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不应人为打压市场


    上周五,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去年以来,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各项基础性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投资者信心明显增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不断活跃,大量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新投资者入市,市场违规行为也有所抬头。针对当前市场情况,立足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全局,必须继续深入做好投资者教育,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切实防范市场风险。

    证监会的《通知》主要有两大看点:其一,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强化风险揭示,警示投资者理解并始终牢记“买者自负”的原则;其二,要加强监管,严查利用内幕信息牟取不当利益行为。

    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这句话在各大券商营业部的宣传栏中非常醒目,目的是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在笔者所开户交易的营业部中,今年还特地用上了大红横幅:请新开户的投资者注意股市风险。但是,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是,与全国各地一样,每天前来开户的投资者络绎不绝,该营业部不得不以限定每日开户数的形式来应对。

    一切均缘于牛市的赚钱效应。应该说,截止目前,从998点到4000点的行情,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与原来的牛市相比均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投资者踊跃入市,不到两年的时间,开户人数从7000万飙升到9400万,基民与股民的数量出现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指数涨幅达三倍之多,股价翻番的比比皆是,上涨五六倍甚至更高的也并非屈指可数。而投资者则在充分享受着牛市的盛宴。

    但是,股市的大幅上涨,也导致市场风险日益聚集。节后重组股、题材股的非理性表现,以及内幕交易、利用信息优势操纵股价牟取暴利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相反,那些曾经被基金所推崇笼罩着“价值”的蓝筹股却如同秋天的茄子。

    证监会此时出台《通知》显然不是“师出无名”。尽管防范市场风险与加强监管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股指处于高位之际却别有一番意味,至少监管层不希望看到长牛变短牛,短牛变疯牛。

    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股市局部过热并非市场的一日之功,监管层的良苦用心或许市场能够理解,然而为什么不在节后三月份垃圾股满天飞时及时予以“警示”,却要到股指攀上4000点的大关之后呢?

    证监会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不干预指数的涨跌,而且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要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处理市场的问题。但在4000点时出台《通知》,却不能不让市场充满联想。

    中国股市需不需要“调控”?答案是肯定。但这种“调控”也只应局限于某些方面,比如清理市场的违规资金、严厉打击市场的违规行为等。如果仍然还是利用老一套来人为地打压市场,则市场化有名无实,“政策市”的阴影同样挥之不去。政策市与市场化其实已无需太多的争论。问题在于,监管层以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治理这个还不成熟的市场。

    不容否认,监管层在股市诞生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多次采取行政手段来抑制市场的趋势。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后的“井喷”、96年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等,无不彰显出行政手段的威力,也使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有道是政策之树常青,胳膊终究扭不过大脚。左小蕾日前曾指出,市场不要盲目推高股指与政策对抗。话虽然没错,但不知左小蕾想过没有:市场为什么会走到要与政策对抗这一步?如果中国股市的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如果监管层对市场治理有方、如果当市场的过热苗头刚出现时及时进行“调控”,会有目前的局面吗?

    但是,没有如果!

    股市运行自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像股权分置桎梏下那长达四年多的大熊市一样,之所以存在自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监管层人为地打压市场,不仅导致股改后的市场重回“政策市”的老路,更多的是在打压投资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