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胜利而来
“穆拉利时代”,这一定会成为美国制造业的历史名词,而不只存在于飞机或者汽车领域。
“欢迎继续搭乘波音飞机”,当穆拉利微笑着用这句话做为开场白时,现场的气温骤降好几度,福特自己的人也愕然的扬起眉毛望着他们的全球CEO。
接着,穆拉利话锋一转,“福特汽车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将会比拟波音公司”,在场的人几乎同时呼出口长气。不愧是久在舆论浪尖上打滚的老手,才刚一个回合出手,就轻易的让在场观众把波音公司与中国市场的百年联谊嫁接到福特汽车身上,几乎忘却福特汽车在中国的第二个工厂不过刚刚建立,且尚为投入全面运营。
如同苛刻的行业分析家所说,福特在中国的加速发展不是穆拉利上台后的产物,被人津津乐道的“欧洲福特全球化”也不在他的成绩单之列,当然,他是个强有力的推手。但他却能在上任的短短1年间,就以“拯救者”身份成为全福特、全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美国制造业的明星。
因为对于美国公众来说,是穆拉利让他们再次鼓起希望,重新拾起对自己的信任,美国能继续领衔世界工业发展脉搏,为什么不呢?!
这也是让穆拉利的“伯乐”小比尔·福特心满意足的地方,“外行人”穆拉利正带领福特汽车众多汽车专家走出世界末日将至一般的惶恐不安。福特以前是现在也仍旧是美国汽车产业的偶像,但并不代表它会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作为一家企业,它的业绩当然可以起伏,也不可避免会有战略失误的时候,没必要在舆论的口诛笔伐中搞晕了方向。
就如同穆拉利上任之初也遭遇口水仗一样,与其情绪激动不如静下心来真的做点什么。当时,不管是汽车行业还是航空行业的分析家,都对他抱有相当大的怀疑态度。尽管穆拉利在波音公司有几乎史无前例的漂亮履历,但毕竟飞机不是汽车。
但穆拉利用事实证明,造汽车与造飞机没有区别,都具有相同的制造行业特色。
先有好产品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福特研发出氢燃料电池车了,因为那条“福特总裁救了布什总统一命”的报道。
前阵子,福特汽车公司邀请美国总统布什检阅该公司的新产品——一辆可用氢燃料电池做动力的环保汽车,活动后,艾伦·穆拉利在白宫一个会议上对记者说:“看到布什试图将充电插头往氢燃料补充口中进行比试,吓得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强行违反白宫安全规则,将布什推到了旁边,避免了一起可能事故的发生”,这些描述引来在场媒体一阵哄堂大笑,随后穆拉利还补充:“你们不会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吧?”,很可惜,连金融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也对这几句玩笑做了严肃报道——媒体称,如果布什将充电插头插入氢燃料箱,说不定会引爆汽车,造成自己和在一旁参观的美国副总统切尼双双身亡。
尽管白宫发言人只是表示“美国媒体日前对布什差点引爆氢燃料”的报道并不准确,就再没有其他大的反映,穆拉利特意在路透社的一篇采访报道中称:“我当时只是想开个玩笑,我从来没想过这个‘玩笑’会受到如此重视对待。”
一个尴尬的插曲,也许是穆拉利特意安排的公关事件?谁知道呢,反正现在人人都在议论福特丰富的新产品计划。
穆拉利在新产品规划上的改变可谓“凶悍”,因为从他实在忍受不了福特在全球拥有30多个工程平台的现状,这意味着永无止境的成本“黑洞”。在福特汽车最近一次零部件供应商体系审核中发现,在福特的产品系列中,没有任何两种车型使用同型号的反光镜、前灯,或一些很基础的部件。这还仅仅是单一的福特品牌。如果加上沃尔沃、捷豹和路虎,多品牌联合的成本优势根本无从谈起。事实上,这也是福特公司为什么急于出手这些“华而不实”的高端品牌,不能分摊成本,更加高昂的新产品开发推广计划,倒不如趁着风华正茂的时候卖出去换点资金来贴补福特母品牌的康复上。
如今,主管福特全球产品开发的高管库扎克,正全力打造一些能够稍经修改即可迎合全球不同市场的车型。他们已经开发出一款适合全球市场的小型车,并计划于2010年开始在两三家工厂内生产这款小型车,该车在美国的售价将为1万到1.2万美元。库扎克的职务是福特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以前都由CEO拍板决定所有的大事小事。
