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拿铺论三十一:商铺改变了一个人的财运


从最早在淮海路上摆电器修理摊,到后来卖起典雅时尚的中装,20多年间经营过十多样生意的徐孝林至今市场身份”还是个体户,在以公司规模大小来衡量老板财富,徐孝林不算一个大老板。

不过好多和徐孝林接触过,谈过生意的人却还都没敢小看过这个一脸“福相”的生意人。明摆着,无论是做什么买卖,徐孝林总能够顺风顺水,偶而还充当过几年行业的领头羊,赚钱的运道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

给徐孝林带来福的是淮海路上一间20平方米的邻街商铺。

说起这间小屋,还有一段来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徐孝林和父母一起居住的房子面临市政动迁,当时房管部门拿出了几处房源给他们选择,徐孝林的父亲偏偏选中了淮海路上这间做仓库的邻街小房间,不仅面积要比原来少了10多个平方,而且里面堆满了黄沙、水泥,房间又暗又潮,当时家里人人反对,但老父亲只一句话就说服了大家:“淮海路上的街面房解放前是十根金条也顶不下来的!”

利用动迁而创造投资机缘的是徐孝林的父亲,而徐孝林则借势赚了个钵满锅盈。1984年,辞职下海的徐孝林利用着这小小的20平方米小屋,翻云覆雨,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活报剧。

应和着当时“拾遗扑缺”的市场政策,徐孝林做过家电维修、小服装零售……好几样零敲碎打的小生意,商业的地级差让他得益非浅,同样的一件服装在不同的商业区域,其零售的价格可能相差510倍,站在上海商业金字塔塔尖上的徐孝林自然多了不少的赚头。如果一直就守着这个金铺做些小本买卖,徐孝林的小日子也能过得很滋润,但他显然不甘如此“碌碌无为”,1千元是赚,1万元也是赚,为什么就不能让这20平方米铺子产出更大的价值来呢。徐孝林喜欢逛街,美其名曰“打样”,上海市场的“样”要打,当时商业氛围比上海浓郁得多的广州更是徐孝林领“市面”的重点区域,每逢到广州进服装,逛街是徐孝林必做的一门“功课”。一回他无意间逛进了一家香港人开的礼品铺子,造型别致,琳琅满目的各式礼品让初见此“场面”的徐孝林看花了眼,也看动了心:上海可没有这样的礼品铺呀,开出来一定能赚钱!生意人是直接的,问问价格,看看品种,三言两语,徐孝林和老板搭上了线,一个月后,徐孝林就将他的服装铺子改成了沪上第一家礼品铺。

招牌底色是亮丽的紫罗兰色,衬着一个大大的脚丫做形象标识,名为“新奇特”小礼品店在当时店招缺乏个性的淮海路上立马“弹眼落睛”地“跳”了出来,一开张就吸引了路人的眼球,而店堂里摆设的风铃、沙画、八音盒等商品很多是人们从未见到过的。徐孝林的店里曾经放过这样一个工艺烟灰缸,造型是骷髅头,后脑勺弹进烟灰,余烟会从骷髅的眼眶里袅袅冒出,造型奇特,寓意也十分深远。首创经营的优势是明显的,小店常常“爆满”,一有新货进场,甚至还出现顾客在街上等候进店的场面,这几乎成了淮海路上的一景,而小店铺的产出价值也着实让。让徐孝林颇有成就感的是,几年以后,上海的礼品店多了起来,而几乎所有的礼品店都采用了紫罗兰色来作为行业的一个标志色。

金铺金价,凭着地段的优势和出色的生意眼,徐孝林的“福”气看来是有的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