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狂想”
吉林省珲春市委办公室 李世春
(2007年2月10日)
我不是学者,不懂得“发达”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但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又常常希望得到一个简明扼要、清晰明确的定义。找了很久,不得而知,只好自己思索。
近来我就想,如果把“发达”确定为“国民均衡高收入”似乎比较恰当。至少,这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期望。
所谓“国民均衡高收入”的要点有二:一是“高收入”。以欧美日本等国家既有经验衡量,每个人的年纯收入应该达到1万美元以上,换算成人民币就是8万元。以平均一家三口人计,年收入24万元。这样的水平,在国内绝大部分地区,就可以说生活状态很“发达”了。家庭年收入24万元,意味着可以买一辆不错的轿车,或中等城市一座差不离的房子(除了京沪等房价高得离谱的地区外),或者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衣食无忧),可以随时安排家庭旅游,从事一些需要财力支撑的业余爱好,等等。第二个要点是“均衡”。为什么不说“平均”呢?因为“平均”往往隐藏着陷阱。1个人年收入700万,其他99个人年收入都只有1万,平均起来也是8万。但这种“平均”有什么意义?只有1%的人享受高质量生活能叫“发达”经济吗?所以要定义为“均衡”,意思是至少80—90%的人的年收入都在8万元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50%。收入极高和极低的人只占极少数。符合这两点,我认为,就是结结实实的“发达”社会。否则,恐怕都是骗人的玩意儿。
有个脑筋不太转弯的朋友提出反证说:中东石油国家的人们收入水平很高,但国际上并不将其认定为“发达”国家。我说你真是矫情,那些所谓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整出来的那些复杂的定义和莫名其妙的规则有什么用?干吗要当真呢?当地国民的生活水平才是货真价实的。的确,这些石油国没有发达的科技,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也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你永远无法否认他们的国民日子过得比我们舒服得多得多!你有什么资格说人家不“发达”呢?
倘若孔子或其他先人有无穷伟力保佑我们,让中国也漂浮在巨大的石油海洋上,或者地下埋藏着取之不尽的其他什么宝藏,我相信,我们也早就过上阿联酋人一样潇洒的日子了。然而惜哉!没有这样的好运。但是我们也不至于一定要沦为世界的民工吧?我一直认为,中国完全可以不走“出口导向”路线,而是让我们巨大的生产力、庞大的制造业系统首先为国民生活服务。我们有13亿消费者,比欧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总数加起来还多,为什么偏偏要仰仗别人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来养家糊口呢?难道不能设计这样一种机制:让国民消费国民的生产,“肥水不流外人田”吗?自己吃糠咽菜反而去“补贴”洋人的生活,难道是明智的做法和唯一的选择吗?中国的财富流失太严重了,简直让人欲哭无泪!(
有人反驳说,中国人收入这么低,凭什么消费这么多产品呀?这是典型的以结果为原因、本末倒置的想法。为什么国民收入低下?还不是制度设计和政策选择错误,使我们国民应享的财富白白送人才造成这个结局的吗?100年前,美国人的年均收入才几百美元,但是福特公司已经推出政策:让福特职工首先坐上福特汽车!正是全社会普遍实行类似的政策,全体美国人的生活才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美国也才迅速成为发达社会的。几十年来,我们谁听说过“让一汽职工首先坐上一汽轿车”,“让海尔职工首先用上海尔电器”,“让建筑民工首先住上商品房”,“让农民首先享用土地转让所得”,“让林区百姓首先得到林地开发收益”?等等。
近日,有学者提出,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剧增、贫富分化严重等,要首先考虑提高劳动力价格,特别是给民工加薪。一语破的!这才是关键所在。一个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仅仅造就了一小批富人,而大多数国民仍然挣扎在温饱边缘,不能不说是民族的悲剧。这出悲剧到了该修改剧本的时候了。
期待更多良知的呼吁,期待更多善意的政策,期待更多公平合理的发展结果!到了那一天,我再也懒得写这些无聊的文章,我要去搞搞环游世界什么的,恣意享受我的“发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