目前福特在欧美的生产是相互独立的,如欧洲的蒙迪欧和北美的福星(Fusion)轿车,但库扎克明白,如果不在未来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些车型之间的协调。福特在工程成本和零件成本方面的成本劣势会更加恶化。近期,库扎克带领团队的另外一个关键性目标是,推出一款可以满足北美和欧洲市场需求的中型轿车,“加速把北美市场的车辆转变为小型的轿车种类和小型的越野车和交叉车型”。
穆拉利希望把平台的数量从30多个减至5到6个,“据我所知,全球没有任何一家像福特这样机构庞杂的公司能够获得成功”。庞大交错的供应商体系也使福特丧失了很多抢跑的机会。比如不久前Sync系统的应用就是一例,这一系统可以对手机和MP3播放器进行声控。这项由福特和微软联手开发的技术在今年1月的北美国际汽车展上获得巨大成功,并将于今年秋天大规模推出。福特旗下高档车阵营里的沃尔沃和路虎也尽力争取Sync系统的应用,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因为瑞典车和英国车的电子系统结构与福特汽车不匹配。为了彻底消除福特公司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穆拉利声称要对产品线实行更严格的控制。
除了在产品领域的大张旗鼓,另一个陋疾,也是整个美国汽车行业都为之头疼不已的“麻烦问题”——人力成本,是穆拉利下一步攻克的目标。
福特北美销售总监CiscoCodina公开表示,公司计划在未来3年内压缩经销商网络,以更好适应目前的市场份额,合理利用资源。换帅之时,福特不少经销商曾对这一人事变动表示拥护。但如今,他们却成为穆拉利上任后第一个要被调整的对象。
Codina指出,公司已经正式就销售网络整改一事通知了经销商,将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状况,重新布局。Codina并没有透露公司未来需要的经销商的数目。据介绍,目前福特在美国共有4300家经销商,其中1500家集中在大城市。
除了经销商外,更广泛的裁员措施也是福特的一个新选择。有消息称,代表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8万名计时工利益的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管理人士近日将举行会议,讨论扩大一次性补偿自愿离职方案和提前退休计划。
锈迹斑斑的福特汽车,终于见到了走出困境的希望,即便这个希望是由“外行人”带来的。
行外开花 行内香
一个“汽车行业真正的领袖”雇来一个“外行人”,49岁的比尔·福特(Bill Ford)传位于比他大一轮的波音61岁的副总裁艾伦·穆拉利。然后这个大龄“外行人”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功勒住福特汽车过山车般下滑的态势,且还小有回升?!新的英雄诞生了,造了37年飞机的航空老手穆拉利,瞬时化身为底特律汽车行业的救星。
前不久,愁云笼罩的美国汽车产业终于出现了少有的晴天,福特公布的2007年三季度财报让所有人都大大松了口气。本财年前9个月,福特实现盈利880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为亏损69.9亿美元。至于福特全球业务的重灾区北美地区,税前亏损竟由06年的21亿美元大副降至10亿美元。该公司表示,其有望实现2009年扭亏为盈的目标。反观另一家百病缠身的汽车企业通用,今年的起色却不很明显,瓦格那还被困在工会的谈判桌前。
一时间,穆拉利取代了早先的战地斗士瓦格那,以英雄般的姿态成为美国各大媒体的新宠儿。也就在这时,人们才回过神来细细打量穆拉利的工作能力,而那之前完全被穆拉利“外行人”的身份搞晕了方向。
事实上,就像美国故事中从不缺少超人一样,汽车行业里也充斥着各路英雄,包括瓦格纳、小比尔·福特在内都堪称具有明星般光辉的世界级汽车界偶像,但即便是他们,也没有在海外汽车兵团对北美市场凛冽的抢滩态势下功成身退。北美市场上三大传统汽车企业巨头目前凋零不堪,通用痛失几十年来世界销量第一的位置;克莱斯勒汽车被几次倒手后,如今成为私人投资基金的赚钱工具;而福特,也许《商业周刊》为其2003年百年庆典时的“献礼”最能表明大众对它的失望情绪——那期的封面照片是一辆锈迹斑斑的福特牌皮卡。
