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发了几句感慨,所以有网友说我是自己有意挖了个坑等着后边来填。说实话,当时也只是感慨而已,所以谈不上什么见地,但既然有坑了总还是要填的。
房价何时会降,怎样才能买到便宜的房子?
这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不过我们试着把问题转换一下,或许可以找到些头绪:房价为什么老是控制不住?
“土地控制下的供求关系”是我以前的感慨,也是大家都明白的。不过静下来想一想,这也只是表层原因。“控制了土地”万科不还是拥地5000亩,碧桂园是更惊人的6500亩。土地放开了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么(暂且不说本就不可能也决不能放开的已是十分紧张的中国土地问题)?其结果也许只是改变几个数字而已,比如5000变成1000,6500变成26000。曾出现过“万科·十七英里”事件,结果如何呢,万科照开它的盘、圈它的地,现在碧桂园也出了“土地门”,许多人说有待观望,我看不必,无论结果如何,对业界现况是不会有多大震动的。理解了这一点便可以很好地解释政府的累次调控为何均被瞬间消化了。从“8.31大限”到“国八条”,从招拍挂到一些地区取消招拍挂,从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到最新的二套房政策,在这些年的中国房价增长曲线上甚至都没能留下任何节点。治标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要产生效果也得下猛药,而“猛药”又是政府不会轻易下的。因为政府要的是“控制”或“防止”,用“药量”不慎而伤害了地产市场是谁(包括住房的需求者)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地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显然的,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下不得猛药,那就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这些年国内房价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在哪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建国以来中国地产业发展与当时国人的居住状况变化。
第一阶段:1949——1955 少数人被剥夺了房产,更多的人有了住房。
第二阶段:1956——1976 房子是家,离产业很远。
第三阶段:1977——1991 随着房产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地产概念开始形成。
第四阶段:1992——1995房产市场真正形成,沿海地产从爆热到迅速烟消云散,全国市场从沉寂到缓慢复苏。
第五阶段:1996——?楼市渐火,房价持续上涨,相对应的是人均住房面积持续增长与需求的不断增长。
单就房价总结一下,在第一阶段没人觉得房价高,是因为许多人开始觉得按需分配是可以实现的。在第二阶段也没人觉得房价高,虽然绝大多数家庭祖孙三代住在一个屋檐下,住房是需要的。前10年或许可以解释为对“人多力量大”的迷信(所以单位面积里的人多是光荣的)。后10年则是因为有许多更重要的生存问题。第三个阶段多数城里人还没有房价的概念,因为分房是满足其需求的最重要形式。第四阶段房价或高或低,虽然需求持续增长,但对于大多数平头百姓而言集资建房为房源的主要形式,买房还没成为必需面对的实际问题。在第五阶段人们觉得房价高了,高了就不买,不买了还高,于是越来越高......
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但为何现在我们才觉得房价高了呢?
是因为需要买房了,也攒了些钱可以考虑买房了,却发现房价很高,高得不合理。
没错,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但供求并不决定我们对商品价格合理性的感觉。在完善的市场下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是合理的。因此,就市场而言,怎样的房价才是合理的其实是个伪命题。既然高了,你又何必买,既然决定买,是因为你觉得它值,那就不高而是合适,如果你买是因为觉得可以很快升值,那更不高甚至还低了。这个推论简单、成立。
那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房价过高了呢?
这样的认识并非因为市场,而是基于社会的公平原则。在这一原则之下,对于房产的刚性需求人群而言,当今的房价高了。高是因为他们必需买房(价高要买,价低也要买)却无法影响楼市,高是因为楼市的增长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高是因为房价的上涨高于他们收入的增长。
由此,我们发现,所谓房价问题,在根本上其实是社会保障问题。因为完全市场只可能让社会更加不公平,而社会保障才是维持社会公平的基本体系。
所以要从根本解决当今的房价问题,就必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一个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里,房价只是个经济问题而不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可喜的是在十七大胡锦涛同志的报告里,我们读到了相关部分。因为,有了时间表,所以是可预见的未来,相信到了那一天,房价不再是问题。
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我想你可能永远也买不到便宜的房子(如果你觉得现在的房价太高了的话),无论楼市“拐点”什么时候来临,无论房子在哪一个价位。因为便宜与否是相对的,房价高了你认为它应该低些,等房价降了,你会认为它可能再降,那么这房价就永远是贵的。而对于另一部分人,它却是便宜的,因为涨得越快,就意味着他买得越便宜。
先就这些吧,关于房地产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位置及政府调控所应扮演的角色问题等有时间再和朋友们交流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