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再次上演“神话”


    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向来不乏“神话”,也是制造“神话”的地方。

    2001年,中国证监会推行市场化改革。闽东电力成为首家市场化发行的试验品,结果88.69倍的天价发行市盈率创造了中国股市的一大“神话”,也一时成为“美谈”。询价制实施后,本希望利用市场的力量降低久遭诟病的新股发行价偏高问题,除了刚开始时有点效果外,其后新股发行市盈率也是越发越高。至近两年的大牛市,30余倍的发行市盈率已属常态,“神话”继续演绎着,而成熟市场的正股市盈率也不到20倍。

    其实,这些股市“神话”并不算什么。5月30日,财政部一纸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的公告,导致中国股市又上演了一幕新的闹剧。5月30日,两市近900只股票跌停;5月31日,近300只股票跌停,6月1日,跌停股数接近700只。

    根据沪深交易所《交易规则》的有关规定,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格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的,属“异常波动”,而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出现异常波动的,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应当停牌,直至公司披露相关公告的当日10:30复牌。按照沪深交易所《交易规则》的规定,粗略测算,今日两市将有近千只股票停牌一小时。如果真的实施,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不仅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

    如此“神话”,均源于监管层对于股市的行政干预。自股改之后,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恢复,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提升以及市场财富效应下,大量投资者蜂拥而入,作为一个资金推动型的股市,也正是由于场外资金的加盟,这轮牛市才表现出超级强势。去年到今年的加息以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组合拳”丝毫撼不动投资者的热情,证监会两次“买者自负”的风险警示亦压不住投资者的激情,“政策之手”的重压便随之而来。

    但是,市场化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必由之路。监管层一方面推行市场化,另一方面却又紧握“行政大棒”,却是不能为市场所接受的。尽管监管层是出于挤压泡沫、打击投机的目的,但笔者以为,更多的还是应该在制度建设与强化监管方面多做文章。否则,休说是黄金十年,频繁挥舞“行政大棒”,牛市就存在提前夭折的可能。

    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沪深股市总市值为172149亿元,比上周末(5月25日)减少9188亿元,减幅达5%。而股市在三天的暴跌中,市值缩水高达12873亿元,这与长达四年多的大熊市的市值损失旗鼓相当。

    事实上,政策调控在中国股市并非没有先例。1996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导致沪深股市几乎所有的股票连续三天跌停;2001年的国有股市价减持,将投资者的财富梦想化为泡影。这两次政策调控无不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也对股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此两轮牛市最终均被打回了“原形”,而当时的投资者要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要么不得不从此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股市。

    笔者在此想说的是,中国股市不需要也决不欢迎行政干预,这亦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也决不需要太多的“神话”。实际上,市场中诸多“神话”的上演,有哪一次不是中小投资者在“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