美国汽车威风的日子不再,高涨的人工成本和急功近利的产品计划成了老生常谈,北美居民们为此激动过、愤慨过,可日子久了,也渐渐默许了在车库里多补充辆实惠的德国或日本品牌的车子。而这时候,突然有个“外行人”站出来说,“你们错了,美国制造业称雄的时代没有过去,美国汽车产业会再崛起”,人们的心情想不复杂都难。
去年大概这个时候,福特汽车全球的每一名员工在自己的信箱里发现了一封来自小比尔·福特的电子邮件,“我们必须认识到福特公司要想实现振兴,领导人一定要有带领大型制造企业应对类似挑战的经历”,比尔·福特在给员工的信中动情地指出,“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不会离开这里”。紧接着,福特汽车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任命波音公司前高管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担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现任首席执行官(CEO)比尔·福特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
《华尔街日报》曾对此评论说,福特汽车任命外行执掌公司帅印的做法令外界惊讶不已,在公司关键转折时期任命穆拉利这个外行管理福特汽车是一个冒险的做法,特别是在福特汽车去年上半年的亏损远远高于外界普遍预期之后。
当然,没有人否认穆拉利也是美国商业社会里当之无愧的明星,可毕竟飞机不是汽车,或者应该说,这两个圈子的人彼此交流不多,谁都不清楚有丰厚造飞机经验的穆拉利能在汽车领域里能有多大的作为。
“一样的,都是大规模制造业,需要跨国做生意且跟大量供应商打交道”,若果真如穆拉利所说,那他不用再多说一个字,就能向大众证明自己确实有足够的能力带领福特走出困境,甚至被称为美国汽车产业的拯救者也绝不夸张。
因为穆拉利已经被业内公认为是带领波音走出低谷的功臣。刚过花甲之年的穆拉利曾任波音执行副总裁,在去福特前,其全部37年的职业时光都在波音度过。掌管着波音重要的民用飞机业务。在其领导下,波音去年销售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26亿美元,令波音有望超过其主要竞争对手空中客车。“这是穆拉利时代”,波音总裁迈克纳尼如此形容穆拉利对波音民机业务做出的巨大贡献。
“很显然,波音最近几年面临的很多挑战与我们的处境相似”,小比尔·福特很看中穆拉利应对“9·11”恐怖袭击时的表现。那次危机对于美国航空业来说不啻于一次致命打击,波音公司的经营同多家航空公司一样陷入困顿。为扭转颓势,穆拉利大幅裁员2.7万人,把飞机产量减少一半,升级公司陈旧的生产线,并大胆地推出波音787梦想系列客机,从而帮助这家航空业巨头从“9·11”的阴霾中昂首走出。
“波音公司实现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是为其在提供更好产品和更优质服务方面超过了竞争对手”,穆拉利对于小比尔·福特移交过来的权杖很自信,“福特公司也可以做到这一点”。穆拉利同时承认,福特汽车公司面临的挑战比他此前预想的要严峻得多。
足够棒的开端
小比尔·福特终于可以放心的去管理他的橄榄球队了,而且摆脱了借助镇静剂强迫自己去上班的糟糕日子。而穆拉利也获得足够的信任空间施展解数,尽管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但以一个专业救火队员的形象出现,穆拉利给足了人们想象空间。
“我们是一个团队”,穆拉利在坐定接受媒体采访前,招呼门口垂手站着的众多福特员工走向前来,不过显然那些来自中国的、美国总部的员工还不太习惯CEO的亲切,有点不知所措的走到媒体席旁边就止步不前了。这才是让穆拉利感到最棘手的痼疾。
福特是家个人崇拜盛行的汽车公司。许多其他汽车公司的主管们可能都是给人一种精打细算的生意人印象,福特汽车公司的高层却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屡有惊人之举的人物。“福特的官僚主义作风越来越严重,主管们固步自封,在形势日益艰难的时候,他们不去创新或尝试带有风险的新举措”,福特一位退休的首席财务官艾伦"吉尔莫说。在福特汽车公司内部,与福特家族的私人关系非常重要,提拔决策过程中,其重要性有时候甚至超出个人真正的业绩表现。因此,雄心勃勃的管理人员越来越重视与福特家族拉近关系,而不是取得业绩成果。
