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邓小平离开这个世界整整10年了。有关记载他光辉人生的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本人在此就不画蛇添足了。只说点记忆中和邓公有关的真实事。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记得一天下午,一支游行队伍高举着毛主席、华主席的头像和红色标语,敲着锣,打着鼓从我家门口走过。他们高声呼着口号,内容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就是:打倒邓小平,拥护毛主席!我当时年幼不谙世事,就问一位邻居大叔邓小平是何人?不知是大人不屑理我这个毛孩子,还是农民说话欠考虑,那位大叔就扔给我一句话:邓小平是坏人。所以,在我最初的记忆中,邓小平是个“坏人”。大约又过了两三年,又一支游行队伍从我家门口走过,还是原来那个阵势,只是队伍呼的口号内容改了:欢庆邓小平同志上台!已长几岁的我不禁又去问母亲,“坏人”怎么又上台了?母亲先是瞪我一眼,然后厉声呵斥让我闭嘴,还特别叮嘱我:邓小平是好人,并且是和毛主席一样的好人!所以,“邓小平是好人”的概念重新占据了我的头脑。
从早年小平同志“好坏转换”的情况看,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个人思维,他们的想法完全是政治指定,政治让你爱谁你就爱谁,政治让你恨谁你就恨谁,个人没有表达爱憎的权力。可以说当时的人是白长着一颗脑袋,他们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被迫接受强势思想的。这让后人充分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强大力量,不仅让人的思想不敢乱越雷池,也让中国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倒退了几十年。
二
“小平是好人”的概念支撑着我走过了童年,走进了学堂。可有一天,又听到村上的老支书骂邓小平。那位老支书曾在村上风光无比,由于他是贫下中农出身,根正苗红,在早年打倒地主恶霸运动中冲风陷阵,颇受上级政府和领导的喜爱,所以就赋予了其在村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当年站在村东跺一脚,村西就鸡飞狗上墙,村上无论大人小孩儿一听到老支书的名字,就吓得浑身直打颤。我记得小时一不听话,母亲就会拿“李支书来了”吓我!邓小平再度上台后,推行干部“年轻化”,这位老支书不得不离开了座了近三十年的支书宝座。下来后的他,也许是想到自己也没几年活头了,就口无遮拦,动不动就骂邓小平,特别是遭人冷落时更是骂不绝声,每每骂完,还不忘说一句:毛主席要活着该多好?
与老支书对着干的是邻居聂大伯。聂大伯是富农出身,因而早些年没少挨老支书的批斗。我上小二年级那年(一九七九年),聂大伯的大儿子考上了大学。用乡下人的话讲就是,以后可以吃“国家粮”了,再不用回村上背大粪,抡大锄了。聂大伯逢人就讲“邓小平是好人,要不是邓小平摘掉他们家地主富农的帽子,他还不知道要受罪到何年何月?要不是“邓主席”恢复高考,他儿子永远别想出人头地。在我的记忆中,类似聂大伯想法的人当时占主流,并且还敢于在公开场所表明个人的态度。每当老支书骂邓小平时,就会遭到许多人反对甚至是谩骂,村上人好象要把压抑了几十年的情绪全部发泄给老支书。老支书终于不敢在人前骂邓小平了,最终在极度抑郁中离开了人世。
从老支书和聂大伯二人对小平的不同态度看,是因改革改了不同人的命运。每一次变革,要就意味着要来一次新一轮利益调整,利益调整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二人不同的命运和结局说明一个问题,仅满足个别人利益的变革必定是失败的变革,而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变革才是成功的变革。
邓小平离开这个世界整整10年了。有关记载他光辉人生的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本人在此就不画蛇添足了。只说点记忆中和邓公有关的真实事。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记得一天下午,一支游行队伍高举着毛主席、华主席的头像和红色标语,敲着锣,打着鼓从我家门口走过。他们高声呼着口号,内容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就是:打倒邓小平,拥护毛主席!我当时年幼不谙世事,就问一位邻居大叔邓小平是何人?不知是大人不屑理我这个毛孩子,还是农民说话欠考虑,那位大叔就扔给我一句话:邓小平是坏人。所以,在我最初的记忆中,邓小平是个“坏人”。大约又过了两三年,又一支游行队伍从我家门口走过,还是原来那个阵势,只是队伍呼的口号内容改了:欢庆邓小平同志上台!已长几岁的我不禁又去问母亲,“坏人”怎么又上台了?母亲先是瞪我一眼,然后厉声呵斥让我闭嘴,还特别叮嘱我:邓小平是好人,并且是和毛主席一样的好人!所以,“邓小平是好人”的概念重新占据了我的头脑。
从早年小平同志“好坏转换”的情况看,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个人思维,他们的想法完全是政治指定,政治让你爱谁你就爱谁,政治让你恨谁你就恨谁,个人没有表达爱憎的权力。可以说当时的人是白长着一颗脑袋,他们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被迫接受强势思想的。这让后人充分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强大力量,不仅让人的思想不敢乱越雷池,也让中国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倒退了几十年。
二
“小平是好人”的概念支撑着我走过了童年,走进了学堂。可有一天,又听到村上的老支书骂邓小平。那位老支书曾在村上风光无比,由于他是贫下中农出身,根正苗红,在早年打倒地主恶霸运动中冲风陷阵,颇受上级政府和领导的喜爱,所以就赋予了其在村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当年站在村东跺一脚,村西就鸡飞狗上墙,村上无论大人小孩儿一听到老支书的名字,就吓得浑身直打颤。我记得小时一不听话,母亲就会拿“李支书来了”吓我!邓小平再度上台后,推行干部“年轻化”,这位老支书不得不离开了座了近三十年的支书宝座。下来后的他,也许是想到自己也没几年活头了,就口无遮拦,动不动就骂邓小平,特别是遭人冷落时更是骂不绝声,每每骂完,还不忘说一句:毛主席要活着该多好?
与老支书对着干的是邻居聂大伯。聂大伯是富农出身,因而早些年没少挨老支书的批斗。我上小二年级那年(一九七九年),聂大伯的大儿子考上了大学。用乡下人的话讲就是,以后可以吃“国家粮”了,再不用回村上背大粪,抡大锄了。聂大伯逢人就讲“邓小平是好人,要不是邓小平摘掉他们家地主富农的帽子,他还不知道要受罪到何年何月?要不是“邓主席”恢复高考,他儿子永远别想出人头地。在我的记忆中,类似聂大伯想法的人当时占主流,并且还敢于在公开场所表明个人的态度。每当老支书骂邓小平时,就会遭到许多人反对甚至是谩骂,村上人好象要把压抑了几十年的情绪全部发泄给老支书。老支书终于不敢在人前骂邓小平了,最终在极度抑郁中离开了人世。
从老支书和聂大伯二人对小平的不同态度看,是因改革改了不同人的命运。每一次变革,要就意味着要来一次新一轮利益调整,利益调整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二人不同的命运和结局说明一个问题,仅满足个别人利益的变革必定是失败的变革,而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变革才是成功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