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人生折腾的内容是知识] 人生的内容是折腾,那么折腾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人生折腾的形式复杂多样,学习、工作、办事、吵架、打架、战争等等都是折腾,但都是折腾的形式。折腾的形式可以分为几十、几百种,细分可以分为几千、几万种。但各种各样、千千万万的折腾,其内容和客体只有一个,这就是——知识。
知识是我们能够知道和识别的信息。比如你说给你男朋友听的那些伤心话,以及你男朋友说给你听的那些伤心话,就是信息。这些来自对方的信息,作用于你们各自的感觉器官,由于你们各自都知道并识别了它的含义,就变成为刺激你们的知识,于是你们就折腾起这些知识来,同时也被这些知识折腾着。假如你和你男朋友不曾发出过这些互相伤害的信息,那么你们之间就不会产生你所述的那些矛盾和纠纷(折腾);或者你们各自发出了那怕是堆积如山、汗牛充栋般的有害信息,可是只有“天”知道,双方各自并不知道,即这些有害信息并没有作用于你们各自的感觉器官而形成为对方的“知识”,那么你们之间也不会产生你所述的那些矛盾和纠纷(折腾)。秋阳网友,现在你该知道了,你和你男朋友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折腾),其实折腾的是有效地通过你们各自感官而成为知识的信息。
不只你和你男朋友之间的矛盾纠纷是在折腾知识,天下所有人的所有折腾,都是在折腾知识。世俗社会中任何一种形式的折腾,都可以归结为知识(信息)的折腾。穿衣、吃饭、办事、工作、开会、讲理、吵架、打架、战争等等,都是在折腾知识,至于学生学习,学者研究,就更是在折腾知识了。各种痛苦和快乐的人生情状,都是知识折腾所造成的,人若无知,便无苦乐。比如一个人患了绝症,而大夫告诉他只是一般的小病,那么他就会心静如常;如果大夫告诉他那是绝症,他的精神就会恐惧得立即崩溃,所以人生折腾的是知识。在战争中,每个战士、每场战役,都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展开战斗;如果一个战士在枪战中,没有获知射击目标的位置信息,那么他所射出的一千发子弹,都可能打到天上去。所以完全表现为激烈行为的战争,折腾的也是知识(信息)。至于战场上信息的激将法和挑拨离间可以激怒和瓦解敌人,这就纯粹是在折腾知识了。俗话说“谁在人后不说人,谁在人前不被人说”,世间的每个人都通过言语信息议论人、挑拨人,这是人类生活的一大内容。这些言语信息被相关人听到,即形成为相关人的知识,于是相关人就折腾起这些知识来。每个凡人都通过知识折腾产生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等等结果;而这些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的信息,又可以造成新的知识折腾,所以人生总是处在永无止境的知识折腾之中。
秋阳网友,你可能会反问我,说你出手打你男朋友,这“打”明明完全是一种“行为”,怎么会是“知识”折腾呢?我说这当然是知识折腾了,任何矛盾的行为和动作都是知识折腾。因为第一,你“打”的行为是因你知道的信息而引起的。你不是说“他吵架的時候真的吵得好凶,我甚至出手打他了”吗?你还说“我受不了他说那么过重的言语,而我自己又很敏感”。这就是说,他给你传递了让你特别伤心、特别生气的信息,这些信息因你的“敏感”而成为你的“知识”,导致你发出“打”的行为。你看看,这不是知识折腾是什么呢?如果你男朋友没有发出“那么过重的言语”、没有“吵得好凶”,你会打他吗?或者无论他吵得有多凶,可是你是聋子,那些“过重的言语”信息不能成为你的知识,你还会打他吗?第二,你“打”的效果完全来自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受。你打他,他便生气和失望,这是因为他的眼睛确实看到你“打”的行为信息,他的肉体也有效地接收了你“打”的感觉和疼痛信息;如果他是一个盲人,或者身体失去知觉,那么还会有因被“打”而产生的视觉冲击、疼痛感觉以及心理上的生气和失望效果吗?那就没有了。而且他之所以认为被所爱的人“打”是一种无可忍受的耻辱,是因为他接受和习惯了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文明信息;如果他生长在一种与此相反的社会文化环境里,所接受和习惯的是另一种人际文明信息,那么你“打”他,他可能会非常喜欢,就像喜欢“接吻”一样哩。所以我说,人生折腾的是被折腾者感觉到和识别了的信息,即知识。
