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恐换汤不换药
李公明
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看起来正是应了中国人那句老话:换汤不换药。其效果是否会是瞎子点灯—— 白费蜡呢?我们当然会拭目以待,但是有些道理还是可以先谈一谈的。
首先,作为必修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程,其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难道就是不容怀疑的吗?据说动用了多少专家作了9个月的调查,我不知道是否考虑过取消必修、改为选修?或者换一种思维,让专家们在网上检索一下,看看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有多少间是把某种意识形态理论和当代国家领导人思想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若有,则可以借鉴;若无,也不妨想想其原因。历史告诉我们,在大学开设政治理论作为必修课始于1950年,当时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在大学开设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从那时直到今天,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这些课程上投入了多少资源?有谁客观地研究过它们的作用吗?
其次,正如调查所显示的,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恐怕不在少数,学生逃课、在堂上打瞌睡读小说更是常见,为什么?根本性的原因是在旧有的话语框架中,对政治学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向往、对被遮蔽与歪曲的历史的思索、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认识等等均受到压制,从而使道德与政治学教育的知识客观性、科学性以及人文激情的崇高性反而因这些课程而被摧毁干净。可以说,厌恶与虚无正是这棵教育之树上结出的唯一果实。
另外,无数上过这些课程的学生连如何在权势与金钱的面前保持个人的尊严、如何实践庄严的宪法所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思想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以及选举与被选举等等权利都懵然不懂。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不但是难辞其咎的,而且是罪无可恕,因为我们所设置的各种名目的相关课程不仅没有系统地把真正有价值的、符合人类文明普世准则的政治学、伦理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没有鼓励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思考中国现实问题以培养独立的判断力,反而更是在一种完全虚幻、彻底不真实的话语枷锁的囿限中灌输着奴化的思想—— 其实是连思想都谈不上,只是使学生的大脑经过话语的表层漂染而不自觉地接受一种有关生存的暗示:你们必须如此说话。这就难怪许多人面对媒体采访的镜头时就自然而然地说出别人需要的台词,过去人们认为这是不敢讲真话,而实际的情况可能是要糟糕得多—— 被奴化的头脑其实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见解。这个问题更可以从教育的失败来进行分析。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群没有节操的顺民,话虽然难听,却是实情。
其实,与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相关连的还有我们今天大学里的校园文化。看看各种校园文
化活动:艺术节、文学周、运动会、知识竞赛、歌手大赛等等,经费不少、气氛热烈,然而
有思想水准、有良知与自由情怀的作品少之又少。校园文学充斥着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之作,
远离痛苦的大地与人民。再也很难看到一本出自学生之手的使人感到滚烫、感到捧着它就像
捧着一颗赤子之心那样的刊物,再也很难听到在长夜中关于政治与哲学、祖国与人民的激烈
辩论。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在校园里弥漫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与行为:把公益行为、政治
选择、价值认同等自我选择的真实性彻底抛弃,一切都是从赤裸裸的实用功利目标出发,无
任何真实信念可言而又不惮于信誓旦旦。而这一切之所以会蔚然成风,制度性的安排功莫大
焉:学生评奖学金、评先进(都有金钱奖励)之时,其计量之精确可以达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就是根据当什么干部、参加什么活动等等计算出来的。校园里所谓的学生工作充满了各种必
须努力完成的发展指标,而对诚实的、发自良知的政治向往则避之惟恐不及。
这样就可以明白,单靠换换课程的名字或把教材印得精美一点,恐怕难以使这些课程打动学生的心灵。
2007,4,23
(该文见《新快报》2007,4,24A2 版,发表时有删节)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