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京报上读到一则消息,摘录如下:
“9月5号,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2007-2008中国家用空调行业高峰会”上发布数据显示,在2007年度有19个空调品牌被市场淘汰,与2006年度相比,空调品牌由52个减少到33个。随着重点空调企业增加产能的逐步释放,品牌集中度还会有所提高。”
读后不禁心中暗叹,中国品牌搏杀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十年前,空调因其价格、耗电、消费者低认知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家用电器。那时的空调行业尚处于群雄逐鹿中原的格局,仅有的几个一线品牌打全国牌,众多二线品牌在区域市场分一杯羹,大家却也相安无事。
但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行业竞争开始趋于白热化,价格战、概念仗、营销仗、铜铝风波,大小企业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地方性品牌日渐式微,成为行业洗牌和资源整合的牺牲品,5年前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路华、乐华、迎燕等品牌,如今的市场占有率不足0.01%,已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排名前十的品牌已牢牢占据着行业整体销量的近九成。
美菱携手长虹,高盛入股美的,著名品牌瓜分消费市场最大份额,不管是整合还是融资,玩的风生水起。而小品牌纷纷落马,最终逃脱不了倒闭、被兼并、或是为大厂贴标生产的命运。
那么请问,中国的中小品牌如何才能在纷争中保存实力乃至绝地反击?
以我看,还是老三篇。产品、营销、品牌,一个都不能少。
还拿空调为例,家用调温电器发展到今天,空调,已经不单单是一台简陋的“冷气机”,它还应该兼容保湿、除尘、杀菌等多重功效,将自己品牌修炼成为空气调节专家,甚至在外观工业设计方面,都能够成为居室装潢美化的一部分。而2004年的那场业内格力与国美的风波,相信已经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启迪,如何有效有利的布置渠道组合,是个应该思考的问题。至于品牌的塑造与成长,更是值得企业投入大的心血去进行建设。
中国产业资源整合的大潮已扑面而来,鼻息间满是强烈的血腥味。竞争如此残酷,谁只有能够领先一步,最大化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营销渠道纵深、最大化传播广度、最大化品牌优质形象树立,谁才能最终迎接大品牌时代的来临。
这还不是结束。
“2008空调冷冻年度最多能活下20个空调品牌。”有观察人士指出,随着价格战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领先品牌品牌效应的逐步体现,产能在500万台以下的空调企业,明年都将面临着出局的危险。
而我的看法,即使是20个,也还嫌多,最后的结果,可能是3-5年后,就只剩下3-5个品牌了。
“9月5号,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2007-2008中国家用空调行业高峰会”上发布数据显示,在2007年度有19个空调品牌被市场淘汰,与2006年度相比,空调品牌由52个减少到33个。随着重点空调企业增加产能的逐步释放,品牌集中度还会有所提高。”
读后不禁心中暗叹,中国品牌搏杀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十年前,空调因其价格、耗电、消费者低认知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一件奢侈的家用电器。那时的空调行业尚处于群雄逐鹿中原的格局,仅有的几个一线品牌打全国牌,众多二线品牌在区域市场分一杯羹,大家却也相安无事。
但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行业竞争开始趋于白热化,价格战、概念仗、营销仗、铜铝风波,大小企业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地方性品牌日渐式微,成为行业洗牌和资源整合的牺牲品,5年前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路华、乐华、迎燕等品牌,如今的市场占有率不足0.01%,已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排名前十的品牌已牢牢占据着行业整体销量的近九成。
美菱携手长虹,高盛入股美的,著名品牌瓜分消费市场最大份额,不管是整合还是融资,玩的风生水起。而小品牌纷纷落马,最终逃脱不了倒闭、被兼并、或是为大厂贴标生产的命运。
那么请问,中国的中小品牌如何才能在纷争中保存实力乃至绝地反击?
以我看,还是老三篇。产品、营销、品牌,一个都不能少。
还拿空调为例,家用调温电器发展到今天,空调,已经不单单是一台简陋的“冷气机”,它还应该兼容保湿、除尘、杀菌等多重功效,将自己品牌修炼成为空气调节专家,甚至在外观工业设计方面,都能够成为居室装潢美化的一部分。而2004年的那场业内格力与国美的风波,相信已经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启迪,如何有效有利的布置渠道组合,是个应该思考的问题。至于品牌的塑造与成长,更是值得企业投入大的心血去进行建设。
中国产业资源整合的大潮已扑面而来,鼻息间满是强烈的血腥味。竞争如此残酷,谁只有能够领先一步,最大化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营销渠道纵深、最大化传播广度、最大化品牌优质形象树立,谁才能最终迎接大品牌时代的来临。
这还不是结束。
“2008空调冷冻年度最多能活下20个空调品牌。”有观察人士指出,随着价格战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领先品牌品牌效应的逐步体现,产能在500万台以下的空调企业,明年都将面临着出局的危险。
而我的看法,即使是20个,也还嫌多,最后的结果,可能是3-5年后,就只剩下3-5个品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