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污染、后治理”酿恶果


  10年前,曾经去过号称“中国第六大淡水湖”的云南滇池。湖边大观楼上的“古今第一长联”颂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喜芒芒空阔无边……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登楼远眺意犹未尽,于是租船下湖,在“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意境中畅游了一番。当时惟有一憾,便是岸边的水葫芦纠纠缠缠,并使水中发出阵阵异味……之后,便听昆明的朋友说滇池要治理,环境会改善,心中很是欢喜。

  然而,10年之后,在报上见到“云南滇池投入47亿元治理水质未获根本好转”的消息,不由怅然。10年投入47亿,1年就是4.7亿,决心不可谓不大,投入不可谓不多,但是,滇池仍然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劣V类;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V类。滇池水体恶化不仅制约了滇池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严重影响着滇池流域数百万群众的生活质量。”

  确实,在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常常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环境的保护是重视不够的,“先污染、后治理”甚至被视为合理的发展规律。请看:“专家认为,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的主要原因是,流域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滇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修复和重建难度大;缺乏稳定的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及有效的融资机制等。”

  在80年代,社会学界就根据社会发展理论和国际经验提出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试图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避免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环境保护就是这些理想目标之一。但是,遗憾的是,在追求GDP的硬任务面前,这样的呼声显得那么微弱,甚至被讥讽为“乌托邦”。如今,我们的经济是上去了,但是在社会领域,在环保领域,我们自己给自己拉下一大堆“欠债”。

  滇池治理徒劳无功,太湖水质极度恶化,从最近传来的一个个不那么好的消息中,可以看到,大自然正在毫不留情地在惩罚我们。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他认为,现代社会就是“风险社会”,人们为了向“传统风险”——譬如贫困、落后、饥馑、疾病——挑战,但是,奋斗的结果反而又造成了新的“现代风险”。而现代风险一旦发作,足可以毁灭地球,毁灭人类。所以,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尽力去避免“现代风险”——人类自己给自己挖下的陷阱。胡锦涛总书记在为“和谐社会”所下的定义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这就是我们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

  当然,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最大的风险可能是自欺欺人。有人问,多雨的南方现在为什么老是闹干旱?脑筋急转弯——是因为水份都跑到统计数字和政府部门的报告中去了。