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梨园一


中国首席策划大师秦全耀昨天发表了一篇博客,回忆了小时候见过的名人邻居。粗粗一数,还真不得了,部长级的高官就有好几位。秦亲眼目睹过许多位大人物“走麦城”的窘状,如“四条汉子”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笙被当众批斗;王震、吕正操站在大卡车上被游街示众;乔冠华当街卖报。不过,等到人家反正拨乱了,秦也就失去了与之见面的机会。

秦是从骨子里佩服具有平民风格的领导者,这也是普天下所有小民的心态。

我最崇敬的文化老人张中行先生就是一个骨子里带有平民心态的哲人。虽然他在晚年获得了多种文化桂冠,但平民意识从来没有从他的灵魂中失去。即使在他的《负暄琐话》纸贵京城、约稿者纷踏至来之时,他却认真地问朋友:“你说实话,我现在是像他们说的那么有名么?”当他行动不便,只能躺在病榻上之时,却又清楚地说道:“我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小民何求,就是活着,活着不易。”

斯人至真,竟至如此。

 

然而,世上有那么多的人,在他和你的地位相同时,彼此间称兄道弟,不分你我;可一旦发迹起来,却翻脸无情,甚至要对你大加鞭挞、要你禁声而后快。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地位已经和现在的你、和原来的他已经不一样了。

 

但也有一些领导,居高位后依然不改平民本色。如木匠出身的李瑞环。即使他的官做到了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的时侯,但在人们心中,却仍然是一位非常平民化的领导人。

我曾经有过混迹梨园的一段经历,在与众多戏曲前辈的私下聊天中,管窥到了李的一些轶事。

李酷嗜京剧,在中央领导人里是很出名的。和他关系不错的京剧艺术家中,老一辈儿的有张君秋、杜近芳、谭元寿、李世济、马崇仁、迟金声、王金璐;年轻一些的是叶少兰;再年轻的就是他在天津当一把手时调教出来的“天下第一京剧团”天津青年京剧团的诸多演员,当时还叫做“京剧新秀”的赵秀君、孟广禄、张克、李佩红、王立军、蓝文云等人。

李调到北京工作后,亲自主持了“京剧音配像工程”,延聘张君秋任“艺术总指导”。当然,同任此职的还有张的继室谢虹雯。

 

数年前的一天,我和张君秋的七公子张学浩闲聊,话题自然扯到了李的身上。因为李在天津的时候就和张君秋联系较多,天津青年京剧团就是李在天津主政时,礼聘张君秋入津举行“百日集训”的成果。

学浩说,李调到北京后,和张君秋的联系更多了,他有时候也陪着父亲去李家。他发现李的老伴儿是个非常和蔼的妇人,毫无一丝“官太太”们所总爱拿着的那种架子。

有一次他父亲和李坐在沙发上聊天,李的老伴儿竟然搬了个小板凳坐在一旁听。这让坐在沙发上的张学浩都感到几分局促,可李的老伴儿却毫不在意,神情自然极了。

不仅在家中如此,李的老伴儿在外面也甚是平和。那一时期,每天早上在中山公园跳舞的那群老头老太太们大概不会知道,自己身边就有一位是全国政协主席的夫人。

 

有一次到天津出差,参加某个京剧活动。一位津门京剧界的前辈悄悄跟我说,某次李出国访问,住宾馆,当然是高级单间。忽然半夜去敲随行秘书的门,说:“我今儿晚跟你这儿睡一宿吧。”秘书大惊,忙问:“主席,怎么了?”李泰然答道:“我那屋的空调坏了,我刚才叫人过来修,他们修了半天没修好,我就跟你这儿凑合一宿吧。”“这不影响您的休息?我去叫他们修好。”李摆手:“算了。”秘书又说:“要不您一个人睡这里,我去您那屋吧。”起身就要出去,被李一把拦住:“你也别折腾了,你就这儿睡吧。”李说罢,便倒头大睡。

次日,两国高层正式会谈,李拍着沙发的扶手随口说道:“这活儿,没我做的好。”

斯人率直,竟至于此

 

孟子曰:“上好之,下必有其焉者矣。”李的属下,也有如此大大咧咧的率性者。

2000年左右,好像是全国政协京昆室出面,邀请天津青年京剧团进京搞了一个活动,会后有酒宴款待。

酒过三巡,正是面酣耳热之时。只见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中年男子,高谈阔论:“我把大爷(爷字读轻音)伺候进了剧场,就到后面打牌去了。跟着大爷这么长时间了,我也懂戏了,像什么‘穿林海跨雪原’,我都会唱。我这边儿打着牌,耳朵可没闲着,一直听着台上的动静。一听见锣鼓点儿要结束,马上进去伺候,一次都没耽误过事儿。”

同席的津门首座剧作家陈绍武先生(曾多次为李捉刀修订京剧剧本)跟我私语:“这哪是局长啊,整个一哥们儿。”原来此人是全国政协的一个局级领导,负责李的外出活动,与陈绍武先生甚为熟稔。“大爷”是他们对李的私下称呼。

又一次,京城戏曲界在南城共酒饭。中国戏迷协会会长何凤仪多喝了几杯,说起了一桩他在李面前“耍刁”的往事。当时他正拜了小彩舞骆玉笙为师,于是在李面前显示:“我跟瑞环同志这么说的,‘瑞环同志,我跟您说,在天津除了我老师,别的人爱谁谁!’”

这可是“君前奏对”,如此妄言恐遭难色。哪知“瑞环同志听完哈哈一乐,我估计是这么多年没人敢这么和他说过话。”没有多少大领导,更没有多少小领导,能像李这样了解小民喜爱炫耀、更需要尊重的心态了。

斯人心胸,竟至于此。

 

李入主全国政协后,把叶少兰提升为全国政协常委。当时我蒙戏曲研究家钮骠先生提携,正在为《中国京剧大百科辞典》撰写部分人物条目,其中就有叶少兰的一条。

写初稿时,叶只是全国政协委员。在家修订初稿时,《新闻联播》里传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访某国,陪同访问的还有全国政协常委叶少兰等语。于是,我将叶的头衔调整为全国政协常委。毕竟,京剧演员获此称号当属殊荣,理应入史。

定稿后,拿给叶去看,说起这是从电视里听来的。叶矜持一笑:“我是陪着李主席出了趟国。”

李擅酒,爱饮茅台。有一次我与一位京剧名家共酒饭,此人随口说:“今儿个不是在主席那儿,在那儿就得喝茅台了。”

据说李有一次恐是茅台酒喝得多了些,说:“一百年后谁知道XXX是谁啊,可照样知道梅兰芳、马连良。”为此,李好像还在内部做了检讨。其实,李说这话的意思完全没有轻视XXX的意思,李还说了句“100年后,谁知道李瑞环是谁啊”呢。

斯人爱戏,竟至于此。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