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是虚物质之母但虚物质控制效应高于能力效应


能量是虚物质之母但虚物质控制效应高于能力效应

前面所讲的基本上是矛盾新论,肯定了虚物质是物体运动第一动力,而矛盾是虚物质控制物体运动的外在表现。现在要说的是,虚物质是物体运动首指源动力。为什么呢?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虚物质决定的各参与联系的载体以自我存在的本能或意识为本、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没有虚物质就没有自我本能或意识,也就不会有事物对立统一的竞争或矛盾运动。因为实物质、能量虽然是运动主体与要素,但没有虚物质就不会有有向的扩张、爆破、释放进而不可能有无机物向有机物、本能向意识、时空向人类社会……的升华。如是漫无目的没有方向的物能发散运动,则物体只有萎缩而不可能成长发展。所以单纯实物质、能量的运动是不存在的,而且没有物能实体的配合,方向可单独存在。因为虚物质是量子层面下不可捉摸的虚拟物,一种无需物能配合的欲望存在,但一旦同物能结合起来就会出现有冲量的虚物质效应。所以虚物质是物质运动的软件,实物质则是运动的硬件。但是,初始能量是运动的唯一源动力,因能量是五构素之母,也是虚物质之母,自然是广义物质之母。

现代思想认为生产劳动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其实这只说到了虚物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表现环节而已,是人类历史上的局部观点。生产劳动既不是根本动力更不是宇宙动力。对这种误解的确无可厚非,因为虚物质只是一种方向控制效应,而能量做功却是自然地同具体动作联系起来的效应,且当由牛顿加工成系统理论后,将能力、劳动理解为动力源概念就稳稳当当地成为经典。有人说力或能量是动力,不错,但体力强大的大象或鲸却由体力弱小的人类(意识)统治着。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虚物质是运动第一动力,能量或体力是第二动力。因为人是虚物质的高级表现——意识的载体或代表者可以战胜能量任意强大的自然灾害。其基理是: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而本能意识体现了虚物质的方向不变,即物体通过本能、意识围绕人性物性之方向不变轴向系上下搜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饥饿时则食欲上升即虚物质维持生存效应加剧,从而欲望驱动人们去劳动去实现消费体系。这个过程明显反映出虚物质作为运动第一推动力而能量则是虚物质推动下的第二个发生作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