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财务管理杜绝乱收费值得期待吗?


针对日前北京市审计局曝光该市4所高校违规收费一事,2日,北京市教委称教育主管部门已对4所高校进行了通报批评,从今年起高校主要负责人的培训中已加入财务管理内容,涵盖财政政策、法律法规、财政预算改革、财物管理模式及审计改革等,以杜绝违规收费问题。

 

按北京市教委杜绝乱收费的潜在逻辑(高校领导学了财务管理就不会乱收费了),中国好多事就容易办了。比如要制止腐败,那就让领导们学关于惩处腐败的相关法律;要杜绝杀人,那就让全国人民学刑法之类;要避免房价上涨,就让地产商学与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要禁止医生收红包,就让他们学学医德医风……国家机器还有什么用呢?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还会有杀人犯,还会有腐败,房价还是上涨,医生红包还是照收不误呢?

 

当然,并不是说学相关(法律、财务之类)知识无一是处。个体法律、财务之类概念的形成自然少不了学习过程。但是对这些概念的真正敬畏,则完全依赖于维护这些概念的刚性制度。具体说,即便北京高校的领导已经具备乱收费概念(令人怀疑的是,乱收费概念的形成还要学吗?),如果所得经济利益远远大于可能受到的惩处,甚至说不会有任何风险的话,这些概念他们还要敬畏吗?这些概念还有何用?北京市教委的良苦用心岂不毁于一旦?没有刚性制度,只能说“期待”是美好的,但结果是苦涩的。

 

北京市教委在培训高校领导增加财务管理的同时,有没有跟进相关刚性制度,无从得知。搜索北京市教委网站也没有得到任何相关信息。但从所涉及乱收费的4所高校整改情况,很难相信北京市教委跟进了什么刚性制度。只把多收的钱退还而对责任人的处理过于轻描淡写,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有下一次的乱收费?只有制度让这些负责人尝到苦头,才能更让他们有种深入骨髓之痛,才能在概念面前止步。

 

制度的完善,概念的形成,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它们是共生的,彼此需要协调。正如想要彻底杜绝乱收费,既需相关人员的乱收费概念的形成(当然更多是敬畏),又需要一条不能碰的“高压线”(你乱收费了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让你得不偿失)即刚性制度的配套,才是理想的。如果北京市教委是这样做的话,那这种杜绝乱收费就是值得期待的。相反,则是玩了个形式而已。

 

社会体制的完善、法律制度之类的落实,从来都是如此。刚性的制度,对概念的敬畏深存于个体心中,才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