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经济力学》
上卷
第03章
经济之本质之本质说
摘要:从本章开始,将开始经济事物、物质“波粒二像性”的描述旅程。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做“描述”前的准备工作。比如,什么是经济?经济的本质之本质是什么等,就是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啊!什么是经济?经济的本质是什么?经济难道是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否,这里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
量子经济力学学者认为:经济是资源资本化,经济的本质就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积聚各种能量物质的过程!而且,笔者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经济就有反经济,经济与反经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反经济的本质体现了什么?笔者以为,就体现为经济质量物质的耗散。诚然,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经济能量的获得与丢失不可能完全相等,两者势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于是,对于那些聚集得多而耗散的少的人们来说就属于“广义赢利”;反之,对于聚集得少而耗散多的人来说就是“广义亏损”。
通过上述已经了解到,无论是经济世界还是非经济世界都是对称存在,绝不会由于有了人的主观判断而对称。因此,为了解释张五常教授曾经指出的那个“真实的经济世界”,我们的研究就必须要从经济事物、物质的对称性上入手。这恐怕也是量子经济力学与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学的不同之处了。正由于如此,笔者才有了,量子力学上的那个“测不准关系”,是由于反事物的影响造成的结论。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一直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经济看待,误以为只要把生产力发展上去了什么问题都好办了,结果走了一条“唯生产力论”的错误道路上。尤其是当世界上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状态的时候,如果再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简单地看作仅仅是发展生产的问题,那么,就会出现资本资源化。
第05节
经济事物本质之本质
在量子经济力学创立之前,首先需要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人们成天讨论经济问题,但人们未必真的了解什么是经济,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是啊!经济究竟到底是什么?就像传统经济学说的那样,是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如果是,那么,过剩社会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否还是一个经济过程?有经济为什么就没有反经济?有经济增长为什么就没有反经济增长?如果出现了谁也不想看到的经济负增长——哪怕是相对意义上的,那么,我们还能把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当作是经济过程吗?
一、什么是经济、反经济?有什么本质体现?
在“量子经济力学”产生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把经济的本质问题讨论清楚,否则创立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学都没有实际意义和学术价值。如果不能把经济的本质搞清楚,搞不好还有可能把经济学演变成为政治学、阶级斗争的哲学。而事实上是,无论是“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学一般都是把经济学当作政治学来看待的,其显然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世界”理念格格不入。
(一)什么是经济?有什么本质体现?
其实,自从亚当斯·斯密开始,经济学界一直就没有把经济的本质问题搞清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至今也不了解经济的本质是能量聚集。换言之也就是说,经济学家、经济学至今也没有找到其研究对象者也。这样说或许有人会不买帐,如果连研究对象都没有找到的话,那还有经济学可言吗?
1、什么是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是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十分模糊、狭隘、表象的经济观。大家知道,在人类尚未产生之前是没有所谓经济、资本的,经济、资本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表现为商品、市场、资本均是由各种资源转化而来。诚然,它也包括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剩余劳动、剩余劳动的转化当作“唯一”一定有问题。
至少有一点人们难以否认,那就是先有经济资源而后有经济、资本。什么意思?就是说有多少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就有多少经济即资本的增殖与可持续增殖,经济的增长与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经济是由资源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决定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永远是这样。诚然,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更包括社会资源、意识资源等等。
笔者承认人类劳动具有经济学意义,也具有资本性质,但笔者以为,如果只有人类劳动而没有劳动对象、环境的客观存在同样也不会有所谓的经济和资本的产生。也就是说,劳动仅仅是能够使经济和资本产生的一个条件,如果没有非劳动母体的存在,人类的劳动就会由于失去劳动母体而成为孤家寡人,并失去应有的经济意义。请问,没有劳动对象的劳动成立吗?如此为何否定非劳动之经济意义?
再问,作为生物体的人类又是由什么创造出来的?难道也是劳动?大自然如果造化不出人类,还有人类所谓劳动吗?即便经济、资本就是由劳动转化而来的,那么,劳动又是由什么转化而来的?难道劳动也是由劳动转化来?这种思想和用尺子丈量自己有什么不同?不可笑吗?如果没有人体、脑体等生物细胞的协同与相互配合,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所谓劳动怎么产生?这不是“娶了媳妇忘了娘”?
换言之,如果大自然没有为我们人类创造出适宜人类生存、劳动的环境和条件,不要说劳动创造经济、资本的问题,恐怕人类连其他动物、各种自然灾害都战胜不了。诚然,换一个角度去看,由于自然、生态创造了适合人类生活与劳动的环境和条件,也就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资本的产生奠定了自然基础。如此当然也就说明,经济、资本就是由包括自然、社会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转化而来。
2、经济的本质?为何体现资源资本化?
