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随笔)我们都想为祖国创造辉煌


(十一随笔)

  今天当我们沉浸在共和国的生日之时,看着周围的人莺歌燕舞;我的脑海如潮,浮想连篇。

  曾记否,新中国从炮火中走来;新中国的经济在废墟上起步。正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西方一些国家却对新中国进行封锁禁运;老百姓要吃饭穿衣,农民要农用机具,军队要飞机火炮,......这一切仿佛是又一座座大山,向新生的共和国压来。

  巍巍泰山,石阶重重。一条条硬汉子挑起重担一步步奋力登攀,豆大的汗珠滚过坚强的臂膀,沉重的脚步踏上险峻的峰峦。黄河、长江哺育的中华儿女,就是这泰山挑夫的形象,他们在用自己的脊梁,托起了共和国的太阳。

  回顾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史,正是依托了中华儿女的脊梁;我们的先辈们在一张白纸上,彩绘出了共和国的辉煌;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竟然成为世界之最,共和国这个巨人不仅站起来了;而且是金光闪闪地站在世界的前列。

  春天播种着新的希望,秋天将收获着新的成果;正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这些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却成为两极分化的人;一部分成为共和国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正在享受着共和国的高额回报;而另一部分人却成为被共和国遗忘的人,他们在迷惘中自己求生存。

  看我们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们在享受百万年薪之时,我们那些下岗的人员却依然还在乞讨生活;再看我们那培育人才的园丁们兴高采烈地数钞票之时,我们那高等教育毕业的学子却不知道今后的路在何方;同样看看我们那政府官员指着大地而进行开发房地产的豪气,而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却不知道何日能走出贫民窟;当外国人看到我们的院士上百岁还在科研第一线奔忙时,总认为我们现在到了劳动力缺乏的时代;却不知我们有如此多的中年下岗知识分子在闲置;等等的等等,我们如今有太多的迷惘与无奈。

  是啊!当我们看到姚明那在球场驰骋是‘为国争光’时,我们这些共和国遗忘的人也想有个起跳的机会;当我们看到刘翔那在跑道上飞奔是‘为国争贡献’时,我们这些无所事是的人也在跃跃欲试。然而可惜的是,我们却不知道在哪里驰骋;又到哪里飞奔,因为我们在如何‘为国争光’的途径上迷惘了。因为我们现在有的在家待业,有的是在民营企业打工。就是在国有企业打工的,我们现在是向企业领导负责;今天领导高兴我能在这个岗位干,明天领导不高兴了;我依然不知道能到哪里‘为国争光’。

  小时候,我们看到父辈们的定位“每个人都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所以他们的“爱国”就是“服从分配,做好本职工作”;即工人要“做好工”,农民要“种好田”;军队就是要站好岗。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报国”。然而等到我们自己开始要报效祖国的时候,出现了“乾坤大挪移”;“各人自找门路就是为国分忧”,“报效祖国是少数精英们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下,“英雄无用武之地”竟然成了我们社会的主旋律;老百姓自己养活自己就是“为国做贡献”。

  我们现在放眼看去,好像‘为国争光’真的是精英们(如公务员、国有企业的领导、院士们和体育人士等);我们这些被社会遗忘的人,现在几乎是共和国的包袱;因为我们是在“人满为患”的环境中求自己的生存,而不是能通过什么途径去报效祖国。

  我们从幼儿园就知道学好本领为祖国,可等到我们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的我们却找不到‘为国争光’的平台。当我们自己成为祖国的负担后,我们真的后悔浪费了祖国的教育;想到我们只有‘自谋出路’的这条路,何必要参加这么高的学历教育呢;这不是没有贡献反而成为祖国的教育负担吗。

  是啊!一方面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是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却是高素质人才‘无用武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报国有门”吗;先不说报国,就是解决自己的生存也是门路太少。我们悲哀地看到‘学非所用’成了我们社会的主流,因为我们现在是‘生存第一’;在生存都没有保障之时,我们能有贡献知识与能力的境界吗。

  我们现在也想学姚明或学刘翔,我们也想“报国”;但我们却是“报国无门”,因为我们在本职工作中的贡献与祖国无关了;看我们不是为港澳台老板创造财富,就是为国有企业的老板创造财富;所以我们的贡献也就与国家没有关联了。于是有人说:“现在报效就是纳税”;可我们连生产资料都没有,也就是说“我们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靠什么纳税。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过时了;现在是一个需要精英的时代,所以我们社会才会使精英们先富起来;因为精英们的强盛,实际就是国家的盛世。我们不会忘记那位‘盛世学教授’的理论,“大唐盛世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嘛;社会的贫富差距不影响盛世的标准,我们(精英)进步明显就是盛世”。看来,不是我们老百姓不报国;是国家不需要我们老百姓报效。我们老百姓只要能解决自己的生存,就是减少了国家的负担;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新观念。

  我们也想为祖国创造辉煌,可我们却被祖国遗忘了;这是谁的错,我也只是在迷惘中呐喊;‘我们也想为国争光,我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哪里’?这就是我十一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