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也是个很有想法的外企中国GM,他在这次我们的外企中国GM理事例会上提出了一个看法:
他的外国老板总是嫌弃,和他们打交道的民营企业家素质差,没文化。
他就劝老外:
这些供应链里与他们打交道的上家,下家,其实他们都不应该算企业家,他们只是个投机者。
今天他觉得你这个行业能赚钱,就开厂,买机器。
改天,他如果觉得造高速公路可以赚更多的钱,他会立马把工厂关了,机器卖了,去建高速公路。
他们有做老大的机会,就决不会当小弟。
不像你们国外,
很多企业家乐于当个轻松快乐的小弟,
哪怕5个产品的小定单,也会帮你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
因为这些国外企业可能已经经过3代、4代——
他的爷爷可能让他明白,他不适合做大,
他的爸爸可能让他明白,不适合去建高速公路,
他自己几十年做下来,才觉得只有塌塌实实,做好这个产品,吃饭才最香。
在国外很多企业家,往往一辈子只为一家企业供货,
这家企业跑到非洲,他就供到非洲,这家企业在中国建厂,他也在中国建厂。。。
而在中国,供应链里的企业,经常处于博奕之中。
3年前你可能是供应商的20%份额,他会天天来,问寒问暖。
3年后,你可能天天到供应商那里去,让他多关心关心你的供货。
因为你现在可能,只是他的千分之一份额。
换一家?谈何容易——
很有可能一圈兜下来,你还得去找他。
因为你把让供应商成长的机会都给了他。
而他也没辜负你的栽培,养分充足,一冲而不可收拾,迅速成为巨无霸
至于同行其他的供应商,则往往惨淡经营,青黄不接,
生产的产品也很不稳定,不符合你的要求。。。
水思源语:
你很难要求企业放弃做大的机会。
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两个问题:
一:当大量优秀高品质要求的外企落户中国时,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你们为此做好准备,炼好内功,迅速切入他们的产业链,供应链了吗?
二.大量落户中国的外企,他们的策略还是在短期行为,只和最有利的企业合作,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不考虑供应商的培养,结果往往3-5年后,开始尝到苦果。。。
所以市场是公平,你企业早期多赚的利润,最后还会吐出来。
唯一的区别,就是早期GM的财务指标比现在的GM好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