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我国制药企业的专利申请被大量驳回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医药类专利申请总量不断攀升,但是,授权率一直较低,而且授权的申请中,又有很大一批没有能够获得应有的保护范围。这对“外围专利为主、核心专利为辅”战略的实施来讲,是一个致命的创伤。那么这种状况是如何形成的呢?
虽然我国当前的医药类专利申请总量不断攀升,但是其中经过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代理的申请量却一直较低。这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代理行业的问题。首先,外围专利与核心专利相比,其撰写是需要较高的撰写技巧的。但是我国的制药企业因为普遍底子比较薄,经常会不舍得花费代理费去委托代理机构代理其专利申请事务,而是宁愿自己培养相关的人员来专门从事本企业的专利申请工作。在相关人员的培养过程中,相关申请的质量自然会难以保证,在培养到可以独立从事专利申请的工作后,又面临高比例的人才流失的问题。因为,毕竟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与专业的专利代理人在待遇方面还是存在差距的。其次,我国当前的专利代理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经常出现的因为代理水平不高给委托人的专利申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的情况,让专利申请人对我国的专利代理行业是否值得委托产生了疑问,使得他们产生了“反正不管委托不委托都做不好,干脆把代理费节省下来”的想法。
其实,我国目前的专利代理行业中,具备相当的代理能力的人还是不少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问题还是因为委托程序的问题,因为部分专利申请人错误的认为只要是代理人,就什么领域的专利申请都可以代理,从而导致把部分医药类的专利申请委托给了不具备相关技术背景的代理人来处理。因为生物医药是一个实验性学科,不具备相关技术背景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这一领域的技术的,更谈不上抓住其发明本质了,也就不可能写出合格的专利申请文件。另外,具备相关技术背景的代理人之间也是存在能力差别的,部分申请人认价不认人,只要代理费低就行的做法,自然也是难以保证其专利申请的质量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专利制度的时间还比较短,大部分的申请人还不具备判断是和识别代理人业务水平的能力。而代理机构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业务量,普遍存在对员工“重用轻养”的做法,导致代理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培训也是导致形成这一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两点,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途径还是要由企业培养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员,使其具备基本的专利常识和申请文件撰写技能。企业自己培养的知识产权专员不应该是负责具体的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工作,而是应该由其负责与对外委托的代理人的筛选和沟通事务。这样即可以避免因为企业内部人员缺乏相应培训和锻炼而导致的专利申请水平不高的情况发生,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委托的质量。只有大部分申请人都重视委托质量了,代理机构“重用轻养”的做法才会被遏制住,从而为申请人提供更多具备更高水平的专利代理人以供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