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自己的写作态度


一、

我不是一个文科生,大学里学的是物理,象高等数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等都是大学里的课程。现在想来,我学理科纯粹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聪明,不是从心里真正地喜欢象物理这一领域,大概在大学一年级起就对所学的专业失去了兴趣,但是当时处于懵懂的青葱岁月,没有任何目的地任由时间飞逝,自己找不到也没有过有目的找改变现状的途径、方法。大学毕业后,从事的是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这一工种也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做不出有任何建设性的成绩。

二、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似乎跟写作沾不上边,但是我从小就喜欢课外阅读,看小说、杂志等。武打小说是最吸引人的,先是《说唐》、《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再就是迷上了金庸,后来觉得金庸不过瘾就看古龙,渐渐觉得所有武打小说都有一定规律,如高手必有奇遇,大盗必有伪善,高手中必有更高手等等,所以看到前面就可猜出结果,失去了那种神秘感。渐渐地,其他类的书籍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不是开头吸引不了我,就是结局强差人意。

三、

在我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以后,觉得还是看一些现行的争论、辩论的东西还过瘾。也就是那些围绕一定主题,各抒己见地讨论问题、发表见解等等。开始觉得每一方都是高深莫测,疑为天人,自己时常捉摸为什么别人能这么历害?心想这辈子自己只要看的份。这样一来,鲁迅的一些文章便进入视野,这是因为别人在论争中常常引用他的文章或字句,每每就象武林高手亮出自己的成名绝招,往往就能一击中敌,让其一败涂地而毫无还手之力。心中自然啧啧称奇!但是这一过程也是有期限的,过了新鲜感后就觉得辩争的双方都有局限,不是用词不当就是举例失误,往往语不由衷、词不达意,找不到我所想要的那种味。于是自己就尝试也写写,先是短的,然后逐渐地长了起来。

四、

我尝试写点东西以后,时常认为自己不是文科生,比别人自然会差上一截。心中的自卑感一出,手里的活自然受限制,不敢写不敢发,但是总觉得心里是有点东西在堵得慌,找不到更好的发泄渠道,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气馁。

五、

我当然知道鲁迅是一个学医的,是为了某种目的弃医从笔,这是中国人而且是读过中学语文的人都知道的。但他的非文科生经历对我没有丝毫的鼓励作用,因为在我及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不是一般人,还基本上可称为神的人,我自然不敢和他相比,因为我只是个一般人。

六、

真正让我在写作态度上得到解放或者说是质的飞跃的是王小波和在强国社区里纵横的数学。王小波不是一个特别人,只是一个一般人,起码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而数学在强国社区中以理工科思维闻名,我不一定是认同他的所谓政治主张,但他以理工科的思维而自豪,并以此常常分析社会,不能不让人佩服并以其为荣。

七、

所以我就不再以不是文科生而自卑。现在觉得好象理工科写作起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这一点在鲁迅、王小波、数学的身上表露无遗。理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接受一些象统计学之类的训练,如果又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的话,他能把所有有关联的东西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其有规律的地方。这一点在旁人会觉得不可思异,而往往觉得跟不上他们的思维,觉得文章散、材料也散而且多,但结论一出也无法推翻,想辩驳也无从下手。

八、

所以我对王小波产生了认同感,他所倡导的自由自在地写作我便视为金科玉律。完全不讲究章法,不讲结构,不讲句子的完整性,不讲叙事的规律等等。有感而发,适而可止。往往把文章内的因素联系较多,在旁人看类似于强词夺理的东西互相串联起来,只求自己写得畅快而不理他人的感受。这在他人看起来是一种折磨而在自己则是一种发泄完的享受。

九、

我是学过的量子物理的,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过粗浅的接触,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又有由原子组成,原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这一基本的概念是有与别人着更深的来自抽象思维的认识。现在的基础学科的研究中,对物质的结构的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是极易得到诺贝尔奖金的,如杨振宁等。这也是基础物理学家、一些成绩较好的理科高考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十、

我不是说,我在写作中那些文字、资料就象原子一样在我脑中不停地旋转,一篇文章就象一个运动中的原子核,但对我对数量与速度的联系还是始于一种理工科的思维,这是在一次高中化学课上的印象,老师在解释什么叫摩尔这一概念时,强调了原子的运动速度,这时他举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战场的一个士兵用原子的速度,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地与敌方作战,对方就会认为我方战场上有一摩尔人,这个数量足以打败全世界的军队。这样我就有了有限与无限、少与多、快与慢等的比较了。

以上十点是我自己对写作态度的一个总结,看得出这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十点,以此记录我的一些感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