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表达的“最安全”才有厚实的基础


周明华

25日上午,广东省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梁国聚在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桂芳等的陪同下,到广州市白云区检查督导社会治安和严打整治工作。梁国聚厅长认为:全市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大为增强。可以肯定地说,广州的社会治安是稳定的,广州市是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说句实话,看到这个扯人眼球的大标题之时,我心里很不舒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还怀疑它是一则假新闻。即便之前一天,也有广州市公安局领导表示过,最近广州的社情民意调查表明,市民表示安全、比较安全或者一般还可以的比例达88%,广州市的治安稳定,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城市(8月25日南方都市报)。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23岁的湖南打工妹邓哲玉在广州的闹市街头,瞬间失去生命的悲怆镜头,至今无法从我眼前抹去。身在中国腹地的我,能有这份揪心,我们完全可以设想,那些拿着手机、背着挎包的行走在广州街头的路人,在面对“8月13日,邓哲玉在广州遭飞车抢夺,死拽提包不放,而被摩托车残暴地摔死,她包里只有23元现金”和“公安厅长说广州是最安全的”这两则“黑白相接”的新闻时的复杂心情。

    不用说,他们不会是舒服的。这从26日几大门户网站于梁国聚厅长这条新闻后的跟贴发言便可窥其究。自笔者成稿时止,几大网站后的评论条数均已冲破了5000条大关——几乎是“网意”一边倒,均对梁国聚的总结提出了质疑。虽然,梁国聚如此善意总结严打整治行动取得的成效是一种精神鼓励,也是激发干警斗志的路径,本无可厚非。但安全感是一个存在于百姓心坎的“虚化度量”——它一方面是可感的,人们可据自己徒步街头面临的不安全威胁的次数去界定;它另一方面又是不可感的,由于安全感更像是一种精神支撑,这便决定了它的铸就需要恒久地守望。任何短期的集中行动的成效,均有可能被反弹安全隐患消减。

其实,民众对一地安全的不满甚至措词严厉的批评是一个成熟法治社会的正常现象。如果有一天,民众表达出一个城市是最安全的观点,那么,这样的安全现状才有厚实的基础。坊间谈“砍手党”“飞车夺包”色变,甚至直斥广州个别地方安全堪忧,并非是与安全“守夜者”过不去,而是人们对一个城市还存留着关心。如果,一个城市诸如邓哲玉这样的打工妹都保护不好,那么,生息于此或身在远方仍牵挂着这座城市的子民便会心冷。试想,那将是一座城市人文和安全环境的悲哀。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我们不怕问题暴露,不惧公众批评,我们也不用在安全夜暂时未守好的“耻”前讳莫如深;我们最惧怕的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去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问题的灰色心态滋生。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安全隐患和不安全因子存在的现实,需要甩掉的是那种期望几次“风暴”就可驱散阴霾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思维。以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力争早日扭转一个城市的不安全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