芜铜城市群城镇规模序列分配一览表
规模序列 |
城镇 个数 |
城镇非农人口 数量(万人) |
城镇人口数(万人) |
城镇名称 | ||
特大城市(非农人口数100-200万) |
2 |
210-230 |
290-320 |
芜湖市、马鞍山市 | ||
大城市(非农业人口数50-100万) |
1 |
70-75 |
95-105 |
铜陵市 | ||
县城 |
20-50万 |
4 |
1 |
20 |
25-30 |
无为县 |
10-20万 |
3 |
40-45 |
55-65 |
和县、南陵县、枞阳县 | ||
建制镇 |
42 |
60-80 |
90-110 |
| ||
合计 |
|
450 |
630 |
注:铜陵和当涂两县城分别并入铜陵市和马鞍山市。芜湖县、繁昌县并入芜湖市,形成大芜湖。
四、城市群用地需求论证
为提高马芜铜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市群内部城镇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开发,对规划期内城市群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以期达到城镇土地利用的总量控制和增量控制,避免有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城市空间的无序拓展。
(一)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城镇的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大小。在对城镇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应按照国家的《城镇用地分类与城镇规划用地标准》和《村镇规划标准》科学和力地确定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城镇的用地总规模。
城镇的用地规模=预测的城镇人口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因此,城镇用地规模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镇人口。同时还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设用地总量、城郊发展等的制约,并受制于城镇所处的区位条件以及城镇的生态环境等因素,所以,城镇用地规模需要从城镇的综合效益出发来评价,要综合考虑城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合理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选择
城镇的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大小。在对城镇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城镇用地分类与城镇规划用地标准》和《村镇规划标准》确定的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来计算城镇的用地总规模。
表8 各规模等级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表(2010年) (万人、平方公里)
规模序列 |
城镇个数 |
城镇人口数 |
用地规模 |
|||
大城市(非农业人口数50-100万) |
2 |
180-200 |
190-210 |
|||
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20-50万) |
1 |
65-70 |
68-74 |
|||
县城 |
10-20万 |
6 |
1 |
16-18 |
17-19 |
|
5-10万 |
4 |
40-50 |
42-53 |
|||
2-5万 |
1 |
7 |
7-8 |
| ||
建制镇 |
42 |
65-80 |
65-96 |
| ||
城市群合计 |
51 |
400 |
380-460 |
|
注:铜陵和当涂县城分别并入铜陵市和马鞍山市。
表9各规模等级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表(2020年) (万人、平方公里)
规模序列 |
城镇个数 |
城镇人口数 |
用地规模 |
|||
特大城市(非农人口数)100万) |
2 |
290-320 |
290-320 |
|||
大城市(非农业人口数50-100万) |
1 |
95-105 |
95-105 |
|||
县城 |
20-50万 |
4 |
1 |
25-30 |
26-32 |
|
10-20万 |
3 |
55-65 |
58-70 |
|||
建制镇 |
42 |
90-110 |
95-115 |
|||
城市群合计 |
49 |
630 |
630-700 |
注:铜陵县和当涂县城分别并入铜陵市和马鞍山市。
第六章 城市群空间组织
一、空间组织的理论模式与基本原则
城市群空间组织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如何组织和发展如此复杂的城市群空间形态,对此,我们首先要认识空间组织的一些理论模式和基本原则,以理论指导实践。
(一)空间组织的理论模式
1、增长极理论
2、核心-边缘理论
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4、圈层结构理论
(二)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
1、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把握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城市群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平衡各个利益集体,整合圈内资源,取舍长、短期发展利益,并最终落实在空间上。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完善,便于引导城市群内的各项建设和发展向着统一、合理的目标努力,实现区域内整体利益最大化。
2、从统筹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组织城市群的空间发展