所以实际上,管理人员更多地是将自己的职位当作一种“指派的任务”而不是一项职责。他们若想在如此短的任职时间内有突出的业绩表现,就不会与其他部门或地区开展合作,因为不同部门和地区的产品经常属于不同的时间表。几乎没有哪位工程师由于继承发扬其前任的设计或理念而得到重视,尽管以前这些方法可以节省大量成本。
不过,尽管所有人包括小比尔·福特自己也明白福特需要更加有活力的企业文化,但他自己一天都不愿意待在悬满家族成员画像的办公室里,也没有兴趣去想办法解决。他唯一想做的,就是早一日寻找到合适的管理者。事实上,小福特此前已经接触了一些人选,譬如戴姆勒克莱斯勒CEO泽谢,以及日产和雷诺的CEO戈恩,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
也许是由于总舵主意兴阑珊,直接造成福特汽车内部活力机制不足,很多地方的时钟甚至还指在上个世纪,比如福特内部的“宫廷式作风”。这让穆拉利相当“震惊”,也比他预想的严峻得多。穆拉利正着手延长管理人员的任职时间,“你不可能让一个在职位上仅仅干了9个月的人对工作非常负责任”,否则唯一导致的结果就是推卸责任。
一次例会上,一位运营主管喋喋不休地讲了好几分钟,试图回答一个他显然不会回答的问题。会后,穆拉利询问其他管理层人员,为什么那个主管罗唆了那么久,被告之:“因为福特的词典里没有‘我不知道’这个词”。
现在,福特人终于敢说“我不知道”了。为了强调这一点,穆拉利甚至禁止主管们在一周一次的例会上随身携带厚厚的参考文件夹,他们以前总是这样。这样主管们有时候不能立即找到详细资料来回答穆拉利的问题。但是穆拉利不在乎这些,他说,“我知道,如果他们这个星期没有找到答案,下个星期肯定会给出答案的”。
作为汽车行业的长期观察者,位于密歇根州安阿伯的汽车研究中心主席大卫"科勒并不确定穆拉利是否能圆满完成使命,但是他总结说,福特企业文化的顽疾不是在公司任职多年的内部人员或是其他的业界“普通人选”能够解决的。
去年9月刚刚履新的穆拉利也表示,上任以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努力改变福特公司在体制上多年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他对经营操作进行严格的监管,并严厉警告员工:福特公司正深陷于困境之中,希望公司每个员工都具备危机感。穆拉利在2月份的一次会议上敬告上百名信息技术员工:“我们已经落后业界40年”。此后他把上述信息不断地传达给团队的每个员工。
没错,“一辆汽车大约有1万个可移动零件,而一架飞机有200万个零件,而且还要在空中飞行”,希望历经了无数次激烈战斗的老手艾伦·穆拉利在拯救福特这件事上不要失手,为美国汽车行业以及美国制造业在世界舞台上安置一个合适的位置。
如果你去参加每年8月份在底特律北部郊区的伍德沃德大街举行的一年一度为期一周的梦幻之旅(Dream Cruise),你会很容易以为底特律的光辉岁月仍在继续。长达一周的庆典当中,底特律20世纪的经典汽车,如史蒂倍特(Studebaker)和雪佛兰考维特(Corvette),都会沿着圆形的博物馆的林阴大道徐徐前进,在夏日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此时,交通也不得不慢了下来。这儿,在那些长长的夏夜,人们沉湎于怀旧的情绪中,幻想着美国制造业仍然可以在必要时再次操纵市场。
作为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市以前的“童子军”,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也沉湎在这种情绪中,不同的是,他不觉得这是幻想,而是事实,“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的制造业越来越无法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抗衡,但我个人认为,我们绝对能够做得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