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海外并购”成为中国国有银行们的时尚之际,大型国有产业集团们(“央企”)开始热衷于“产融结合”,投资金融。
11月13日,中国媒体报道了中石油集团将出资20亿元取得珠海商业银行绝对控股权的消息,将“产融结合”热推向了一个小高峰。事实上,比中石油集团进军金融业步伐大又快的央企不在少数。
支持意见认为,央企对“产融结合”既有进入战略行业的考虑,又满足了主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一位中国国企专家解释说,超级产业巨头们普遍认为,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不如实业和制造业,尤其不及产业竞争激烈——“这说明(金融)这个行业还有很大市场空间,就象很多人去做房地产一样,有钱赚。”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则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融资平台,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
事实上,央企对“产融结合”心血来潮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闲”钱太多了。根据国资委网站数据,2003年到2006年,央企的利润总额每年增加1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6.7%。2006年,有21家央企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13家利润超过百亿元。控股珠商行所动用的20亿元,尚不足中石油集团去年净利润的2%。
“产融结合”的第二个加速器则是即将执行的央企分红制度。考虑到中国国有企业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过去十数年,大股东——政府都没有向央企收取过红利。据报道,从今年10月开始,除军工和科研院所以外的155家央企需向财政部上缴部分税后利润。石油、电信和烟草等垄断行业上缴比例为税后利润的10%,其余央企则为5%。一位学者分析指出,统一分红比例的做法缺乏弹性,可能促使央企想方设法去规避。一种典型做法是过度投资,另一种是成本上移(到集团公司)、利润下移(到子公司)。
然而,从产业跨入金融,仅仅“有钱”是不够的。尤其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大部分央企不单应当回避投资金融这样的高风险行业,而且对主业的扩张和再投资也应谨慎从事。
首先,过去几年光鲜的总成绩单并不能说明央企在经营上取得了巨大进步。据统计,2006年央企超过7500亿元利润中,有近70%来自中石油等9家垄断企业。换言之,其余140多家央企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只是盈利平平,甚至亏损——根本不具备去投资其他行业的条件。
其次,在中国金融股普遍高估的背景下,央企选择此时进入金融业有太强的投机性,加大了投资风险。学者李晓西曾指出,判断产融结合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是看其是否基于产业和金融间的互补。如果是因为资本市场过热,盈利率过高,导致资金大量从产业流向金融市场,则会加大泡沫经济。
更重要的理由在于,相比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央企在内部治理上仍有非常致命的两个弱点。第一,大部分央企负责人仍然来自政府任命,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第二,目前只有19家央企在进行董事会试点,大部分央企还没有真正的、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缺席的情况下,央企负责人往往集决策权与执行权于一身,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缺乏约束,出现投资失误也往往无人问责。
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加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成为对央企投资行为最有效的规管。国研中心张文魁表示,应该由董事会根据央企所处行业和自身发展实际来提出分红方案、充分论证其投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盲目进行大投入,或进行与战略方向不符的多元化,大股东就可以予以否决就在“海外并购”成为中国国有银行们的时尚之际,大型国有产业集团们(“央企”)开始热衷于“产融结合”,投资金融。
11月13日,中国媒体报道了中石油集团将出资20亿元取得珠海商业银行绝对控股权的消息,将“产融结合”热推向了一个小高峰。事实上,比中石油集团进军金融业步伐大又快的央企不在少数。
支持意见认为,央企对“产融结合”既有进入战略行业的考虑,又满足了主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一位中国国企专家解释说,超级产业巨头们普遍认为,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不如实业和制造业,尤其不及产业竞争激烈——“这说明(金融)这个行业还有很大市场空间,就象很多人去做房地产一样,有钱赚。”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则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融资平台,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
事实上,央企对“产融结合”心血来潮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闲”钱太多了。根据国资委网站数据,2003年到2006年,央企的利润总额每年增加1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6.7%。2006年,有21家央企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13家利润超过百亿元。控股珠商行所动用的20亿元,尚不足中石油集团去年净利润的2%。
