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中央电视台崔永元谈他组织重走长征路的节目的一个出发点是想提高中国人的素质。他有一句话说我们的教育没有道德教育,没有如何做人的教育,只有空泛的口号。例如,他说,儿童时期老师讲的题目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成人时期教你“小便请上一步”。话说得刻薄了一点,但也一针见血。
就拿上海来说,七不规范提倡了多少年,随地乱丢垃圾现象就是难改。今天网上看了一篇讲中日国民素质差距的网文,读后虽然不是滋味,但是也感到素质教育不抓不行。我们搞经济发展,抓GDP,抓造大楼,建公路,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成绩斐然。可是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和基本素质,就慢的多。为什么反差却那么大呢?
我看原因之一是同人们的(首先是各级领导层)急功近利,浮躁心理,追求表面文章,追求近期效果,对上(或对老百姓)交代得过去就行。真正花力气的事,一时难见成果的事,就搁在一边,慢慢来。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经费不足;我们的环境治理欠账;也是同样的原因。
当前许多人在谈“大国崛起”,可是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宁可说是补课),没有这个基础,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如果只有口号(或者是纲领),没有扎扎实实具体内容,没有精细化的管理,最后还是要落空。
附录网文一篇,说中日国民素质差距30年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是可以刺激我们看到差距,努力缩短这个差距。
附录:中日国民素质30年的差距
日本社会流传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每个人都是这么一个信念,整个社会公民素质就非常高。
瓶子扔掉前还要将商标撕掉
日本居民在街上如果一时找不着垃圾桶,就把垃圾带在身上,回家放进自家的垃圾桶。有一位陪同我们的女士,我们有人告诉她:“小姐,你身上有两根头发。”“很抱歉。”她一边说一边把头发取下来,用一张餐巾纸包好,放进自己的口袋。在自助餐厅吃饭,人人用完餐都会自己收拾桌面,桌上洒的几滴汤会用纸巾擦去,杯盘碗筷收到集中存放的地方。抽烟的人当然还有,但绝不会有人乱弹烟灰、乱扔烟头,在街边吸烟都会带上一个便携式的烟灰缸(我就特意从日本买回来两个便携式烟灰缸)。在公共场所遛狗的人士,身上一定带着垃圾袋,狗一拉屎,马上小心翼翼地扫起来装到垃圾袋带走,再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
我认为人类的文明和垃圾的处理紧密相关。垃圾的处理可分为四个文明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随地吐痰阶段”,既然随地吐痰就会随地甩垃圾;
第二个阶段是“集中堆放阶段”,北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垃圾开始集中堆放,不乱丢;
第三个阶段是“分类处理阶段”,日本把垃圾分成三类:可燃物、不可燃物、瓶罐器皿。个人认为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大部分城市还没有真正到达这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精细管理阶段”,就不止是三类分放了。比如,通常人们会在可乐喝完后把瓶子扔到垃圾桶了事,而日本人会把可乐瓶上的商标纸撕掉,丢进可燃物的垃圾桶,再把瓶子塞到装瓶罐的垃圾桶内(因为瓶罐回收后也需要工人把商标纸撕掉)。
同样,家里用完了的酱油瓶,日本人往往会用清水把瓶子先洗一洗,再放到垃圾桶里,因为回收后也需要清洗的。摩丝类产品的空瓶子,日本人在扔进垃圾桶之前,会先给瓶身扎一个孔,以免存在不安全隐患。
顺便提及,日本东京有若干大型垃圾处理厂,当然有很高的烟囱,只是烟囱并不冒烟,而且垃圾厂附近必有一个体育场。垃圾焚烧的余热可以供体育场的游泳池保持水温,还可以让大家健身的时候理解自己和垃圾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
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
日本人出门都喜欢带一把伞,而且是长柄的伞(很多出门的人,旅行箱旁边也插一把长柄伞)。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机器,里面是塑料袋,把伞往里面一插,套一个袋子再拉出来,提着雨伞进屋内就不会有水滴出来。我们在日本那么多天,只有一天是晴天,但从未感到哪儿湿漉漉的。连公交车上也都有一个放置雨伞的桶。到一些名胜参观,进室内,得把雨伞和鞋子放在门外,等回来再取;如果不从原路返回,就用垃圾袋将鞋装着,提在手上,出口处必定会有一个箱子,用来收集装鞋的垃圾袋。
日本人非常彬彬有礼,一天到晚地鞠躬。我觉得,这种东西不只在表面,是从内心深处对社会的一种认同,知道自己的渺小。大公司的高层也总是低着头走路,微闭着眼睛,自我收缩,甘为渺小。这事实上是一种境界:把别人看得比较高大,把自己看得很卑微。
我们去参观了两所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很不一样,没有围墙,也没有气派的门楼,不起眼的大门上只有很小的一块牌子,非常普通。就连丰田那么大的公司,总部大楼也并不奢华,牌子也是很小的一块,很低调,不那么嚣张。
一位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地的大学都工作过很多年的中国教授曾跟我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
就拿上海来说,七不规范提倡了多少年,随地乱丢垃圾现象就是难改。今天网上看了一篇讲中日国民素质差距的网文,读后虽然不是滋味,但是也感到素质教育不抓不行。我们搞经济发展,抓GDP,抓造大楼,建公路,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成绩斐然。可是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和基本素质,就慢的多。为什么反差却那么大呢?
