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大学“免费发送水果”看中国大学宣传策划的缺失


  2007年4月7日早上,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门前人声鼎沸,一箱箱的苹果堆积如山。随着6万余斤苹果陆续发放到学生手中,天津大学2007年度“健康工程”正式启动。水果发放过程中,校党委书记刘建平来到现场,亲自为同学们发放水果。

  据了解,这已经是天津大学连续第6年为学生发放水果了。针对当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营养知识不多、不善于调节日常饮食等问题,学校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了“健康工程”,水果发放活动就是“健康工程”的一部分。此次共计发放苹果61400斤,包括博士、硕士、本科、高职等所有在校生都可以享受到这份免费的“水果大餐”。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学生质量监督委员会,事先在学生中广泛调研,按照学生的意愿购买不同品种的水果,同时对购买水果的质量进行监督。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天津大学开始实施“健康工程”以来,学校每年拨出20万元专款,共计发放包括苹果、梨、橙子、香瓜等各类品种的水果70余万斤,每年有近3万天大学子能够享受到“健康工程”带来的可口水果。

  天津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史庆伟介绍说:“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通过普及健康知识、举办文体活动和定期配发水果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工程’,引导学生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同心理健康教育一道,从身心两方面学生促进健康成长,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水果大餐’更确切地说,是学校送给广大学生的一份‘健康大餐’。

  这是天津大学已经坚持6年的一个重大举措。但社会公众却从不知晓。学校向学生发放水果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行为背后表达的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对自己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大学对自己的学生理应充满母爱,但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官僚主义的泛滥以及学术理想主义的失落已经让许多大学不再拥有博大的胸怀和人性的关怀。大学在许多方面已经迷失。天津大学有几万名学生,向每个学生哪怕是发放一个水果也会开支不少,用这样的一笔开支来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现了一所大学应有的慈善和人性。不再期待太多了,从一个小事足以反映一个大学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途。

  但是,我不是特来为天津大学这个举动唱赞歌的。

  我所要说的是,天津大学为什么不能将这个举动诉诸媒体广而告之呢?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在国内外拥有崇高声誉。作为第一所大学,理应有许多个第一。令人遗憾的是,社会没有几个人知道天津大学有多少个第一。这里我要问的是,为什么就不能用策划的思路来给天津大学一个更好的名分更高的声望呢?曾经天津大学因为一个炒股事件搞得沸沸扬扬,各大媒体矛头一致对向天大,将天大的金融财务管理推倒风口浪尖。为此,曾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所谓高校财务危机甚至高校破产的讨论。天津大学为此背负了很多莫名的“原罪”。

  于是,我想,当今大学的策划实在太重要了。大学的生存环境变化了。大学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字塔了,大学承担的不仅仅是教育人才的任务了,大学在为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同时必须更多的考虑到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所以,大学应该懂得策划。这个策划既有商业意义上的策划,其实更多的是围绕学校可持续发展上的整合策划,包括大师的引进,学科的建设,形象的设计,事件的营销,招生和毕业的宣传。

  大学要懂得与媒体打交道,懂得与官员打交道,懂得与社会公众打交道,懂得与学生与教师打交道。大学学会打交道,不是大学学术没落的表现,大学可以是洋春白雪,但更应该是下里巴人。大学不是高高在上,大学应该是亲民、明德和落地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