人是有各种知识的动物,是先知后行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就是执着于自己的知识,以自己的知识去征服别人,希望别人信服和遵从自己。别人信服和赞赏自己,并按自己的知识主张行事,就感觉愉快开心,否则就不愉快、不开心,甚至耿耿于怀,甚至伺机报复,因之展开的折腾方式不一而足,以至进行着至死方休的恶性知识复制和重复循环折腾。人间之事,大至国事、天下事,小至私事、家屋事,都遵循讲、吵、打的程序和规律折腾着。任何事情、任何矛盾的解决,开始是比较冷静、客观地“讲”道理;没有道理可讲的时候就蛮不讲理地“吵”——执着于自己的偏见和知识讲歪理;讲歪理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打”。讲、吵、打三种折腾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三种折腾的核心内容就是知识。
知识折腾有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折腾程度依随于知识的多少和刺激的大小而加深或减轻。一个人毫无知识,接受信息左耳进右耳出、随听随忘,大脑一片空白,那么他就没有任何的人生折腾了。如果一个人知识很少,那么他的人生折腾也会很少,而且比较单纯枯燥。一个人知识越多,他的人生就会折腾得越精彩,甚至把老命都折腾掉。如十多年前我的老家农村有两兄弟患有遗传疾病,他们哥弟两个的知识多少不一样,因此折腾结果也不一样。哥哥是个小学教师,经常阅读医疗报刊、书籍和向医生咨询,不断加深了解自己的病状,积累了丰富的病理和医学知识,可谓久病成医了,讲起他那种疾病的防治来总是一套一套的,如要注意怎么吃、怎么睡、怎么工作、怎么休息等等。因此他一直小心小意地生活在医疗知识的折腾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脱离由他的医学知识所构筑的“科学”生活方式。而弟弟只有小学文化,身体没有哥哥好,病情比哥哥严重。但他看不懂医书,对于疾病知识一窍不通,别人议论他的病状也当没有听见一样,三天两头跑乡场做小生意,忙忙碌碌。他不知道疾病的防治知识,似乎也不知道自己的病,似乎他的病也不存在了一样。而今哥哥病故已快十年了,弟弟却还在忙忙碌碌地生活着。去年我见到这个弟弟,我和他开玩笑,我说你为什么还一点要死的迹象都没有啊!其实他不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缺乏疾病和死亡的知识,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像他哥哥那样让医疗和疾病的知识剧烈地折腾自己。从整个世俗社会来观察,这种没有知识折腾的人生是一种“失常”状态,而花样翻新的知识折腾才是人生世道的“正常”状态,所以人生总是离不开折腾。
由于知识折腾本身即是一个知识获得和增长的过程,因此折腾一开始,其剧烈程度常会随着知识的增加而产生倍增效应,从而形成恶性折腾。如你男朋友受伤,情绪不好,心里自然增加痛苦的知识;而这个信息传递给你,又增加了你的痛苦知识;他受伤,你沒有嫌弃他,因此认为他不够理解你,感觉心理不平衡;他又认为自己受伤,你作为他的恋人,应该关心都来不及,还敢嫌弃他,真是岂有此理;你受不了他说过重的言语,于是你就还之以更重的言语;他骂你是泼妇,你就骂他受伤是他的某个亲人造的孽,是应得的报应……这个轮番的知识折腾不断增加着你们不快乐的知识,于是你们就“每星期见面一次或两次,每次見面都架吵,而且一次比一次吵得厉害”,最后你就动手打人;而他以牙还牙也打你,从而造成现在矛盾对抗的僵局。这就是知识伴随着知识折腾的增加而被大量复制,从而造成暴涨之势,导致恶性折腾。