马芜铜城市群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对马芜铜城市群会产生直接影响,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对马芜铜城市群的发展影响则更为宏观。此外马芜铜城市群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和辐射不仅局限于城市群内部,它对整个安徽省及沿江地区的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都将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应把马芜铜城市群看成是区域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宏观背景。
3、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有步骤地实现城市群的空间拓展
城市群的建立和发展有人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客观选择。城市群的发展必然经历由积聚到扩散、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各自为政到有机组合的过程。城市群的布局规划只有遵循发展规律,从发展时序上制定策略,才能保证人为因素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4、从有利于加快城市群建设出发,完善城市群的空间联系网络
马芜铜城市群尚处于形成和发展初期,城市群的空间联系网络有待完善和提升。
二、空间组织方案
(一)总体结构——多核心的皖江城市群,滨江地区率先一体化
以芜湖、马鞍山、铜陵中心城区建设为依托,形成多核心、滨江地区率先一体化;外围分布若干卫星城镇,形成联系密切、功能分工明确的皖江东部与沪宁杭城市密集区紧密联系的城市群。
芜湖、马鞍山、铜陵三市都紧邻长江,有各自的行政区划,城市建成区亦相对独立,在规划期难以形成城市连绵区,因此本专题通过分析马芜铜地区城镇建设现状、发展态势及三个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依据新一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在本区域内形成“三核、一轴、四组团”的网络式城市群空间结构。
三核指马鞍山、芜湖、铜陵三个中心城市;
一轴指沿江发展轴;
四组团是指分别以丹阳-博望、石桥-黄池、湾沚、籍山为中心城镇辐射源的城镇发展组团。
马芜铜城市群依托“三核、一轴、四组团”,通过沿江高速公路、铁路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促进城市群空间网络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将马芜铜地区建设成为类似江苏的苏锡常地区的加工制造中心、与长江三角洲一体的绵延密集的制造业带和城市带,促进城市群快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继而带动整个皖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体系成熟、功能完善、区域极、轴有机依存的多级城镇体系。
(二)马芜铜三市跨江发展论证
1、芜马铜实施跨江发展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那种沿江河而建的城市的空间拓展已经越来越受制于江河的自然阻隔,突破区域上的限制已经成为很多城市考虑的重点内容。
实践也证明,跨江发展对于当地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萧山划入杭州后,在坚持区划、体制、权限“三个不变”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协调方式的创新,加速融入大都市的步伐,其实已经取代昆山成为台商最受欢迎的投资地;而南京的六合区在划入南京市区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全省县(市)中的位次整体前移了约5位,一举甩掉了在“苏南板块”中垫底的帽子。
2、跨江发展的必要性
(1)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
(2)充分利用沿江岸线的需要
(3)两岸联动发展的需要
3、跨江发展的可行性
(1)马芜铜三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使跨江发展成为可能。
(2)长江大桥建设降低了跨江发展地门槛并提供交通支持
(3)各项发展规划为跨江发展提供决策制持
(4)中心城市的逐步增强辐射能力推动跨江发展
4、跨江发展的空间布局引导
马芜铜三市实施跨江发展,需适时地调整行政区划,在空间布局上应把江北地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在规划建设上应与主城统一布局安排,在江北地区重点布置重化工业、物流业与港口设施,逐步缓解老城区的空间布局混乱、污染、用地不足等问题。随着江北区城镇建设的发展,与主城区的交通流量不断增大,给长江大桥造成交通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需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与主城相对独立的城市公共设施,形成新城区,加强与主城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联系,并考虑规划建设新的过江通道。
(三)核心城市的空间发展
1、马鞍山市
通过区域城镇空间格局及经济发展轴线的引导、城市发展自然环境条件的引导和城市近期建设重大项目的引导,为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为:主城区重点向南发展,适当向东发展;当涂县城向北发展,适当向东、向西发展。
城市沿长江水道带状发展,利用东边丘陵、西边长江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山水贯穿整个城市,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环绕,碧水蓝天”的滨江城市特色。