“产融结合”的第二个加速器则是即将执行的央企分红制度。考虑到中国国有企业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过去十数年,大股东——政府都没有向央企收取过红利。据报道,从今年10月开始,除军工和科研院所以外的155家央企需向财政部上缴部分税后利润。石油、电信和烟草等垄断行业上缴比例为税后利润的10%,其余央企则为5%。一位学者分析指出,统一分红比例的做法缺乏弹性,可能促使央企想方设法去规避。一种典型做法是过度投资,另一种是成本上移(到集团公司)、利润下移(到子公司)。
然而,从产业跨入金融,仅仅“有钱”是不够的。尤其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大部分央企不单应当回避投资金融这样的高风险行业,而且对主业的扩张和再投资也应谨慎从事。
首先,过去几年光鲜的总成绩单并不能说明央企在经营上取得了巨大进步。据统计,2006年央企超过7500亿元利润中,有近70%来自中石油等9家垄断企业。换言之,其余140多家央企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只是盈利平平,甚至亏损——根本不具备去投资其他行业的条件。
其次,在中国金融股普遍高估的背景下,央企选择此时进入金融业有太强的投机性,加大了投资风险。学者李晓西曾指出,判断产融结合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是看其是否基于产业和金融间的互补。如果是因为资本市场过热,盈利率过高,导致资金大量从产业流向金融市场,则会加大泡沫经济。
更重要的理由在于,相比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央企在内部治理上仍有非常致命的两个弱点。第一,大部分央企负责人仍然来自政府任命,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第二,目前只有19家央企在进行董事会试点,大部分央企还没有真正的、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缺席的情况下,央企负责人往往集决策权与执行权于一身,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缺乏约束,出现投资失误也往往无人问责。
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加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成为对央企投资行为最有效的规管。国研中心张文魁表示,应该由董事会根据央企所处行业和自身发展实际来提出分红方案、充分论证其投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盲目进行大投入,或进行与战略方向不符的多元化,大股东就可以予以否决
11月13日,中国媒体报道了中石油集团将出资20亿元取得珠海商业银行绝对控股权的消息,将“产融结合”热推向了一个小高峰。事实上,比中石油集团进军金融业步伐大又快的央企不在少数。
支持意见认为,央企对“产融结合”既有进入战略行业的考虑,又满足了主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一位中国国企专家解释说,超级产业巨头们普遍认为,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不如实业和制造业,尤其不及产业竞争激烈——“这说明(金融)这个行业还有很大市场空间,就象很多人去做房地产一样,有钱赚。”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则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融资平台,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
事实上,央企对“产融结合”心血来潮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闲”钱太多了。根据国资委网站数据,2003年到2006年,央企的利润总额每年增加1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6.7%。2006年,有21家央企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13家利润超过百亿元。控股珠商行所动用的20亿元,尚不足中石油集团去年净利润的2%。
“产融结合”的第二个加速器则是即将执行的央企分红制度。考虑到中国国有企业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过去十数年,大股东——政府都没有向央企收取过红利。据报道,从今年10月开始,除军工和科研院所以外的155家央企需向财政部上缴部分税后利润。石油、电信和烟草等垄断行业上缴比例为税后利润的10%,其余央企则为5%。一位学者分析指出,统一分红比例的做法缺乏弹性,可能促使央企想方设法去规避。一种典型做法是过度投资,另一种是成本上移(到集团公司)、利润下移(到子公司)。
然而,从产业跨入金融,仅仅“有钱”是不够的。尤其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大部分央企不单应当回避投资金融这样的高风险行业,而且对主业的扩张和再投资也应谨慎从事。
首先,过去几年光鲜的总成绩单并不能说明央企在经营上取得了巨大进步。据统计,2006年央企超过7500亿元利润中,有近70%来自中石油等9家垄断企业。换言之,其余140多家央企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只是盈利平平,甚至亏损——根本不具备去投资其他行业的条件。
其次,在中国金融股普遍高估的背景下,央企选择此时进入金融业有太强的投机性,加大了投资风险。学者李晓西曾指出,判断产融结合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是看其是否基于产业和金融间的互补。如果是因为资本市场过热,盈利率过高,导致资金大量从产业流向金融市场,则会加大泡沫经济。
