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妄自菲薄到妄自尊大的惊险一跳(鹏润地产)


    鹏润地产看中重庆,是因为重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潜力很大。而江北区,又是各类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地区。因此,最终选择江北滨江路作为鹏润地产异地开发战略的第一站。

    一提起重庆的物业,我想大多数外地人都会说:“在重庆当房奴是幸福的,房子又好,园林景观、户型结构都不错,最主要的是重庆的房价一直以来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本土企业,多妄自菲薄。

    许多重庆的朋友都问我为什么不在北京这样一个火爆的市场享福,而跑来重庆受罪呢?北京与重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外来人口、国际地位、城市规划决定了他的房价难以在目前形势下完全靠市场手段来控制的局面。而重庆则不同,多组团的发展、城乡差距还比较大、外来高收入群体少、土地供应量大决定了他的市场是一个相对于别的许多城市来讲竞争更加的激烈。

    为什么城市发展有目共睹,市民收入节节攀高,开发水平与日俱增,与发达地区差距日益缩小,可市场却不温不火,重庆的房价上升缓慢,仿佛与这个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购房者也不急不忙的精挑细选。

    抱怨受尽了重庆市民挑剔的眼光与整体房价较低的双重折磨。在强大的资金压力下,本土开发企业常为销售焦头烂额,整日唉声叹气,哪里还记得起自己还有“成本控制一流、景观营造出色、户型设计出众”等鲜明的优势。本土企业,妄自菲薄心态较为突出。

 

外来企业,正大举入侵。

    从93年和黄进入重庆,掀起外企入渝的第一波,到十年之后的融侨半岛、奥园、鲁能、阳光100、棕榈泉、融科置地,再到如今的鹏润地产、大连万达、招商地产、上海绿地、上海复地、香港置地、广州富力、北京国兴、中海地产、华润置地、恒大地产等。

    前些年大量外来开发商在重庆遭遇“滑铁卢”,这其中有众多的原因,有说外来企业不重视本地市场状况,产品不对路;有说企业各种机制存在致命问题,与市场环境脱节;也有说是市场预期过高,投机心态严重,最终一口气上不来而导致败走山城。

    既然市场如此残酷,为何外来企业仍大举入侵呢,做为同为外来者的鹏润地产,且把重庆当成是企业异地拓展的第一个城市,可见重庆市场在全国开发企业中的重视程度。

    我想,“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吧。

 

特区设立,莫妄自尊大。

    一直以来,重庆的开发企业都喜欢拿近邻成都来做比较,不知是激烈的市场环境让他们失去了开拓更广阔市场的勇气,还是自身实力的差距显得让他们面对列强时的底气不足。因此除了面对发达先进城市更多的是学习外,都没有想过去挑战。当然,这一切可能跟重庆开发企业的资金实力有一定的关系。

    突然一夜特区设立,众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欢欣鼓舞,言语中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较的底气仿佛一下子要足很多了。相反,成都在此次被重庆“放眼望”的过程中却少于被提及了。

    市民听闻特区设立的消息后,也表现出了少有的兴奋,市场盛传“房价将翻番,买房从速。”各项目也加紧了物业推出。在供需双方的共同助推下,市场放量上攻。究其原因,市民、开发企业众口一词“特区了,城市地位不同了,当然房价会出现飙升。”整个市场一片叫好声,人人面露笑脸迎接新特区的到来。但特区带来的对项目开发、对房价涨跌的具体影响,如何影响,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彻底的想清楚。

    房子还是那些房子,房价无外乎提高了一点;要买房的还是那些人,无外乎心态变急了一点;重庆还是快速的发展着,无外乎这次罩上了“新特区”的光环。可是,在此情形下,消费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物业、如何进行合同洽谈;本土开发企业如何面对外来者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如何以特区设立为契机加强项目品质打造;如何与外来企业共同进步。这些都在这“新特区设立”的强大光环中,被买卖双方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面对竞争,风物长宜放眼量。

    从妄自菲薄到妄自尊大是很多本土开发企业目前开发、销售过程中的惊险一跳,不利于行业的整体水平扎实向上,良好的市场环境也可能会在这突然到来的井喷行情中失去他政府长久以来调控的卓越成果。

    对于本土的开发企业,可能需要转换一下观念了,“重庆是外来开发企业的滑铁卢”这一说法可能会被前赴后继的外来者所打破。在融入本土的这场必经之路上,外来者已交够了学费。接下来可能会逐渐显露出他们的狼性。因为,长期在外征战的经历让他们已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所有的重庆开发企业都能不以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打乱了自己的长期规划。重庆的房地产开发水平才能在本土与外来者的良性竞争中共同进步,重庆的市民才能更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