经济的本质体现了什么?笔者以为,就体现各种资源的资本化,简称为“资源资本化”。而事实上是,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仅仅是经济的一种表象而已,它没能把隐藏于上述表象背后的经济本质给揭示出来。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把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当作经济,那么,经济学就真的变成解释现象的学问。如此,经济的本质到底是啥?笔者以为,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是资源资本化。
把“资源资本化”当作经济的本质显然是不无道理的。第一,狭义的经济非先天固有,一定是由“非经济”事物、物质转化而来。那么,什么是非经济?简单地说是未被用于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比如,被用于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的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意识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等都属于物质和非物质的。诚然,在未参与商品生产与交换前它们都是资源。
第二,当上述资源被用于商品生产与交换时它们获得了经济、资本性质,或者说它们获得了广义资本的性质,因为它们的丰富程度和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劳动是否会有剩余。如果在自然、社会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也就是说人们连生存必须都满足不了即劳动、劳动产品没有剩余时,上述资源也就不可能被用于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也就更不要说将剩余劳动、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的问题。
第三,当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剩余的劳动、产品才有可能参与商品生产与交换,才有可能通过商品交换而产生出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来——剩余价值由此而产生。大家至少承认资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上述这个转化过程难道就不是资源资本化?正由于如此,笔者才说道,经济是资源资本化的过程。如果简单地把经济当作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那就掩盖了经济本质——资源资本化。
第四,一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穿了就是一部包括劳动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意识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转化为资本的历史。“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什么说“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再问,“剩余”起来的“价值”又是一种什么东西?难道不是资源吗?如此当然也就说明,尚未“剩余”出来的东西也就不可能转化为资本,因为无法用于“投入”。
(二)什么反经济?有什么本质体现?
任何一种事物、物质的产生、存在、运动都会有相反的状态存在,经济事物、物质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经济学却没有把上述相反之经济状态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结果走上了一条只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投入产出”而没有“缩小再生产”和“投入负产出”之片面的理论上。
1、什么是反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故名词意,反经济是与上述经济定义完全相反的一个“经济”范畴。请注意,笔者是给它加上了引号的。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因为它不是一个资源资本化过程而是一个资本资源化过程,表现为与上述经济质量相等而结构相反。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经济与反经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认识的。比如,从帐面上看,财政收入、企业利润是借贷科目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上述余额的产生其实是两个过程——对于政府来说,它是经济增长与经济负增长相互抵消后的产物;对于企业来说,它是赢利与亏损相互抵消后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有将上述两个过程区别对待,分别认识的必要。再换言之也就是说,所谓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余额从帐面上看是一个,可是,这一个数据其其实不是别的,是由正、反两部分相抵后得出,是综合后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反经济?笔者以为,它是与上述经济过程完全相反的一个过程。由于其与固有经济过程完全相反,因此笔者把它称为反经济,表现为有大量的、本来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的经济能量物质的丢失。或许有人会问,即便是在“文革”期间,中国经济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务必不能把它视为“反经济”。是的,笔者也承认这一点,但是,谁也不能否定的是,期间有反经济过程存在。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谓“反经济”讲的是在固有的经济事物里存在着部分反经济事物之逆变过程,由于这些事物、物质形式的存在与经济事物、物质相互矛盾、排斥、有冲突,并影响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与发展,所以它们便有了反经济的性质与意义。比如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市场经济而只搞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实行的计划经济,就属于这个范畴。
虽然我们还不能得出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时代所搞的计划经济是非善意的,可它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却是巨大的。别的不说,如果在解放之初,我们就能按刘少奇等同志指引的“四大开放”的政策走到今天,中国经济的腾飞恐怕在30年前就已经变为了现实。遗憾的是,我们却走上了一条计划经济的道路,不但没有把社会主义经济搞上去,而且还发生了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的解体。
2、反经济的本质?为何体现资本资源化?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谁也不想看到的事情?难道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有意要怎么做?当然不是,可是,已经造成的损失又无法挽救回来。然而,问题又不能不说,又不能不研究,而谁也不敢保证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就不存在上述之类似问题。那么,怎么办才好呢?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先要把什么是经济和什么是反经济的区别搞清楚。换言之也就是说,我们只认识经济的本质还不成。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经济学、管理者只关注对经济过程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反经济过程的研究,所以造成资本过剩、产品过剩、生产过剩和经济过剩之现象也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可是,一个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那就是资本资源化。大家知道,资本的本质就在于投入、就在于增殖,如果有相当数量的资本无法投出去而形成“过剩资本”,那么,这种资本是否还具有经济意义?回答是否定的。
如果过剩的资本不再具有经济意义,那它具有了什么意义?笔者以为,那就只有资源意义了。资本也可以成为资源吗?是的,因为资本是用于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的那些物质形式。换言之,如果资本不再能用于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话,那么,它便具有了资源的性质与意义。比如,被人们闲置起来的厂房和设备,由于不再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就势必会变为资源,可以说与埋在底下的自然资源无异。
笔者甚至认为,这些已经被资源化了的“资本”还不如那些被埋在地下的自然资源更具有“广义资本”性。这是因为:第一,其使用价值非常具体,在一般的情况下很难改作它用;第二,不但不能创造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还会越来越小,直至被拆除和变成废墟;第三,埋在地下的自然资源在一般的情况下还不会腐烂变质而成废品;第四,自然资源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相对扩大。
如果说经济的本质是资源资本化,那么反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无疑,就是资本资源化。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有以下事实存在:只要有经济必然有反经济,就像只要有主流就会逆流和只要有赢利就有亏损的道理是一样的。而且笔者还可肯定地说,与经济大潮相比,经济逆潮的规模不一定小,且能与经济大潮分庭抗礼!比如,人们就不能说,我们所认识、了解的经济世界不存在逆变经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