我看原因之一是同人们的(首先是各级领导层)急功近利,浮躁心理,追求表面文章,追求近期效果,对上(或对老百姓)交代得过去就行。真正花力气的事,一时难见成果的事,就搁在一边,慢慢来。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经费不足;我们的环境治理欠账;也是同样的原因。
当前许多人在谈“大国崛起”,可是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宁可说是补课),没有这个基础,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如果只有口号(或者是纲领),没有扎扎实实具体内容,没有精细化的管理,最后还是要落空。
附录网文一篇,说中日国民素质差距30年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是可以刺激我们看到差距,努力缩短这个差距。
附录:中日国民素质30年的差距
日本社会流传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每个人都是这么一个信念,整个社会公民素质就非常高。
瓶子扔掉前还要将商标撕掉
日本居民在街上如果一时找不着垃圾桶,就把垃圾带在身上,回家放进自家的垃圾桶。有一位陪同我们的女士,我们有人告诉她:“小姐,你身上有两根头发。”“很抱歉。”她一边说一边把头发取下来,用一张餐巾纸包好,放进自己的口袋。在自助餐厅吃饭,人人用完餐都会自己收拾桌面,桌上洒的几滴汤会用纸巾擦去,杯盘碗筷收到集中存放的地方。抽烟的人当然还有,但绝不会有人乱弹烟灰、乱扔烟头,在街边吸烟都会带上一个便携式的烟灰缸(我就特意从日本买回来两个便携式烟灰缸)。在公共场所遛狗的人士,身上一定带着垃圾袋,狗一拉屎,马上小心翼翼地扫起来装到垃圾袋带走,再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
我认为人类的文明和垃圾的处理紧密相关。垃圾的处理可分为四个文明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随地吐痰阶段”,既然随地吐痰就会随地甩垃圾;
第二个阶段是“集中堆放阶段”,北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垃圾开始集中堆放,不乱丢;
第三个阶段是“分类处理阶段”,日本把垃圾分成三类:可燃物、不可燃物、瓶罐器皿。个人认为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大部分城市还没有真正到达这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精细管理阶段”,就不止是三类分放了。比如,通常人们会在可乐喝完后把瓶子扔到垃圾桶了事,而日本人会把可乐瓶上的商标纸撕掉,丢进可燃物的垃圾桶,再把瓶子塞到装瓶罐的垃圾桶内(因为瓶罐回收后也需要工人把商标纸撕掉)。
同样,家里用完了的酱油瓶,日本人往往会用清水把瓶子先洗一洗,再放到垃圾桶里,因为回收后也需要清洗的。摩丝类产品的空瓶子,日本人在扔进垃圾桶之前,会先给瓶身扎一个孔,以免存在不安全隐患。
顺便提及,日本东京有若干大型垃圾处理厂,当然有很高的烟囱,只是烟囱并不冒烟,而且垃圾厂附近必有一个体育场。垃圾焚烧的余热可以供体育场的游泳池保持水温,还可以让大家健身的时候理解自己和垃圾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
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
日本人出门都喜欢带一把伞,而且是长柄的伞(很多出门的人,旅行箱旁边也插一把长柄伞)。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机器,里面是塑料袋,把伞往里面一插,套一个袋子再拉出来,提着雨伞进屋内就不会有水滴出来。我们在日本那么多天,只有一天是晴天,但从未感到哪儿湿漉漉的。连公交车上也都有一个放置雨伞的桶。到一些名胜参观,进室内,得把雨伞和鞋子放在门外,等回来再取;如果不从原路返回,就用垃圾袋将鞋装着,提在手上,出口处必定会有一个箱子,用来收集装鞋的垃圾袋。
日本人非常彬彬有礼,一天到晚地鞠躬。我觉得,这种东西不只在表面,是从内心深处对社会的一种认同,知道自己的渺小。大公司的高层也总是低着头走路,微闭着眼睛,自我收缩,甘为渺小。这事实上是一种境界:把别人看得比较高大,把自己看得很卑微。
我们去参观了两所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很不一样,没有围墙,也没有气派的门楼,不起眼的大门上只有很小的一块牌子,非常普通。就连丰田那么大的公司,总部大楼也并不奢华,牌子也是很小的一块,很低调,不那么嚣张。
一位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地的大学都工作过很多年的中国教授曾跟我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