这种知识增加导致的恶性折腾,我也有过切身感受。二十年前我和爱人吵架,她说我一句,我就说她两句;我说她两句,她又说我四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折腾的倍增效应?就是因为我们各自所说气话的数量和刺激程度在对方的知识中增加了。由于在我们的知识中,对方所说的气话数量及其刺激程度的不断增加,最后就形成了恶性知识折腾。当我们吵架产生的知识恶性暴涨,即折腾到了发疯之时,我就砸手表、炊具等。那时我爱人说:“你砸东西,比砸我还伤心,与其砸那些不会讲话的东西,不如砸死我算了!”当她这句话成为我的知识的时候,我就更加猛力地砸,恨不得让她多死几次。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剥皮”,但人在折腾到发疯的时候,就会产生知识爆炸、知识刺激力猛胀,就会愈怕伤心愈伤心,愈怕剥皮愈剥皮,哪句话不狠不说哪句。最后让人对爆增的知识接受和应付不过来,大脑、心胸填满暴涨的知识,也要爆炸了。理智已经控制不了雷霆震动、暴雨倾盆、山洪巨涨的情绪局面,自然就让丑陋的本性自动地发挥作用,于是你来我往,恨中添恨,狠上加狠,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有新仇旧恨都激发出来,拼命往死里折腾,结果就四分五裂,就要自杀或杀人!秋阳网友,你对你男朋友说的那些“伤心话”,也是“哪块伤疤不疼不揭哪一块”啊。这种“揭伤疤”的话语即使说得不多,也是“一句顶一万句”和“千刀万剐”的话语,每一句的刺激程度都在加深,自然折腾的剧烈程度也加剧、加深了。
我小时候在农村放牛那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牛打架、马打架或狗打架等等,只要你捡起一块石头或拿起一根棍子干预一下,它们就立即停止折腾并解散了。可是人吵架或打架,熟人和亲戚朋友来劝解制止,他(她)们就会吵、打得更凶。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当时并不知道,但后来研究明白了,这有两个原因。第一,牛马狗等动物感受和接收知识的能力十分有限,很多外来的刺激信息被它们的低级感受力拒之门外、漠然处之,没有变成它们的知识。也就是说,牛马狗是缺少知识的动物,它们不会像人那样受外在信息的刺激而造成新的折腾和加剧已有的折腾。动物之间的折腾多是肉体的本能动作,不是通过储存新仇旧恨的知识信息而刺激起来。而人就不同了,人对信息的表达和接收能力在所有动物中最强,而且接收、表达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微妙复杂的表情感知,还有细致入微的语言文字等。我相信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在人类表达信息只会像牛、马、狗一样嗥叫几声的时候,矛盾和冲突折腾一定是很少很轻的。第二,每个人都有知识宣泄、表现和报复的欲望。宣泄和表现当然需要舞台,而人气正好营造了一种使吵、打者得到关注和欣赏的环境氛围,劝解者和其他观众的存在自然成为当事人的感知信息,从而促使折腾者把折腾表演得更投入、更狠心、更精彩,形成恶性折腾的倍增效应。
由于观众的关注和干预信息会促使折腾升温,因此每当我忆起《红楼梦》时,就十分庆幸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出家了——两个“折腾癖”都找到了他们各自最好的归宿——这也是《红楼梦》最伟大的一个地方,即为人间痛苦不堪的折腾指出“死亡”和“出家”的解脱之道。否则,如果他们在众多亲人和奴仆的关注和关爱之下走到婚姻这一步,一个完美的家庭定会被折腾得破碎不堪。那么曹雪芹就得再写一部“黑楼梦”什么的,重演这两个感情和快乐“虐待狂”、“折腾癖”的悲剧了。《红楼梦》不仅是伟大的(折腾),而且是完美的(超越),因为它给那个旷世奇妙的伟大折腾一个史无前例的完美结局——让贾宝玉最终超越了折腾。而且通过贾宝玉“出家”获得“新生”的终了之笔,给那些被人生和爱情折腾得疯癫异常、痛不欲生的凡夫俗子,指出了一条现世唯有的脱离折腾、追求永恒心静与快乐的至极之道。
怎样获得快乐——致秋阳网友(六):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69032.html
人生折腾-怎样获得快乐: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_Boke.aspx?id=5890#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