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不能突破伦理底线


冷漠不能突破伦理底线
周晓翔


   6月30日,东方航空公司北京至烟台5136航班因雷雨天气延误。乘客在体验了多重冷漠与傲慢的同时发现,为了省房间,一个女孩竟然被安排和两位男士同住一个房间。一位乘客气愤地说,这样的安排如果出什么事情谁来负责?真是对人性的不尊重!(7月6日河南商报)


    航班延误后,原有乘的服务程序得不到延伸而出现服务断裂,就是被普遍诟病的“冷漠航空”。由此导致乘客和机场和航空公司发生冲突的事情时有听闻,但是为了节省费用,航空公司竟然安排陌生男女同宿一房的事情确实是首次见诸报端。


    设想一下,作为一个女性,乘坐航班延误了,没有说法,没有饭吃,没地方休息,折腾到凌晨3点才在离机场40公里的郊区找到宾馆,但是,已经筋疲力尽了她还被要求和两个素不相识的男人混居在一个房间,其屈辱和被伤害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虽然这次陌生“男女混居”没有造成恶果,但航空公司为一己利益,漠视乘客利益甚至无视人性尊严的做法不能够因此被原谅。因为它不仅透视出航空公司在利益驱使下的极端冷漠,而且已经突破了传统伦理底线,超越了人们对冷漠所能忍受的极限,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谴责。


    公众乘飞机、坐火车希望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是作为消费者正常的要求。实际上,基于航班延误原因的复杂多样,公众对航班延误已有足够的宽容,只是要求信息对称、及时,延伸服务跟上。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情况下航班延误给乘客带来不便和损失却常常遭遇冷漠。造成“冷漠航空”的原因表面是“应急机制”的缺失,导致航班延误善后“临时抱佛脚”,而本质却在于追求利益过程中无视他人权益的自私。如果说这样的丧失商业伦理的冷漠还能够忍受的话,那么类似“男女混居”则是侵害人性基本尊严的犯罪。


    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我国民航每年有五分之一航班要延误,有1000万以上的旅客要经历航班延误。


    同时,作为刚刚脱离行政垄断的中国民航业,公众对其服务要求的提高是必然趋势,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和公众对类似公共服务的要求一样,我们谴责这件“冷漠航空”下的丧失传统伦理的“男女混居”事件,无意替服务业尤其是公共服务业出现的冷漠服务开脱,而在于呼吁包括民航在内的所有公共服务领域清楚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任何服务必须要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尊严的尊重上,不能够随意突破传统伦理,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同时,我们担忧的还有,如果不对类似丧失传统伦理的行为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予足够的谴责与惩罚,那么类似“男女混居”的情况就会再次出现。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node81762/node146062/userobject1ai215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