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普遍缺乏“读书素质”


  连续7届举办的“深圳读书月”终于让有识之士“看”出了大问题。从专家和广播员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外国人总是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而中国人手里拿的是“游戏机手柄”。这里,不是想嘲讽谁,而是想警醒整体国民。

  国人所承受的教育体制和形式,基本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远没有达到“读书死”的境界,这里不是想让人们因读书而死。十几年书读完后,走出来一点也派排不上用场,这是在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充分读书的校园时期的“悲哀读书史”。期间,人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得到良好的“读书素质”的培养,因为上一辈人的“读书素质”本身就比较低,这里不谈孔子、唐宋盛世,只谈清至现代。

  人们都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这里体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出书素质”问题,二是“读书素质”问题。当代的人出书是为了名和利,没有钱就别想看我的书,而书的素质并不见得怎么样好,人们可见市面上大量的“垃圾书籍”。而在国外,从大学层面来讲,只要是教授,都有著作出版,而不像我们的一些教授常被学生称为“草包教授”,哪怕是一级教授,也没见有几个出来像样的专著,有的只是几十年不变的教学讲义。也许有人要这样辩解:因为中国的“出版环境不好”。但这不是理由,关键还是看你的“书的素质”高不高,这是一本书的综合素质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新闻出版环境已经相当的开明和开放,只是在“出书素质”上还需要狠命地把把关。“出书素质”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可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数。而“读书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受制于“出书素质”,看看我们几十年发展进步不大的大中小学教本吧!教授们几十年不变的教学讲义能培养出大学生良好的“读书素质”来吗?!

  “读书素质”的高境界,可以用一句话来诠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读书素质”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的灵魂体现之一。中国人需要一场“读书素质”的革命运动,我们不能再给子孙后代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封建说教了,尽管中国的大人们对此津津乐道;我们除了教小孩子唱“小燕子”之外,能不能给他们创造出更多的经典儿歌来呢?!

  “读书素质”还受到读书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个学校、一个企业、一个家庭的读书氛围,优良和恶劣的环境对每一个人的读书意识的正负加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很多家长一有空就看电视,不管孩子是不是在读书学习,这种恶劣习惯的家庭中如果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读书人才来才怪呢!如果是“棍棒下逼出来的孩子”,他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反人性的人”,这样子人的成才对个人乃至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出书”问题涉及到“出书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读书人”的传播流程问题,因此,从有利于上面中间部分的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来讲,一切反化的书籍都是不得出版的;一切反人类本性的书籍都是不得出版的。如此,书籍出版管理应当是十分具体分类的,人有大小、老少、男女、中外之分,出书亦应有对应所属,全民都应该高度重视“出书素质”问题。

  今时,人们读书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读博客”上,但互联网上大量的美文不能及时付诸纸印,成为不能使价值放得更大的符号,仅让网人们顶来踩去,意义趋至低下之极,与“出博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读博人”均无建树意义。本人的解决之道是:建设一个“精博网”,将真正的美文分门别类地收集,通过收取一定的低额费用,向全社会全民公开。(此创意公开,本人在此有声明:本人拥有原创知识产权,不经本人许可,地球上任何人、社团、企业不得侵犯本创意,盗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