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大学布置寒假作业——给父母磕头”想到的
柴福洪
据河南商报今日消息: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头。(摘自《新浪社会》)
给父母磕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没有必要。
1、旅游管理学院大二学生虎磊说:“都啥年月了,谁还好意思给父母磕头啊。” 该院大二女生张艳丽说:磕头会让父母尴尬,而且也磕不出什么亲情。“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春节回家也会帮妈妈做家务,这比磕头实际多了。”
2、记者在郑大随机调查了20名学生,只有1人表示会为父母磕头。
3、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磕头”作业是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办法。“磕头拜年是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应该保留下来。学校这样做,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
4、河南大学民俗专家梁国民说:“让学生磕头?没必要吧!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如果我的孩子给我磕头,我会觉得很别扭。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但传统文化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5、有一网友乔峰111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娘亲!跟父母磕个头有何不可?” 网友恒言说:记得以前有个公益广告,给母亲洗脚,于是,有学校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就是给母亲洗脚。与此“磕头”作业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孝道,所谓“百行孝为先”。那么,当代社会,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为主的当今,如何讲究“孝道”,靠什么方式传承“孝道”,“孝道”在新的时代有什么新的文化内涵?
我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中国2000多年,有其落后的一面,包括孔子的学说,但其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继承。那些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官方没有定论,过去,我们党的政策基本是全盘否定。致使许多“无法无天、无德无伦”的事例,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盛行,仅靠法律和制度约束,远远不够。有必要、有意识地从民间习俗上,恢复一些“民间封建意识和行为”。“给父母磕头”就是一个好的议题。我认为:不仅仅是民间,国家领导人要带头恢复“给父母磕头”这样的天地人伦之举。谁不是父母所生、所育,父母的养育之恩,子女想报,父母还不一定要你报,你还没什么更好的形式表达。我觉得仅仅是作为大学生的家庭作业,还远远不够,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恢复磕头习俗。
一是恢复子女正月初一早晨,子女向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磕头的习俗。
二是在子女成年日——18岁生日那一天,举行家庭成年礼,给父母磕头,并宣读子女成年誓词。誓词由共青团、全国青联和全国政协的某一组织向全国征集、定稿、发布实施。
三是子女结婚,向父母磕头,宣读子女结婚誓词。并有主婚人一问一答式的誓词内容。由全国政协向国人征集、定稿、发布实施。
四是在父母去世葬礼时,子女要带上自己的子女跪向父母大声宣读父母一生的“政绩”、报告子女的成绩和不足、以后的打算,并保证每年清明节或重阳节,到父母墓葬前再行报告之责。并由全国政协在民间收集好的“葬礼词”和“墓前报告”,进入义务教育的教材。
若有上述形式,对大部分人的“尊老爱幼,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百利而无一害。若要说对官员的约束,我认为也有必要有一些礼式习惯,体现共产党的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如:每年的
这样的报告,不可能长篇大论,官样文章,必须是短话、真话、实话,令人信服的话,否则,就没人听,听了也会在民间“新正话题”中褒贬。
这样的制度,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反腐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