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及股票基金(1)


  战胜华尔街作者:彼得·林奇2007-08-0202:47

  从某一方面来说,股票基金和股票没什么两样,赚钱的唯一办法就是要长期持有不动。长期持有需要坚强的意志。那些经常会因恐慌而抛售股票的人,投资股票基金可能也会恐慌、抛售,最后都赚不到什么钱。即使是业绩最好的股票基金,在大盘回调整理时也可能反而比大盘跌得还惨,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在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有9次股市回调10%,而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净值比大盘跌得更低,但是反弹时也比大盘涨得更高(对此我稍后会详细说明)。要想从这些大反弹获利,你就得紧抱基金不放。

  我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时,经常在基金年报“致持有人的信中发出警告说,麦哲伦基金这艘巨轮也有可能在股市波动的惊涛骇浪中沉没。我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如果某种坏事情发生会让人们烦恼不安,一旦人们事先有所心理准备,那么这种坏事情即使发生了,人们也不会惊慌失措。我想,大多数人在股市大跌中能够保持冷静,坚决持有,但有些人肯定做不到。沃伦•巴菲特曾经警告投资者,那些无法看着自己的股票大跌、市值损失50%却仍然继续坚持持有的投资者,就不要投资股票。这个观点也同样适用于股票基金的持有人。

  那些无法忍受基金净值短期内减少20%~30%的人,就不该投资成长型股票基金或一般的股票型基金。这类投资者比较适合既持有股票也持有债券的平衡型基金,或资产配置型基金。这两种基金的业绩波动都要比纯股票型基金小一些,不过最后收益率也要少一些。

  目前美国市场上投资基金种类繁多,股票型基金就多达1127种,令人眼花缭乱。对此我提出了第6条林奇投资法则:

  既然要选择一只基金,就一定要选择一只业绩优秀的好基金。

  选择一只好基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过去10年来,75%的美国股票型基金连市场的平均业绩水平都赶不上,几乎年年落后于大盘。事实上,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只要能够与大盘指数持平,就在所有基金经理排名中高居前1/4。

  很奇怪的是,入选指数的就是那些股票,而这么多基金公司买卖的也是那些股票,但基金投资业绩却比不上指数,这是一个现代证券市场之谜。大多数基金经理连市场的平均业绩水平都赶不上,这听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实际情况的确如此。1990年基金再次输给标准普尔500指数,这已经是基金连续输给市场的第8年!

  这种奇怪的现象原因何在,目前无人能知。

  第一种说法是,基金经理们其实根本不会选股,如果把计算机扔了,单纯依靠往股票一览表上掷飞镖乱选一气,选股业绩反而会更好。

  第二种说法是,华尔街上的羊群效应非常盛行,大部分基金都是市场追随者,基金经理只是表面上假装追求超越市场的卓越业绩,实际上一辈子只求与指数持平就心满意足了。可悲的是,这帮基金经理实在是太才华横溢了,以至于连与大盘指数保持同步这样超级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可能就像那些才华横溢的大作家,尽管满腹才华,却拼凑不出来一本极其幼稚、粗糙的畅销书。

  第三种说法算是比较客气的,认为基金表现之所以不如指数,主要是由于指数—尤其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近年来越来越集中于大盘股,而这些大盘股最近几年涨幅惊人。在20世纪80年代,想击败市场比70年代难得多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入选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上市公司卷入并购风潮之中,并购使公司股价飞涨,相应带动指数大涨。此外,外资大笔涌入美国股市,专挑名声显赫的大公司大盘股,进一步加大了指数上涨的动能。

  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正好相反,那些著名的大公司(如宝丽来、雅芳、施乐以及一些钢铁公司、汽车公司)由于自身业绩糟糕,其股票市场表现也相当糟糕。绩优成长公司(如默克公司)业务持续繁荣成长,但由于其股票价格过于高估,股价却并没有怎么上涨。因此,那些刻意避开这些大公司股票的基金经理反而相对于市场取得了巨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