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不能头痛医头


 
  最近,某市取消了不久前规定的学驾驶统一学费的规定,受到一些驾校的欢迎,媒体也基本取赞扬姿态。前些天也听到一位经济学者说,在政策出台时,有媒体来采访他,他当时就提出反对意见。前几天,政策取消时,又有媒体来采访他,他说他大叫,“当初就不应该这样做”。

  这样的情况,在这个城市已不止一次地发生。如前几年为了扼制二手房的炒作,以提高税赋来压制;同样是为了防止炒房,还提高了房贷的门槛等等,但不久又都相断取消。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不禁让人们怀疑社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作为政府,在管理社会时,要慎重,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拍脑袋办事。一项政策的出台,将涉及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而在近期内又调整政策,明显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性。必然在这样一个矛盾凸现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情况的温床,会诱发一些矛盾。

  按理说,一项政策的出台,是应该很谨慎的事,要摸清社会的全面的情况,组织专家论证,不仅要考虑眼前的效果,也要考虑今后的影响;不仅要考虑政策的单方面作用,还要考虑其副作用;不仅要考虑制定时民众的利益,更要考虑取消后对民众的利益影响,考虑由此会给社会带来的不公。其实每项政策的出台,都是社会民众利益的再分配,有人获益,有人损失.如果一项政策朝令夕改,那必然在短期内损害一部分群众的利益,而让一部分人不劳而获,极大的损害社会的公正性.

  这种行为,更长远更直接的是损害了政府的信誉.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信用体系,政府在带头示范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除政府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中不能"缺位"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自身要做"到位",且不能"越位"\"错位".不能不考虑市场的真正情况,主观地去扼制一个事物的发生.

  政府对社会不良现象要引导,要管制,但必须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律去办事,不能靠人云亦云,更重要的是完善社会预警系统或加强对调查研究,在第一时间把握社会情况,提前做好预测与防范工作,不要等到问题成疾,病急乱投医.即使真的问题来临,也不要慌慌张张,要拿\问\切\听等诸多方法并举,切实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样不仅于事无补,也直接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想今后不应该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