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风水申遗夭折 张良仁吵作而已
上海生活美学学会会长张良仁欲将“风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热烈争议。张良仁提出风水申遗出呼许多人意料之外,当时我也非常纳闷,因为其从没有在风水方面露过面和具备较为完备的知识,面对激烈的争论如何应付?所谓没有水渠,如何引得水来?所以其夭折是可想而知的。但其勇敢精神可佳,在面对韩国、日本对中国风水文化的掠夺果敢精神值得佩服。
深圳商报道出了张良仁的真实想法:“张良仁说,由于条件不成熟,他已经放弃“风水”申遗的做法了。张良仁说,此前,他也没有正式提交过“风水”申遗的申请,只是有这个想法,连生活美学学会内部都没有讨论过,只在朋友圈中随便聊聊而已。媒体报道出来以后,受到的舆论压力很大,大多是质疑声。很多人都把风水等同于迷信,认为挖掘和宣传风水,无异于宣传迷信。由于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差异,张良仁感到难度很大、压力很大,于是决定放弃。他说,他当初其实也是出于好意,认为东亚国家准备把“风水”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传统的端午节已被别国抢注成了‘端午祭’,源自中医的‘韩医’也在申遗过程中,这回,我们可不能把‘风水文化’再落下了。”张良仁认为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里面有精华有糟粕,以致“年纪轻的人不懂风水,年纪大的人不敢提风水”。” 有什么建议、评论请发到张栋杰的信箱里。
2 外行专家争论 对风水认识误区极大
风水是什么?看起来一般专家根本是不明白的,几乎是空白与误区,也许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又经过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人们无法认识风水了,就是一句话“迷信”而已。
误区之一:专家把风水当成是新的遗产
严格意义上风水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根本没有必要去申报遗产的必要,现在为什么急需去申报?就如同 “商标、惯名权”等需要保护一样,我们再不保护,就成为韩国、日本等过的囊中之物了。
风水一般意义上讲可以分为“有形的实物”就是“风水遗产”和通常意义上的风水,就是风水文化与思想理论。打个比方,如人身体部分就是有形的而死去的形体就是遗产,而指挥人们行动的就是思想灵魂;风水遗产就是实体,指导风水遗产的规划思想理论就是风水思想。目前,中国是承认遗产而不承认风水思想。实际上的风水遗产在中国也被说成是“文化遗产”,以文化遗产的改头换面更容易得到国家的许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政府从未间断过“风水遗产”的申遗,并且成功率也很大。
中国连续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北京故宫、颐和园、天坛、 敦煌莫高窟、曲阜乳府、孔庙、孔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 、苏州古典园林 、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龙门石窟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殷虚、秦始皇陵、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凌、明孝陵等,都与风水有关系,当然可以称为“风水遗产”了。
深圳商报“对于“风水”申遗引起的热烈争议和“胎死腹中”的原因,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苏颐忠说,“风水文化”申遗的最大障碍还是在于缺乏传承的载体。苏颐忠介绍,想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需要有具体的载体,否则以后怎么保护,怎么发展?载体要么是有具体的传人,或是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或是在老百姓中众所周知、口口相传的。但是,风水缺乏这些具体的载体,它也没有鲜明的上海的区域性特征。苏颐忠认为“风水文化”是一种习俗,是人类认识世界曾经走过的台阶,但它的内容比较空,因此,从申请的程序上来说,静态的文字资料和动态的录像资料都难做,难以行得通。另外,苏颐忠还认为,“即使申遗成功,如果保护不好,也没用,还得收回成命。””
从上面可以,这些专家是从一般的遗产角度来谈论的,并不太了解风水是什么。说起风水的遗产简直太多了,也没有必要从风水的口子走,从文化与历史的方面更容易申报成功。
误区之二:缺乏传承的载体
风水和中医一样,并不简单的是一种习俗了,它在古代都城、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中闪耀着其光辉的思想。其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大学四年全部学完也是困难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完整的载体,聪明人和有天赋的人等照样可以把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创新,风水的发展历史也可说明这一切。另一层意思,只要中国人与书籍保存下来,风水就会不死,历代的运动从没有把风水消灭掉。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人对风水进行系统的完整挖掘与提高,为人类造福。
深圳商报“对于“风水”申遗引起的热烈争议和“胎死腹中”的原因,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苏颐忠说,“风水文化”申遗的最大障碍还是在于缺乏传承的载体。苏颐忠介绍,想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需要有具体的载体,否则以后怎么保护,怎么发展?载体要么是有具体的传人,或是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或是在老百姓中众所周知、口口相传的。但是,风水缺乏这些具体的载体,它也没有鲜明的上海的区域性特征。苏颐忠认为“风水文化”是一种习俗,是人类认识世界曾经走过的台阶,但它的内容比较空,因此,从申请的程序上来说,静态的文字资料和动态的录像资料都难做,难以行得通。另外,苏颐忠还认为,“即使申遗成功,如果保护不好,也没用,还得收回成命。””
误区之三:过分担心神秘、迷信
风水有迷信是肯定,5000年的历史没有迷信的东西也是不现实的。但其顽强存在到现在,也有其合理的科学因素在其中,并且是占大部分。水喝多也会致人死地,关键是如何发展“风水”与规范“风水”。
深圳商报报道“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胡光伟说,“风水”是将地貌风物人格化,带有原始泛神论色彩的学说。它有其精华也有糟粕。比如它和建筑学里面的环境科学有关,二者都考虑到建筑中的地质、地理、地貌等因素。就住宅建设而言,选择合适的地址、朝向、结构、采光、通风、构图、布局等方面都有考虑,这是合理的。但“风水先生”是以经验为主,不像环境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为主,而且“风水先生”也要附会上一层迷信色彩,有很多神秘主义的内容。
因此,胡光伟觉得“风水”申遗,其中科学、迷信的内容不好厘清,弄不成就为一些人宣传神秘、迷信的内容提供了平台,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在当代,恰恰一些人把风水更多地混入大量迎合人们功利心态的迷信内容。”
所以,继承什么抛弃什么应心中有数是非常必要的。张三夕的说法相对客观。
深圳商报报道“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张三夕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样式,是古人在对环境的认识中建立的知识体系,有它自身的一套理论和做法。风水,是民间的说法,学名称作“堪舆学”,其理论来自于《周易》。尽管堪舆之学在《易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它对中国的影响不小。一种民间文化,能够流传几千年,并变成某种生活方式和习俗,其实有其合理的成分存在。因此,学者可以研究“风水”,并应该用其研究成果来说明这个学说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该继承什么,抛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至于其糟粕部分,甚至在精华、糟粕一时还辨别不清时,可以尊重它,让它自身发展,相信社会有移风易俗的力量。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部分人固守传统时,年轻人或许早就吸收新东西了。”
3 2007年风水争论难免
虽然上海风水申遗夭折了,但随着韩国、日本风水申遗方案在2007年的正式出台,必然会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引发激烈争论。国内也会更多的单位提出“风水申遗”的动议,我们拭目以待。有什么建议、评论请发到张栋杰的信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