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本来是东北民间的一句俗语,经赵本山的小品一下子红遍全国,这也算赵本山对东北文化的一大贡献。但有没有“忽悠”这个词是一回事,“忽悠”的事却是时时刻刻地发生着。近几年来,特别是2005年以后高校进入更名期,大量高校纷纷更名,据统计,在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近十年来近一半高校改了校名。2005年,有近40所高校申请更名,大部分通过了教育部审批。高校批量更名背后隐藏的是利益。但更名后我们更多的是找到了“忽悠”二字,那么,高校更名到底忽悠了谁?
一、忽悠了考生
我们知道,考生不可能掌握完全的学校信息,每年高考前的《高考报考指南》只有学校名称而无学校介绍,有些学生和家长报考前也没到网上详细查询高校相关资料,报名往往是从名字上来判断。利用这一心理,于是改名后的学校中,“科技”、“理工”、“工程”等名称频频出现,以湖北为例,在鄂86所本科高校中,以“理工”、“科技”、“工程”命名的有13所,约占总数的11.2%。考生面对大量的“理工”、“科技”、“工程”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考试分数很高被“理工”、“科技”、“工程”学校忽悠而报考者不胜枚举,上当者也不乏其人。
二、忽悠了社会
学校更名后,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科技’和‘大学’,学院不见了,专业特色也不见了;更名的另一特点就是区域上求大、求响,改名时贪大求全,如现在冠以中国字样的大学多了,“中南”、“东南”、“中国”满天飞。有的高校叫不了“中国”就看上了地区,华东、华北、华南都是争抢激烈的名号。也看到很多地区的高校改为冠以省名。结果是看到学校不知道在哪,看到专业不知道学啥。学校自身失去了特色、原有的专业特点,导致专业设置上的重叠、学生培养方向上的重复、地域上的重复,从而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难。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校名、专业、地域上的重复和差异性弱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这就是学校更名忽悠的结果。
三、忽悠了学校
学校更名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学校的基础。更名是更名了,叫“科技”了、“理工”了、大学了,但老师还是那些老师、硬件条件也还是那些条件,特别是专业师资力量并没有根本改善,乌鸦永远是乌鸦,并不因为你叫它凤凰它就能成为凤凰。学校也是如此,并不因为更名了就万事大吉,就脱胎换骨,就立地成佛,要在专业水平、专业基础、专业人才甚至管理方式上都要进行彻底的改造。
学校更名是件大事,是关系祖孙后代的大事,千万别忽悠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一、忽悠了考生
我们知道,考生不可能掌握完全的学校信息,每年高考前的《高考报考指南》只有学校名称而无学校介绍,有些学生和家长报考前也没到网上详细查询高校相关资料,报名往往是从名字上来判断。利用这一心理,于是改名后的学校中,“科技”、“理工”、“工程”等名称频频出现,以湖北为例,在鄂86所本科高校中,以“理工”、“科技”、“工程”命名的有13所,约占总数的11.2%。考生面对大量的“理工”、“科技”、“工程”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考试分数很高被“理工”、“科技”、“工程”学校忽悠而报考者不胜枚举,上当者也不乏其人。
二、忽悠了社会
学校更名后,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科技’和‘大学’,学院不见了,专业特色也不见了;更名的另一特点就是区域上求大、求响,改名时贪大求全,如现在冠以中国字样的大学多了,“中南”、“东南”、“中国”满天飞。有的高校叫不了“中国”就看上了地区,华东、华北、华南都是争抢激烈的名号。也看到很多地区的高校改为冠以省名。结果是看到学校不知道在哪,看到专业不知道学啥。学校自身失去了特色、原有的专业特点,导致专业设置上的重叠、学生培养方向上的重复、地域上的重复,从而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难。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校名、专业、地域上的重复和差异性弱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这就是学校更名忽悠的结果。
三、忽悠了学校
学校更名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学校的基础。更名是更名了,叫“科技”了、“理工”了、大学了,但老师还是那些老师、硬件条件也还是那些条件,特别是专业师资力量并没有根本改善,乌鸦永远是乌鸦,并不因为你叫它凤凰它就能成为凤凰。学校也是如此,并不因为更名了就万事大吉,就脱胎换骨,就立地成佛,要在专业水平、专业基础、专业人才甚至管理方式上都要进行彻底的改造。
学校更名是件大事,是关系祖孙后代的大事,千万别忽悠了我们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