形成组团式带状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即以南北向主要生活性干道湖东路为城市发展的主轴线,以采石河生态廊道为分界线,形成“一主、一副、两带”的空间结构形态,城市呈南北向团聚发展。同时,在城市空间网络节点和主轴线的激发与支撑作用下,带动城市空间系统发展。
2、芜湖市
芜湖市城市位于市域最北端,西侧濒临长江(也是市域界限)北部和东北部紧邻马鞍山市当涂县的新桥乡和年陡乡,现状城市建成区已抵达市域界限,因此,城市发展方向的现实性选择只能是向南和向东方向。但是,城市无论向南或向东方向发展都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和限制条件。城市向东发展,东部有沿江高速公路和合杭高速公路,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门槛”。城市向南发展同样有沿江高速公路这一“门槛”。另外,城市南部沿江和合杭两条高速公路之间的楔形地带有青弋江和荆山河两大水系,河湖密布,如作为大规模城市建设用地,既会带来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也会大大增加建设成本。
芜湖市理想的城市发展备用地选择:马鞍山市当涂县的新桥乡和年陡乡,紧邻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条件良好,基本没有发展限制,是城市新区发展的理想备用地。
江北的无为县二坝镇沿江地区用地条件良好,周边有合巢芜高速公路、铁路专用线和铁路联运的煤炭专用码头,有沿江岸线,位于城市下风向,是芜湖市发展大运量、大用水量的重化工业和物流园区的理想用地。城市跨江发展,也是合巢芜经济走廊在空间加强联系的落实,也有利于带动江北地区的发展。
3、铜陵市
铜陵市城市空间发展长期受到行政区划制约,始终围绕历史上的矿山、港口的城市脉络、轨迹缓慢扩张。用地条件不很理想,西有长江,沿江地带湖泊较多,地势低洼,东、南有铜官山脉,又有北东走向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年来,城市用地发展始终与工业用地紧密相关,工业用地区位选择对城市发展方向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而长期形成的分散的工业布局使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始终不十分明确。尽管如此,为避开城市南部地区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城市向北发展的趋势仍比较明显,表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更容易成为城市未来的主要拓展方向之一。因此,在目前城市周边用地条件不够理想、城市发展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下,为寻求城市更大、更为理想的发展空间,采取集中推进、跨越式的发展思路,以生态条件、自然地理条件较优的北部和东北部作为城市用地发展的突破口应属可行之举。
基于这种思想,明确主城区向北发展的目标,同时对北部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改造,优化北部用地的物质条件。按照城乡一体化,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思路,选择顺安和钟鸣两个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集中、联动、相向发展,引导城市在东部形成一个强劲的增长极,对促进“马芜铜”城镇带和理想的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早日形成,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城市群空间管治
为了促进马芜铜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防止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形成良好的城市群空间形态,有必要对城市群的城镇用地进行合理管制,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本专题将规划区分为四种管制区:
1、城镇密集发展区
区域经济实力强大,城镇发展现状较好,将要形成规模大、集聚度高、中心地位和作用突出的城镇区域,区内城市设施和机能基本完善,城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分离开敞地带。城镇密集发展区承担区域金融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三大中心城市规划建成区即属于城镇密集发展区。
2、城镇集中发展区
中小城镇在一定地域内集聚而成,各城镇间距较小,城镇密度较大,以便捷的交通网络联系在一起,单独或共同承担一定的区域职能,并有部分行业以马芜铜城市群为服务辐射对象。区域内城镇之间有明显的分离地带,但距离较近,区内的土地利用功能以城镇建设为主导,但农业用地仍占较大比重。
城镇集中发展区承担区域的部分中心职能,应合理引导产业和城镇在此地区集聚。
3、城镇适度发展区:以农业为主的包括城镇、乡村、农田、水网、山地、丘陵等用地的地区,区内城镇密度较小,城镇规模不大,城镇之间有明显的农业地带,交通设施相对薄弱。此类区域是城市群发展的农业基地,地貌以自然环境、绿色植被为主。
城镇适度发展区应适当控制第二产业的集聚规模,限制村办工业,城镇适当急剧。
4、城镇控制发展区:区内对马芜铜城市群生态环境和旅游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其保护、生长、发育的好坏决定了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和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大型水库等。
本区应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产业发展以旅游业和生态产业为主,城镇建设须防止对本区域土地的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