更重要的理由在于,相比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央企在内部治理上仍有非常致命的两个弱点。第一,大部分央企负责人仍然来自政府任命,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第二,目前只有19家央企在进行董事会试点,大部分央企还没有真正的、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缺席的情况下,央企负责人往往集决策权与执行权于一身,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缺乏约束,出现投资失误也往往无人问责。
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加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成为对央企投资行为最有效的规管。国研中心张文魁表示,应该由董事会根据央企所处行业和自身发展实际来提出分红方案、充分论证其投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盲目进行大投入,或进行与战略方向不符的多元化,大股东就可以予以否决就在“海外并购”成为中国国有银行们的时尚之际,大型国有产业集团们(“央企”)开始热衷于“产融结合”,投资金融。
11月13日,中国媒体报道了中石油集团将出资20亿元取得珠海商业银行绝对控股权的消息,将“产融结合”热推向了一个小高峰。事实上,比中石油集团进军金融业步伐大又快的央企不在少数。
支持意见认为,央企对“产融结合”既有进入战略行业的考虑,又满足了主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一位中国国企专家解释说,超级产业巨头们普遍认为,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不如实业和制造业,尤其不及产业竞争激烈——“这说明(金融)这个行业还有很大市场空间,就象很多人去做房地产一样,有钱赚。”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则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融资平台,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
事实上,央企对“产融结合”心血来潮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闲”钱太多了。根据国资委网站数据,2003年到2006年,央企的利润总额每年增加1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6.7%。2006年,有21家央企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13家利润超过百亿元。控股珠商行所动用的20亿元,尚不足中石油集团去年净利润的2%。
“产融结合”的第二个加速器则是即将执行的央企分红制度。考虑到中国国有企业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过去十数年,大股东——政府都没有向央企收取过红利。据报道,从今年10月开始,除军工和科研院所以外的155家央企需向财政部上缴部分税后利润。石油、电信和烟草等垄断行业上缴比例为税后利润的10%,其余央企则为5%。一位学者分析指出,统一分红比例的做法缺乏弹性,可能促使央企想方设法去规避。一种典型做法是过度投资,另一种是成本上移(到集团公司)、利润下移(到子公司)。
然而,从产业跨入金融,仅仅“有钱”是不够的。尤其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大部分央企不单应当回避投资金融这样的高风险行业,而且对主业的扩张和再投资也应谨慎从事。
首先,过去几年光鲜的总成绩单并不能说明央企在经营上取得了巨大进步。据统计,2006年央企超过7500亿元利润中,有近70%来自中石油等9家垄断企业。换言之,其余140多家央企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只是盈利平平,甚至亏损——根本不具备去投资其他行业的条件。
其次,在中国金融股普遍高估的背景下,央企选择此时进入金融业有太强的投机性,加大了投资风险。学者李晓西曾指出,判断产融结合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是看其是否基于产业和金融间的互补。如果是因为资本市场过热,盈利率过高,导致资金大量从产业流向金融市场,则会加大泡沫经济。
更重要的理由在于,相比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央企在内部治理上仍有非常致命的两个弱点。第一,大部分央企负责人仍然来自政府任命,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第二,目前只有19家央企在进行董事会试点,大部分央企还没有真正的、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缺席的情况下,央企负责人往往集决策权与执行权于一身,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缺乏约束,出现投资失误也往往无人问责。
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加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成为对央企投资行为最有效的规管。国研中心张文魁表示,应该由董事会根据央企所处行业和自身发展实际来提出分红方案、充分论证其投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盲目进行大投入,或进行与战略方向不符的多元化,大股东就可以予以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